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docx
14页实用标准文案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第一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疼痛(一)•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2 )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3)操作者动作粗暴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明显,推注药物时加重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 •准确配制药液,准确选择注射部位3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 . 1m1 )4 •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二、局部组织反应(一)发生原因1 •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 •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3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4 •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5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痰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三)预防及处理6 •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7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8 .加强健康宣教及护理观察,指导病人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 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9 .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10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三、过敏性休克(一)原因11 .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12 .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二)临床表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和肺水肿、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绢、 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三)预防及处理1 .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2 .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3 .正确判断皮试结果4 .注射盘内备有0. 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急救药品5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启动应急流程就地进行抢救四、注射失败(一)原因1 .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2 .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3 .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 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 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4 .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二)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或皮肤上有二个针□三)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2 •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 •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 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4 •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5 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五、虚脱(一)原因1 •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2 •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 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二)临床表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 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三)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 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3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 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4 •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 位5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 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第二节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出血(一)发生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二)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 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三)预防及处理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 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4 形成皮下血肿者,早期采用冷敷,48小时后应用热敷二、硬结形成(一)原因5 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6 •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 成7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二)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痰痒,可拍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坏 死三)预防及处理8 •选用锐利针头,正确掌握注射深度2 .选择正确注射部位,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3 •推药速度均匀、缓慢4 .发生硬结时,应在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胰岛素注射禁止使用上述方法)文实用标准文案5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三、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一)原因1•针头质量差,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欠锐利;针头有钩;针头弯曲 等。
或针头消毒后重复使用2 •进针部位有硬结或瘢痕3 •操作人员注射时用力不当二)临床表现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若针体折断,则折断的针体停留在注射部位上,病人情绪惊慌、恐惧三)预防及处理1 选择粗细适合、质量过关的针头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2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瘫痕处进针3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4 •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5 •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 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若针体已完全没人体内,需在X线定 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第三节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一)原因6 •封刺入皮肤的疼痛7 .推药时药物刺激肌肉组织3•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速度过快4•注射部位不当,户进针过深或过浅等(二)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 可引起足下垂或跋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三)预防与处理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 •掌握无痛注射技术3 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4 •轮换注射部位二、神经性损伤(一)原因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二)临床表现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三)预防及处理1 .正确掌握注射技术2 .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停止注射3 .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对 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三、局部或全身感染(一)原因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二)临床表现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 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澹妄等三)预防及处理1 .选用锐利针头,正确掌握注射深度2 .选择正确注射部位,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 射3 •推药速度均匀、缓慢4 .发生硬结时,应在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胰岛素注射禁止使用上述方法)5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6 •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针口渗液(一)原因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 吸收缓慢二)临床表现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三)预防及处理1 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之处2 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1为限,不宜超过5m1 . 3 •每次轮 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4 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5 •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 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五、针头堵塞(一)原因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 针头过细、药液钻稠、 粉剂未充分溶解或药液为悬浊液,如长效青霉素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二)临床表现推药阻力大,无法书护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三)预防及处理1 •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2 •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3 •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4 •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 选部位进行注射。
5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90改为5 ° , 因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第四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药物外渗(一)原因1 •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温度、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1 •静脉壁的通透性增加致药液渗漏(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三)预防及处理2 •选择合适的血管输液用具3 •妥善固定针头4 •加强巡视,尽早发现及时处理,5 •推注药液不宜过快6 •拔针后按压准确部位7 •根据渗出药物的性质,进行对症处理二、血肿(一)原因1 •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2 ,凝血机制不良3•拔针按压不及时、事件及压力不够,部位不准确4•输液用具选择不当5•长期输液患者,没有注意保护好血管,经常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进针6 .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二)临床表现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三)预防及处理7 •选用型号合适的输液用具8 •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9 •拔针后正确按压10 •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给予湿 执敷。
八、、Z7人三、静脉炎(一)原因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 局部静脉感染二)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 畏 寒、发热三)预防及治疗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 .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3 •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4 .若以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湿热敷5 .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四、静脉穿刺失败(一)原因1 .静脉穿刺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