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常用方剂10安神剂11表里双解剂MicrosoftWord文档.doc
9页十、安神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别名】 黄连安神丸(《东垣试效方》卷一) 【处方】 朱砂12克 黄连15克 生甘草7.5克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心烦懊侬,惊悸失眠,心下痞闷,食入反出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后津唾咽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2、生铁落饮【处方1】生铁落30克 石膏15克 龙齿(研)15克 白茯苓(去皮)防风(去声)各4.5克 玄参 秦艽各3克 【功能主治】治狂证 【用法用量】上药除铁落外,研为粗散,先将铁落加水2升,煮取1升,再入石膏等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入竹沥100毫升,和匀,分五次温服,不拘时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处方2】 天冬(去心)麦冬(去心)贝母各9克 胆星 橘红 远志肉 石菖蒲 连翘 茯苓 茯神各3克 元参 钩藤 丹参各4.5克 辰砂0.9克 【功能主治】镇心安神,清热化痰治癫、狂、痫 【用法用量】用生铁落煎熬三小时,取此水煎药服服后安神静睡,不可惊骇叫醒,犯之则病复作,难乎为力 【摘录】《医学心悟》卷四3、珍珠丸【处方】 珍珠 麝香各10克 熟地 当归各45克 枣仁 人参 柏子仁各30克 犀角 茯神 沉香各15克 冰片3克 虎睛1对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治肝虚不寐 【用法用量】日午、夜卧各用薄荷汤下50丸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六4、磁朱丸 【处方】 磁石(煅) 200g 朱砂 100g 六神曲(炒) 400g 【制法】 以上三味 朱砂水飞成极细粉,磁石、六神曲分别粉碎成细粉;将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功能与主治】 镇心,安神,明目 用于心肾阴虚,心阳偏亢,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3g,一日2次滋养安神1、酸枣仁汤【处方】酸枣仁(微炒)60克 人参30克 石膏(碎)15克 赤茯苓(去黑皮)22.5克 桂(去粗皮)15克 知母(切,焙)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七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发汗后,不得眠睡,或虚劳烦扰,气奔胸中不得眠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亳升,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2、定志丸【处方1】 人参1两5钱,菖蒲1两,远志1两,茯苓1两,茯神1两,朱砂1钱,白术5钱,麦冬5钱 【制法】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补心益智,镇怯安神思虑太甚,致心气不足,忽忽善忘,恐怯不安,梦寐不祥者。
【用法用量】口服 【摘录】《医碥》卷七【别名】开心丸(《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医门方》) 【处方2】菖蒲 远志(去心)茯苓各15克 人参120克 【制法】上药四味,捣下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心神虚怯,五脏不足,神思不安,甚则悲忧不乐,或善忘惊悸;或喜笑不休,语言无伦,朝轻暮重,或暮愈朝发 【用法用量】每服6~7丸,每日五次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五引道士陈明方【处方3】 人参(去芦头)、白茯苓(去皮)、石菖蒲、远志(去心)、龙齿、酸枣仁(微炒)、铁粉(别研)、麦门冬(去心,焙干)、朱砂(飞过)、乳香(别研)、麝香(别研)、琥珀(别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次入朱砂、铁粉同研匀,绞生地黄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怔忡健忘,精神恍惚,睡卧不宁,一切心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临卧温熟水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处方4】 远志(甘草水浸,去心)2两,石菖蒲2两,人参1两,白茯神(去木)2两,黄柏(酒炒)2两,蛤粉(炒)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白浊经年不愈,或时梦遗,形体瘦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米汤送下 【摘录】《寿世保元》卷五3、天王补心丹 【处方1】 人参(去芦)茯苓 玄参 丹参 桔梗 远志各15克 当归(酒浸)五味子 麦门冬(去心)柏子仁 酸枣仁(炒)各30克 生地黄120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治心肾不足,阴亏血少失眠、心悸、梦遗、健忘现临床亦用于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眩晕不寐,心悸怔忡,舌红少苔,属阴亏血少者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临卧时用竹叶汤服 【备注】方中生地滋肾阴、养心血,为君药;玄参助生地壮水以制火,天冬、麦冬养肺阴以滋水之上源,丹参、当归补心血,人参、茯苓益心气,柏子仁、远志宁心安神,共为臣药;五味子、酸枣仁敛心气,安心神,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朱砂为衣,取其入心以安神,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滋阴养血补心神之功 【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六【处方2】 人参15克 五味子 当归(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 酸枣仁(炒)玄参 白茯神(去皮)丹参 桔梗(去芦)远志(去心)各15克 黄连(去毛,酒炒)60克 生地黄(酒洗)120克 石菖蒲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滋阴泻火,养心安神治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惊悸怔忡,健忘失眠,咽喉干燥,夜梦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临卧时用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4、柏子养心丸【处方1】柏子仁25g 党参25g 炙黄芪100g 川芎100g 当归100g 茯苓200g 