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物理思想方法与高考能力要求6课件 人教大纲版.ppt
8页1.模型思维法【例1】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和2m.当两球心之间的距离大于L(L比2r大得多)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之间存在恒定的斥力F,设A球从远离B球处以速度v0沿两球心连线向静止的B球运动,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物理思想方法与高考能力要求(六),思路点拨:小球A以初速度v0向小球B运动到两球之间的距离小于L后,由于两球之间有恒定的斥力作用,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球的速度大于B球的速度时两球之间的距离减小;当两球的速度相等时,两球之间距离最小;若两球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2r,两球就不会接触.这是本题的隐含条件.此题构思新颖,建立了一个在高中学生的认知系统中陌生的作用力模型,不少同学感到棘手.但是很多同学对子弹穿木块、木块在光滑地面上滑动问题是非常熟悉的.如下图所示,子弹在与木块接触之前两者之间没有作用力,子弹打进木块后子弹和木块分别受等大反向的作用力——摩擦力f的作用.比较这两个模型,显然它们属于相同的物理模型.,解析:设两球距离为2r时,速度均为v,由系统动量守恒得mv0=3mv对系统由能量守恒可知F(L-2r)= 联立解得v0= 故小球A的初速度满足v0< 答案:v0<,面对物理问题,如何提取关键且有效的信息、通过什么途径顺利解决问题,存在一个思维模式——解题建模.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比较、迁移、转换、分析、综合、创新等方式进行思维加工处理,将实际的复杂问题转化为物理理想模型问题,解此类题目的基本程序为:,建立模型的关键:①对常规模型的熟悉程度;②通过抽象、分解、类比、等效等变换手段,把貌似复杂、无法解决的问题,转变为与常规模型相关的物理模型.,2.图象思维法【例2】 一颗速度较大的子弹,水平击穿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恒定,当子弹入射速度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大 B.子弹损失的动能变大 C.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短 D.木块在子弹击穿其过程中的位移变小,思路点拨:子弹进入木块后,子弹与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子弹减速、木块加速.两者之间的作用力恒定不变,子弹与木块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子弹在木块中的运动过程的分析,如按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处理方法,通常情况下数学运算量很大,且不容易从结论表达式判断出所求物理量的大小变化关系,如采用图象法求解,利用v—t图象不但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和相对位移,也可大大简化运算过程,使解答过程既简单又明了.注意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坐标轴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且每次子弹击穿木块时子弹相对于木块的位移相同,都等于木块的厚度.,解析:分别画出子弹与木块的v—t图象如图中实线所示,其中OA为木块的v—t图线,v0B为子弹的v—t图线.因子弹可穿出木块,所以B处于A的上方.设子弹的速度为v0时,子弹穿出木块所需的时间为t1,三角形OAt1的面积即木块相对地的位移s木,梯形v0Bt1O的面积为子弹的相对地的位移s子,此两图形的面积之差为s子-s木=L,L为木块的厚度.当子弹的速度增大时,子弹的速度图线变为如上图所示的虚线.因子弹相对于木块的位移总等于木块的厚度,即梯形vB′t2O的面积与三角形OA′t2的面积之差和梯形v0Bt1O的面积与三角形OAt1的面积之差,相等,所以t2<t1,即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变短,C项正确.相应的木块的位移要变小,D项正确.因木块获得的速度变小,故木块获得的动能变小,子弹损失的动能变小,A、B错误.答案:CD能力提升: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地画出子弹和木块在两种情况下的v—t图象,抓住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顺利解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