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学概述教材.ppt
58页古古 典典 文文 献献 学学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 • (一)敦煌 淹没在历史中的敦煌 敦煌的历史轨迹 (二)敦煌石窟 • 石窟外景 (三)莫高窟 (四)藏经洞 • 藏经洞局 部图片 莫高窟简介: •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据唐《李克让重 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 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 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 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 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 ,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 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 它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西夏、元等十个朝代,是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 合性佛教艺术宝库现尚存492 个洞窟,保存了世界上 最好最完整的佛教艺术伯希和曾说过:“千佛洞(莫高窟 ) 是中亚及东亚古文化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敦 煌处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汇合的前沿阵地,因此它使得亚 洲古代诸文明与远东贯通, 正是通过这块绿洲,昔日最 伟大的旅行家横穿东西……”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 • (一)敦煌石室的发现 • 1900年,王圆禄, • 1944年发现的《王道士荐疏》, •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立《重修千佛洞三层楼 功德碑记》 •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 (二)藏经洞封闭时间和原因的推测 •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废弃说, • 法国人伯希和的避难说,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简 称斯坦因,文献中亦见“司代诺”、“司坦囊”等。
原籍匈牙利,是一 名犹太人,1904年入英国籍精通匈牙利语(马札尔语)、德语 、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和英语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 、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他 是今天英国与印度所藏敦煌与中亚文物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最早 的研究者与公布者之一他的许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鲁番学研 究者的案边必备之书曾经分别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 、1913-1916年、1930-1931年进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亚考察,考 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中 亚文物是今天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翻译官蒋孝琬) 斯坦因和吐鲁番民工合影 •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 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 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 ,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 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 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 E.E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 志力于中国学研究 •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 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 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 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 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
然而伯希和 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 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 ,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 端 • 利用流利的汉语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伯希和1906-- 1908年曾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对新疆的喀什地区和库 车图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了广泛的 考察 • 他当时率领一支探险队在我国新疆进行考古发掘,于1908年3 月赶抵敦煌他说:“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其 无有 “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片” 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史知识,使他选走藏经洞里的全部 精华 • 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 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 大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比如《论语》 ,现在读的只有一种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经洞发现了皇 侃注的本子,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人讲《论语》的要点 ,都被伯希和盗走了 • 伯希和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 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 运往巴黎 西方对伯希和的评价: • “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 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