远志(制)25g 酸枣仁25g 肉桂25g 五味子(蒸)25g 半夏曲100g 炙甘草10g 朱砂30g 【性状】为棕色的水蜜丸、棕色至棕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先甜而后苦、微麻 【炮制】上十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柏子仁等十二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25~4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3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处方2】柏子仁(鲜白不油者,以纸包,捶去油)白茯神 酸枣仁 生地黄 当归身各60克 五味子 辰砂(细研)犀角(镑)甘草各15克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心劳太过,神不守舍,合眼则梦,遗泄不常 【用法用量】午后、临卧津嚼1丸 【摘录】《古今医统》卷七叶引《集验方》【处方3】柏子仁(蒸,晒,去壳)4两,枸杞子(酒洗,晒)3两,麦门冬(去心)1两,当归(酒浸)1两,石菖蒲(去毛,洗净)1两,茯神(去皮心)1两,熟地(酒蒸)2两,元参2两,甘草(去粗皮)5钱 【制法】上为末,内除柏子仁、熟地黄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末和匀,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补肾滋阴主治:营血不足,心肾失调所致的精神恍惚,怔忡惊悸,夜寐多梦,健忘盗汗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临睡白汤送下 【摘录】《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体仁汇编》5、枕中丹组成: 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各等分 出处: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葛氏方》 功效:滋阴补肾,养心益智 主治: 好忘;癫久不愈 用法用量: 食后服方寸匕,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手足少阴经药也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也;借二物之阴阳,以补我身之阴阳,借二物之灵气,以助我心之灵气也;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又龟能补肾,龙能镇肝,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聪明开而记忆强矣。
6、甘麦大枣汤 【别名】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卷下)、大枣汤(《普济本事方》卷十)、枣麦甘草汤(《会约医镜》卷十四) 【处方】 甘草9克 小麦9~15克 大枣10枚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补脾益气治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燥,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呵欠频作,甚则言行失常现用于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小麦味甘微寒,养心安神为君;甘草甘平,补脾益气而养心气为臣;大枣性味甘温,补中益气,并润脏燥为佐配合同用,共奏养心安神,补脾益气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药理作用】 ①镇静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3:53):保田和美报道,本方水提取物对环己烯巴比妥的睡眠时间稍有延长作用在对大鼠自发运动量的实验中,口饲至第3-4天后,可观察到运动量减少②抑制平滑肌运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3:53):本方水提取物在5×10-3g/毫升时能够抑制组织胺、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回肠收缩;2×10-3g/毫升时即可抑制大鼠子宫收缩,5×10-3g/毫升浓度时则能完全抑制。
【功能主治】养胃生津,化血润躁,补益心脾,安神宁心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少苔现用于癔病及神经衰弱属心脾两虚肝郁者;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憟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小儿啼泣不止者 十一、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 1、大柴胡汤【处方】 柴胡(二钱半) 大黄(三钱) 枳实(一钱) 赤芍药(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十余日不解,邪热结在里,身热烦燥,言语谵妄,大便不通,绕脐刺痛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2、厚朴七物汤【别名】厚朴七味汤、七物厚朴汤 【处方】厚朴半斤,甘草3两,大黄3两,大枣10枚,枳实5枚,桂枝2两,生姜5两 【功能主治】病腹满,发热10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腹满气胀 【用法用量】厚朴七味汤(《外台》卷七)、七物厚朴汤(《袖珍》卷三引《圣惠》) 呕者,加半夏5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 【各家论述】 1.《沈注金匮要略》:此有表证腹满也。
发热十日之久,脉尚浮数,当责风邪在表然风气内通于肝,肝盛乘胃,故表见发热,而内作腹满;风能消谷,即能食而为中风,所以饮食如故用小承气荡涤肠胃之热,桂、甘、姜、枣调和营卫,而解在表之风耳 2.《张氏医通》:此本小承气合桂枝汤,中间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营血虽同用桂枝、甘草,与桂枝汤泾渭攸分其厚朴独倍他药,正以泄气之浊逆耳 【摘录】《金匮》卷上3、防风通圣散 【处方1】 防风(五分) 川芎(五分) 当归(五分) 芍药(五分) 大黄(五分) 薄荷叶(五分) 麻黄(五分) 连翘(五分) 芒硝(五分) 石膏(一钱) 黄芩(一钱) 桔梗(一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荆芥(二分半) 栀子(二分半) 白术(二分半) 【功能主治】治一切风热等证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聚时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钱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别名】通圣散(《伤寒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