
田野考古学课件 10文字记录—记录系统.ppt
40页第七节 记录系统,一、记录原则与记录方式 发掘记录指对发掘过程的工作记录和对发掘对象的描述记录记录是野外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室内整理、编写报告、供他人研究、展示参考的最原始资料 记录原则是应尽量做到全面、真实、客观,人们能根据记录恢复发掘前的堆积状态遗存的客观特征是多方面的,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线条的在工作中提倡多侧面,多角度的记录记录应力求准确可靠,离开现场凭印象追记,明显不如现场记录准确可靠,一但发生漏记,事后追记也总比不记好 田野考古记录按记录方式可分为文字记录(含表格)、测量绘图、影像、拓印、制作模型等,其中前三种被称为三大记录手段,它们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达到全面准确记录的目的 田野考古记录按保存形式分为纸质记录、数字化记录(数据库)、模型记录等二、记录归档,1纸质记录 纸质记录的种类:探方工作日记、探方记录(探方发掘记录表)、探方小件登记表(小件登记表又称“器物标本登记表”)、遗迹记录、墓葬发掘记录表,遗迹小件登记表、遗物统计表、各种测绘图纸、照片等等工地领队工作日记、工地的遗迹登记表(墓葬登记表、灰坑登记表、房子登记表、灶址登记表)、遗迹总平面图、地形图、探方分布图等测绘图纸,记录册,照片册。
纸质记录的存档纸质记录资料是由档案袋分装存档的一个探方有一个档案袋其内容有:该探方的工作日记本、探方发掘记录、探方图、探方小件登记表、统计表、照片等一个遗迹有一个档案袋,装有遗迹发掘记录、遗迹图、遗迹小件登记表、照片、统计表等,档案袋的封皮上写清所装各类资料的份数或页数有的照片多,照片需单独成册存放2数字化记录,(1)最常用的电脑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能满足考古记录的一般需求,用其撰写各种文字记录和制作表格,不仅查找、修改方便,而且在后续的撰写汇报资料、编写报告、提取展示素材等工作时,复制、粘贴和进一步加工都十分方便 数字化的资料存档要建多层次的文件夹体系每个探方和每个遗迹都单独建文件夹,纸质所有的资料都需要数字化后放入相应的文件夹内文件夹分别按照2位数或3位数连续编号,文件夹名是“编号+探方号(遗迹号)”,查阅十分方便现场照片、摄录资料和室内整理的器物照片等基本资料至少要复制2份, 一份放在所属探方或遗迹的文件夹内, 一份放在按照拍照日期所建的文件夹内 遗物还需要再建一个遗物文件夹其他有关发掘的各种资料也都建立相应的文件夹 数码照片拍照量很大,要养成当天整理的好习惯,特别是要及时花气力给每个照片填写单位号或器物号的文件名,否则积攒多了,容易发生张冠李戴现象。
数字化资料有易毁性,故所有资料需要备份另存在移动硬盘或另外一台电脑中 文字记录和图若是直接用电脑撰写或制作,应该输出一份纸质存档2)考古发掘资料数据库 有条件的考古单位或大型工地已经使用数据库存储发掘资料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建成了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信息处理系统2000年三峡重庆考古发掘的资料管理要求,田野工作的所有文字资料(包括记录、日记、卡片)、数据资料(统计表)、绘图与图像资料都输入计算机保存,摄像资料也要刻录光盘广东等开展了专用软件(田野考古2000)的开发,在湖北三峡考古进行了应用到2006年全国的考古工地基本普及了记录数字化2009年新规程公布,数字化的要求更高,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迄今还没有形成统一适用的田野考古记录处理软件,各地仍在继续探索适合本地的考古发掘资料数据库吉林大学在吉林省后套木嘎工地使用了一套发掘数据库,目前也在完善之中三、发掘工作日记,领队发掘工作日记是由发掘工地总负责人写主要内容有:遗址所在地的准确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参加工作人员,工作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实施;遗址、发掘区、探方、遗迹、遗物的编号方法;选择布方位置的示意图;重要层位关系、重要遗迹、重要遗物、重要遗存组合关系的发现和处理;疑难问题、发掘没有做好的一些情况也要记下,以便整理时参考(重点是进度安排的意图、进度、重要现象的分析判断。