没有他,汉 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与 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度 反映甚至代表了本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中 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加 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对 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希 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而以 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 伯希和的著作: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伯希和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卡尔梅克史评注》(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法)伯希和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 •《敦煌千佛洞》(法文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共6卷,1920~1926年间出版 •《马可波罗游记校注》(用英文写成,英文标题为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由伯希和与英国中国学家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 )合著,共两卷,在1938年出版〔1957年又由慕阿德单独出版了《行在所(杭州)考,附 马可波罗游记校注补》(英文Quinsai;with other Notes on Marco Polo)一书〕。
•《元朝秘史》(法文标题为Histoire secrte de mongols),1949年出版 •《成吉思汗战役史》(法文标题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1951年版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法)伯希和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法)伯希和著,《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5期 •《圣武亲征录》译注本,与韩百诗联袂署名,这是对元代佚名著作《圣武亲征录》的法文译 注本,第一卷, 1951年版 •《真腊风土记》译注本,1951年版,这是对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译注本 •《金帐汗国史札记》,这是对前苏联格列科夫和雅库鲍夫斯基出版的《金帐汗国史》一书所 作的补充,纠误与评论,1953年版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1953年版 •《卡尔梅克史评注》,两卷本,1960年版 •《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三卷本,分别于1959、1963和1973年出版 •《中亚和远东的基督教研究》,两卷本,1973和1986年版 •《西安府景教碑》,1996年版 •《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道路》,2002年版 伯希和 大英博物馆里的唐代遗画 (三)敦煌遗书的流散 • (1)发现和被劫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同 一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将抽烟用的纸 捻插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不料纸捻陷入缝中 。
王、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 ,果然发现内有一洞(即第十七窟),里面堆满了成捆 的古代文物和遗书从此密封近千年的古代遗书重新 面世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 窟第122窟窟前遗址中又有少量发现 • 首批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后的最初几年尚未引起 轰动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在进行 第二次中亚探险时到达敦煌,在翻译蒋孝琬的 协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和对宗教信仰的虔 诚,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遗书24箱,运回 英国斯坦因的“收获”在西方立即引起震动 ,盗宝者以“探险家”的名义纷至沓来 •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他以通晓 汉文的优势,尽量挑选有纪年和题识的遗书, 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 斯坦因和伯希和盗走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消息传 至内地,国人震惊,一批士大夫纷纷要求清政 府进行干预但直到1909年,清学部才电令陕 甘总督将劫余之物押运北京途中何彦昇、李 盛铎、刘廷琛等封建官僚亦加劫掠 • 此后日本人桔瑞超、俄国奥尔登堡等也参与劫 夺大批敦煌遗书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 (2)收藏和刊布 • 敦煌遗书目前分藏在英、法、中、苏、日五国及其他 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
斯坦因劫夺的藏文遗书 现藏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汉文遗书原藏不列颠博物馆 ,1973年始移藏不列颠图书馆汉文部分已制成缩微 胶卷,在国际上公开出售,计6980号,其余未公开的 残卷尚有几千号,总量实际已达1.16万余号 • 伯希和劫夺部分最有价值,一直藏在巴黎 国立图书馆,汉文和藏文部分都已制成缩 微胶卷并公开出售其中2000号以前原留 作藏文遗书编目使用,现存汉文部分 (含 少量西域文字) 胶卷为 2001~6038号 ( 内缺4100~4499号)中国北京图书馆藏 量最大,已达1万余号(现胶卷编号至 8418) • 日本藏量不大而且比较分散大谷大学图书馆藏34号 ,龙谷大学和京都藤井氏有麟馆都有数量不等的收藏 ;私人如中村不折、滨田德海等藏600余号,总计约千 号 • 奥尔登堡劫往俄国的敦煌遗书,现藏苏联科学院东方 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孟希柯夫《亚洲民族研究所 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第一、二册著录了2954 号近年苏联公布的入藏总数已达 11375 号,但苏联 藏品多为碎片 • 上述主要收藏单位之外,还有不少零散藏品分 藏在某些国家,如不列颠博物馆东方古物部、 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东柏林图书馆等, 都有一些零散藏品。
• 另外中国台北“中央图书馆”藏 144号、甘肃 省敦煌研究院藏 367号、敦煌市博物馆藏78号 、甘肃省博物馆藏 137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 系藏22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300余号、上海 图书馆藏182号,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历史博 物馆以及一些地方博物馆也有少量藏品 • 初步估计,敦煌遗书总数已达 4万件以上 • 敦煌遗书在发现的最初几十年间,刊布工作十 分缓慢国外斯坦因等及其所在研究机构仅刊 布了一些图录,中国主要有罗振玉、蒋斧、王 仁俊、刘复(半农)等以个人之力印行了极少的 一部分,后来王重民、向达诸人又从英法手抄 并拍摄回一部分照片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坦因、伯希和及北京 图书馆的藏品陆续制成缩微胶卷,公开出售 8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省黄永武博士主编 了《敦煌宝藏》 140巨册,由新文丰出版公 司出版,将上述公开出售的胶卷全部印成书 籍日本的藏品散见于一些图录中,尚无统 一制成的显微胶卷 • 苏联列宁格勒的藏品至今也只是公布了目录, 且不完备,还未将全部内容公布于世各零散 收藏单位大多也只是公布了目录 • (3)主要形制 •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册子装 3种。
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两种,其中以 抄本居多大量的经卷系由专职抄经手手写而成,字 迹端庄工美早期的捺笔很重,颇带隶意,唐以后的 抄本以楷书为主雕版印刷品虽数量不多,但均是中 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其中以唐咸通九 年 (868)雕印的《金刚经》最古 • 此外,归义军曹氏时代雕印的佛经,来自长安 、成都的私家印本历日,涂色印本佛像等,均 系印制而成从书写用笔看,早期均由毛笔书 写,8世纪末后,因敦煌一度同中原王朝中断联 系,当地人开始用木笔书写至于大量的官私档 案等,则因用途不同而形制各异 • (4)敦煌遗书的种类 • 敦煌遗书是指清代以来,在古敦煌境内多次出土的古 代文献和在外地发现的敦煌古文献其中以1900年道 士王圆签发现干莫高窟藏经洞(17窟)的最多,其他 还。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