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好书推荐.doc
2页中国千年文化——《文化苦旅》好书推荐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 年 8 月 23 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 ,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2006 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收录篇章全书共 37 篇,分别为《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雪》 《沙原隐泉》 《柳侯祠》 《白莲洞》 《都江堰》 《三峡》 《洞庭一角》 《庐山》 《贵池傩》 《青云谱随想》 《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寂寞天柱山》 《风雨天一阁》 《西湖梦》 《狼山脚下》 《上海人》 《五城记》 《牌坊》 《庙宇》 《夜航船》 《吴江船》 《信客》 《酒公墓》 《老屋窗口》 《废墟》 《夜雨诗意》 《笔墨祭》 《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 《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们》 《华语情结》 《这里真安静》 。
创作背景余秋雨写作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内容介绍《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 《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风雨天一阁》 《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 《庙宇》 《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个人感想每次看完后都是一个感觉: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建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余秋雨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写了本书他不甘,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人惊醒的文章 社会评价20 世纪 90 年代初, 《文化苦旅》以独特的“身姿”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散文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的旋风直至今天,尽管各界对余秋雨其人其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文化苦旅》却很少有外界的非议与质疑。
其原因在于《文化苦旅》走出了往昔散文的靡靡之音,以一种大手法书写历史、感悟人生,重点突出对“人”的思考,以悲悯情怀书写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症结,尽管也难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给人以厚重、以沧桑,以震撼、以启迪同时他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叙事、来抒情,博得了外观上的审美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