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基于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doc
11页名师工作室:基于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作者:贾雪枫作者简介:贾雪枫,四川省泸州市教育科学研宄所(646000)原文出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丙安)2017年第20178期第47-51 页内容提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丫作为学习实践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的 工作机制,指出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围绕“是什么一一名师 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做什么一一名师工作室的研允方向 和内容” “看什么一一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机制建设”三 个方而问题进行期刊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1期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立项课题“西部欠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运作机制 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PDTR2015008)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培训方式的实践性转型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这种要求下,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机制更显其存在价值一、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相关理论 如何实现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界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等三种教师专业发展的价 值取向,靳玉乐等人先后发表《理智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策略》《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策略》《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策略》等文,对教师专 业发展取向理论进行专门介绍。
他们认为,理智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专业知识 与技能"对教学专业的重要性,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是对专业知识的习得;反思 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追求的是教师发展理论之维与实践之维的交融与提升;生态 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则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通过个体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借 助教师社群间的信息传递、合作与竞争、专业传承等方式,形成教师之间自然合作 的文化氛围,建构起互利共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同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关注的焦点虽有差异,但其共同点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构筑专业活动的可靠基础为目的,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将教师自身的 努力排除在外,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较教师个体的努力更有利于专业的 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发生了两个转移:一是从试图通过培训改变教师转 移到激励教师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来规划个人专业 成长;二是从提供单一教师发展活动转移到为教师创设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和 资源,培育利于教师发展的土壤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话题成为理论研 究者和教学一线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重点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也在实践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笔者以为,在欠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教师对外交流既缺机会又受限于工学矛盾突出的现状下,名师工作室是一条基于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二、作为学习实践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笔者将名师工作室定义为由名师领衔(主持)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而组成的学习实践共同体[1]名师工作室建设应围绕"是什么——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做什么——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看什么——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机制建设"三个方面问题逬行,由此形成名师工作室运作机制模型图,详见下页图1)"是什么〃•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特色吸引同一专业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学习名师,总结名师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名师教育 教学思想,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二是培养名师,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展示、教学 示范,选择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提升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使之快速成长这两种功能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偏废案例:L市某历史名师工作室年度计划的集体研修安排此案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综合思路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对"专业与技能"的掌握,主张教师个体既应该是拥有丰富学科知识 的专家,又应该是具备娴熟教学技能的技术人员,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便是利 用各种途径向外部索取的过程。
而其中最方便快捷的无疑是接受教育学术专家的引领和教师教育机构的培训[2]上述集体研修安排中的专题讲座,由工作室主持人主讲,涉及教学技能(课堂观察)、历史学科专业知识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其他的活动安排,如国家课程校本化讨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等,所有的参与者都有话可说,彼此之间的交流很畅通,很好地体现了生态取向教师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交互性和生成性等理念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从教师个体来看,其实践反思取向特色鲜明,而从教师群体出发,相互之间的切磋又使名师工作室的生态取向价值鲜明二)"做什么"——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应将实践摆在第一位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研究表明,关于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无法在狭隘的个人世界里构建出来的,也无法通过被动培训来获得,"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强调作为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即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内隐性知识"[3]。
教师职业内隐性的知识是教师通过个人的实践与反思获得,是在曰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因此名师工作室主要研究任务是总结教师实践性知识,启迪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践性知识是存在于具体情境的经验性知识,它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起来的知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知识处于"铖默"状态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通常描述状态的知识,可 以通过传授获得,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它的获得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如果没有适合的场合,隐性知识会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因此挖掘隐性知识彼此分享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使命L市某名师工作室开展主题讨论,要求学员在主题讨论基础上,将自己的思考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汇编成册从教师提交的文章看,许多教师的思考相当深入案例:关于历史课堂中小组讨论的思考我注意到,有的历史教师在运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方式时,往往考虑到教学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而忽视了学生也需要充分准备和思考问题一经提出,教师立刻把学生带入了小组讨论的状态,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准备好,所讨论的问题就不可能深入,学生也不可能弄清问题的本质,只能泛泛而谈,没有达到预设教学目的。
最后,教师也唯有越俎代庖,不得不再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一言堂"现象另外,小组讨论中存在着同组学生之间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小组,往往分工尚不明确就开展讨论,整个局面就十分混乱如果每节课都应用小组讨论,学生就会机械接收,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曰常观察,对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发现了 "忽视学生充分准备和思考"、教师越俎代庖、再现"一言堂"、同组学生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由此他得出了 "小组讨论并非任彳可时候、任彳可场合适用,没必要每节课都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的结论该教师的思考弓胞了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共鸣,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讨论隐性知识还涉及课堂机智问题教师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特别 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何在课堂上得到落实是很多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L市某名师工作室成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案例案例:历史课堂上的哭声课程标准对"德意日的法西斯化"一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有"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我收集了与纳粹暴行相关的许多图片资料制作成PPT ,原以为图文并茂,教学效果会很好。
实际教学中却是稀稀拉拉的发言和"声讨"正在我无奈地准备总结本课知1识点时,教室后排传来一阵压抑的女孩子的哭声我忙走过去,历史科代表林玲双眼通红,"我,恨......"我愕然,其他学生也愕然原来林玲昨天晚上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结合今天的课程学习,她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哭出声来经过同意,她悲愤地给大家讲了这个故事::战时期,在一座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在集中营里—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 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小女孩问她的妈妈去哪里了?大人们 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唱起妈妈教给她的儿歌,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等待着妈妈回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一天清晨被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逼上了刑场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伸手要将小女孩推进深坑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林玲的讲述,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重,女生眼含悲伤和同情的泪水,男生咬牙切齿愤怒不已。
法西斯的丑恶嘴脸和灭绝人性的残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P急性知识是非系统性的知识,常常具有"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特征,绝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灵机一动"对他人的重要意义,很少有教师进行及时的 总结思考,时过境迁这种"灵机一动"复沉睡于大脑之中该案例中的教师从学生 的哭声中找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突破口,使原来苍白无力的说教在学生内 在体验中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抓住课堂转瞬即逝的时机,让学生讲述故事,从而使 众多学生能够通过听同学的讲述,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从内心深处获得情感網金,(三)"看什么"——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机制建设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生态的形成,强调个体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奠定个体专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群体生态和生态系统的建构,强调教师社群间的信息传递、合作与竞争、专业技能承接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合作交流,而非孤立形成与发展,从而形成教师自然合作的文化自觉"[3],名师工作室如何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为不同气质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使教师感到有所收获?案例:L市某名师工作室一次活动简报2016年5月20日,某名师工作室"如何上好历史文化史"集体研修主题活动在叙永县正东中学进行。
工作室成员观摩了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的教学,听取 了泸州天立学校蒋雪梅老师题为《滋养民族的集体记忆——浅谈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学》讲座蒋老师结合"卓越工程"和"建筑奇观"两课教学设计,从"研读课标,确立课魂""同类甄别,取精舍粕""结合野史,亦接地气""穿越时空,链接古今""以史为鉴,情感渗透""学科互补,鲜活历史"几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蒋老师的讲座使参与研修的老师深受启发,茅塞顿开叙永教研室王波老师以《鸡鸣三省红叙永,阳光边城展新姿》为题,为大家介绍了叙永的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和历史教学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借鉴四j 11省某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对本次研修活动作了精彩的专题指导,指出"如何上好文化史课"这一主题是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好文化史课可以达到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教育目的,体现历史教学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该案例中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来自L市7个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