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0首古诗复习重点.doc
6页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0首古诗复习重点古诗复习要点:1、会默写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2、会解释要求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每首诗的诗意和主题3、会赏析(尤其是名句)注:一定要注意结合课本和教材全解等资料复习)古诗赏析要点总结:主观题(填空、简答、品析等)作答表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关键词语着手;②从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和表达方式入手;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⑤从诗歌所写具体内容入手;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入手诗歌赏析体整体解题对策: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含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写的情怀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诗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一、《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加框字为易错字,下同)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4、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主旨 ●二、《赤壁》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整体赏析(课本):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4、《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不合适原诗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三、《浣溪沙》宋 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2、整体赏析(课本):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3、主题:这首词上阙写景,写清泉寺幽静的风光和环境下阕抒怀,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字既写出小溪流水清浅透明,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5、词中的对偶句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6、“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时光流逝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几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喻抒怀,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而最后一句反用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其意,更表现了他进一步自勉:虽然自己年老,但仍是可用之材,用不着为衰老叹息!写作此词时,苏轼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时,但他积极地态度、豁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却跃然纸上。
8、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9、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四、《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整体赏析(主题):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3、、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5、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6、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五、《水调歌头》 宋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整体赏析(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3、这首诗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人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包涵着人生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5、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婵娟”,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整体赏析:诗人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人们怎能不珍惜早春这一最美好的时光?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句诗?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5、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
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7、“绝胜”的意思是远远胜过三四句属议论句,将满城烟柳与淡远草色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七、《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整体赏析(课本):这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下也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3、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蛙声一片”已透露出天将有雨的信息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赏析: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