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docx
8页高校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摘 要: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利用回归模型,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知晓率、参与率、容器配置率、容器完好率、车辆配置率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大学生内部因素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外部因素中的容器配置率和容器完好率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并针对此提出了实现“四色桶”校园全覆盖,在部分特殊场所进行针对性配置、加强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垃圾桶的完好与清洁,保障“扔有其桶”等可行性建议关键词:垃圾分类;大学生;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Equation Section (Next)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学生的行为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风向标高校具有文化教育程度较高、人口数量庞大、聚集程度高、易于管理等特点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垃圾分类管理是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生态文明的建设,影响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当前的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探索分析大学生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在校园内的落实,对提升大学生环保理念,建设绿色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Equation Section (Next)1. 文献回顾张氦铟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从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动方面的参与并不匹配[1] 张心彤等人从垃圾桶的设置和在垃圾分类宣传来解释大学生垃圾分类参与度不高的原因[2] 魏永成等人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生活垃圾处理行为的综合影响值为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的近2倍,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3] 张文嘉等人从垃圾分类知识、垃圾桶设计、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来分析高校垃圾分类现状的不足之处[4] 通过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主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可以划分为意识层面的知晓和行动层面的参与,外部因素主要为垃圾分类的设施完善情况,可以划分为容器配置率、容器完好率和车辆配置率知晓率主要是相关的知识储备,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在被理解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对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参与率既为垃圾分类的行为,在高意愿下大学生容易产生垃圾分类行为,在低意愿下,大学生不易产生垃圾分类行为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容器配置率和容器完好率两个角度来进行评价垃圾的运输影响到垃圾在学校的滞留时间,垃圾滞留时间会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的意愿与行为。
2. 实证分析本文将假设影响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因素为知晓率、参与率、容器配置率、容器完好率、车辆配置率五个方面,通过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来评定垃圾分类行为的发生情况,并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实证与分析,从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次调查通过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内投放问卷,填写者全部为东北林业大学的本科生,总计收回136份问卷问卷主要对受访者所在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宣传及执行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因此考虑将学生对生活垃圾处理效果的直接感受作为模型的因变量,且该变量设置为名义测量方法的二分类变量(好或不好)在性别比例上,男生占38.97%,女生占61.03%,本次受访者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在进行分析后发现性别变量对于垃圾分类的影响并不显著,男生和女生之间并无显著的差异调查显示,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不完善,75%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正确区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25%的受访者表示不能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比例少,有35.29%的大学生表示会认真遵循垃圾分类标准,将垃圾放入不同的垃圾桶,53.68%的受访者表示有时会,11.03%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大学生在垃圾分类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垃圾分类的行为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
1.1.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考虑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此模型结果显示,所在地区垃圾桶的完好情况对该地区受访者的垃圾处理效果印象有明显影响,容器完好率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的影响显著垃圾桶配置情况不佳、混合收集垃圾将极大降低对地区垃圾处理效果的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维护校园良好环境良好的垃圾容器设施与合理布局,对管理区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十分必要1.2.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数据资料尝试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将因变量的参考类别的设置以及纳入不同的自变量进入模型,由此模型参数结果可知,所在地区垃圾桶的设置、所在地区垃圾桶的完好情况是垃圾处理效果可能的影响因素垃圾桶的设置、垃圾桶的完好情况较差不利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发生,将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容器配置率相比于容器完好率更为重要,容器配置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3. 结论与建议1. 结论由调查结果可知,性别变量对于垃圾分类的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人数比例少,大学生在垃圾分类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参与率偏低;容器配置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显著,并且容器配置率相比于容器完好率更为重要;容器完好率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的影响显著,所在地区垃圾桶的完好情况对该地区受访者的垃圾处理效果印象有明显影响;车辆配置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1.2. 建议1.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潜移默化学校既应该积极组织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竞赛和公益讲座,利用公众号、校表白墙等多种途径广泛普及垃圾的主要类型与回收相关的知识等,也要继续完善张贴宣传海报的相关工作,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5] 同时,宣传教育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2)构建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发挥模范作用,形成群体压力学校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垃圾分类的奖励制度,让贯彻垃圾分类的学生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形成群体压力,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进行垃圾分类但是,制度的建设是保障性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3)实现“四色桶”校园全覆盖,在部分特殊场所,进行针对性配置容器配置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显著,容器配置率是基本的外部条件因此,学校内各大场所应要按照“四分类”的要求,分别设置“四色桶”,实现分类投放的基本要求;统一垃圾箱的颜色和标识,且进行一定程度的透视化设计;在部分特殊场合可以采用踩压式新设计的智能分类垃圾箱4)加强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垃圾桶的完好与清洁,保障“扔有其桶”容器完好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的影响显著,容器完好率是重要的外部条件。
学校应定期对垃圾箱进行维护;学校保洁人员要每天对垃圾箱进行多次清洁;室外的垃圾箱应张贴一圈同样颜色的PVC发光膜,防止出现误投;加强监督,避免垃圾箱被恶意损坏5)因地制宜配置车辆,协调好效率与成本,做到及时处理垃圾车辆配置率作为隐形手段,应当配合其他手段实施,从而确保整个垃圾分类体系的运作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区域配置不同数量的车辆,确保车辆的合理配置,及时处理校内垃圾参考文献1. 张氦铟,邹代燕.大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现状探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2(23):59-60.2. 张心彤,叶瑜敏.上海市高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及建议[J].管理观察,2017(06):131-134.3. 魏永成,郭汉丁.基于结构方程的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09):936-941.4. 张文嘉,赵子娴,田经.天津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9(27):57-58.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