探方发掘工作日记是由探方发掘负责人写主要内容有:探方的编号、位置,发掘负责人;日期、天气、参加民工人数;工作次序;地层和遗迹的发现和确定经过,观察结果(如分布范围、土质土色、结构形状);重要遗物的发现和起取;存在的问题另外设专页登记本探方的遗迹编号和小件编号,工地未给号的遗迹可设临时号 文字描述是日记的主要形式由于地层和遗迹很快就被挖掉,由于许多迹象和遗物受到外界影响(风吹、干燥、雨淋)很快会发生变化,因此,及时记录刚发现时观察到的面貌和种种细节是非常必要的字迹清楚易识,语言不能过分简化,要想到别人查看的方便日记中利用示意图或标有数据的草图帮助记录发掘迹象(如地层分布范围、不明的遗迹现象、遗迹和遗物的形状位置、叠压打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现举两例说明如下 例一,在某探方发现一大片黑土,从形状看似为两座有打破关系的房子,西部的土比东部的略黑,勉强画出图417所示的线,西部的编为F1,东部的编为F2在工作日记中画出所画的遗迹线,量出几个关键数据标在图上先挖下F1填土,找到的居住面不好,是踩踏形成的,没有发现灶再向东试挖F2填土,发现F1与F2居住面高度基本相同,看不出分界线,也没有找到F1的确定无疑的东壁。
这时改变看法,认为Fl和F2是一座房子于是当作一个房子发掘,在F2的中部发现一个浅圆形土坑灶然而,在作纵向解剖时,却在F1的中部发现一个漏掉的瓢形土坑灶,灶坑深达1米浅圆土坑灶是该遗址赵宝沟文化房子的特征,瓢形深坑灶是该遗址红山文化房子的特征再联想到平面形状,必定是两个房子这时,虽然Fl的前壁已被挖掉,但根据日记中所画的图和数据,仍能大致复原其形状和尺寸图417 工作日记中的草图,例二,在图418中,探方T2在揭去层土后,发现有一片深褐色土,它与层浅褐色土略有不同,其边线隐隐约约为了把线画得准确,又向下挖半手铲挖之前在工作日记中画出深褐色土的大致范围线挖掘时得到可复原的陶罐和石铲但挖完此层土,再刮平面时,就看不到深褐土了由于没有发现灶、柱洞、较硬的居住面等可确认为房子的迹象,于是判断为一个薄地层,编为4a层在后来Tl、T3、T4、T5都揭去层时,均发现有以深褐色土为填土的半地穴式房子4座房子成一排分布,门向一致各房子填土都不厚,居住面不好,浅灶少灰这时重新审查T2的4a层,其位置正好处于F1和F2之间,则可确定这片深褐色土也是一个房子,不过残留更少而已根据工作日记中的记录和示意图,可以大致复原其位置和形状。
这样的资料虽然没能达到按原貌剥离的要求,但是它能使我们了解到这个聚落中的房子数量、布局,仍有一定学术价值图418根据日记确定的漏掉的房子,所挖遗迹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未挖部分总给人以神秘、希望的诱惑,因而发掘者普遍存在“愿挖”情绪然而记日记则不然,每日所写内容大多是看似重复的罗列,天长日久,容易产生厌其繁复之感工作日记越记越粗,甚至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作日记是最基本的现场记录之一,一定不要手懒,坚持天天记、现场记和详细记四、探方发掘记录 这里所说的探方发掘记录是专指探方发掘完后写出的总结发掘全面情况的文字记录这个总结性的探方发掘记录是写在印制好的发掘记录册上用复写纸复写,一式两份一个探方的发掘记录写完后,撕下一份装入探方记录档案袋内,留下一份在底册上为便于查找,底册和底册页数都要连续编号随着计算机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探方记录可以直接用电脑编写 探方发掘记录是根据探方发掘工作日记、探方图、遗物和发掘者的记忆写出的在写之前要核对各种原始资料,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必要时要到工地现场复查未掘部分所留下的线索每一探方发掘完,必须尽快写出发掘记录,未写完之前不能转移工作地点 各探方的发掘记录格式尽量统一,条目清楚,便于整理时能迅速查检到所需部分。
条目内容与条目相符,不能混乱串项字迹工整,用词要准确贴切文字描述、数据和绘图相符合发掘记录与发掘报告性质不同,具体写法要求也不同由于每个遗迹都有详细的遗迹记录,在探方记录中就可以对遗迹的形状、尺寸、堆积和发掘经过略写,但要交待清楚有哪些遗迹和遗迹的层位关系,以及遗迹与遗迹之间的关联现象 探方记录有9项内容 (1)、位置:1)本探方在发掘区中的位置,周邻探方有哪些2)布方规格与发掘面积:布方规格写成55米、1010米形式发掘面积写出实际发掘的面积总数,如55米探方,如果未打隔梁,它的发掘面积为16米如果有扩方,还要说明扩方的位置、尺寸发掘面积也包括扩方面积3)方向:一般为正南北向 (2)、1) 绘图号与图名:图号在前,图名在后如:91LBAT3031总平面图2 )摄影号3) 器物标本登记表和统计表 (3)、发掘经过:1) 起止时间和用工人数2) 工作方法3) 重要发现(包括遗迹和遗物)4)、堆积层次及包含物:1) 深度(上层面距地表距离)和厚度2) 土质土色3) 本层分布的范围4) 出土遗物:简要描述能代表该层时代的遗物5) 本层下开口的遗迹现举例如下: 层耕土,浅黄色沙土,厚1520厘米。
层黄褐色土深1520厘米,厚1015厘米土质疏松,较软,含少量碳粒遍布全方出素面夹砂红褐陶片、铜锥H27、H35开口于本层下深3035厘米,厚10厘米土质紧密,较硬,黄土中间杂黑土团分布于探方南部出有之字纹黑褐陶、石耜M8、H75开口于此层下 5、地层堆积的成因.,6、层位关系和布局关系层位关系可以列出层位关系表凡是探方内(包括隔梁和扩方部分)遇到的地层和遗迹都要列出遗迹布局关系不局限于探方内,如本探方F8与甲探方的F9、乙探方的F10属于同一排房子;也不局限于一个层面的遗迹,如F8与F20、F25相叠压,没有间隔地层,上层房子比下层房子向南移动半米,可能F8、F20、F25是一家先后三次所建之房,且每翻盖一次向南移动半米,这可能意味着当时已有宅地划分,有希望生活“步步向前”的观念 7、年代推断把探方内各地层和遗迹划分为几期,推断各期的年代或文化性质,写出推断依据 8、备注写此项的目的是为了后来整理和再次发掘提供参考,上述各项未能包含的内容都可在这条内记述主要有:本方地层与其它方地层的对应关系、触及到而未发掘的遗迹、存在问题等等 9、记录者、记录日期五、遗迹发掘记录 遗迹发掘记录的基本要求与探方发掘记录相同。
每个工地给予编号的遗迹单位都要写出单独的发掘记录各种类型的遗迹发掘记录写法大体相似,现对灰坑和房子的发掘记录作详细说明,其它遗迹可参照进行 1、灰坑发掘记录 (1) 位置:在探方中的位置和与其它重要遗迹的相对位置,跨几个探方的灰坑,要写明在各探方中的位置 (2) 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 (3) 发掘经过:起止日期,用工人数,发掘方法(发掘方法要写得具体些),发掘负责人 (4) 层位关系、与周围遗迹的平面布局关系5) 形状与结构:形状、尺寸、壁和底的加工情况,其它遗迹细节(如柱洞、台阶、工具痕、烧土等) (6) 坑内堆积及包含物:堆积分几层、各自的土质土色特征、包含物的种类和特征如果有重要遗物,应记录在坑内的位置和状态 (7) 用途推测要写出推测的根据 (8) 年代推断一般灰坑写出它所属的文化或文化内的分期即可,有纪年材料的要做出绝对年代的判断大型灰坑内各层填土年代不一的,要分层推断年代写明推断年代的依据 (9) 备注 (10) 记录者、记录日期2、房子发掘记录 (1) 位置:位于何探方,与其它遗迹的相对位置 (2) 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
(3) 发掘经过;起止日期、发掘经过和发掘负责人例如某遗址F5的发掘经过:自9月3日始,到9月10日止发掘的负责人是,也参加了发掘在T12发掘完层时,发现F5的南半部,向北扩方,使F5全部显出范围在T12向下挖房子填土、层,以T12北壁为挖掘剖面,至居住面挖掘扩方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