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 美容师必备的基础知识.doc
4页转 美容师必备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皮肤的构造一、皮肤基础知识1、生理:皮肤是全身最大器官之一,健康的皮肤应该是柔软润滑、富有弹性的,占人体表面积的1.5-2.0平方公尺,平均厚度2.0-2.2毫米,眼部最薄1.4毫米皮肤的PH值:正常皮肤PH值为4.5-5.5,女性为5.5-6.52、皮肤功能:保护,感觉,调节体温,排泄,分泌,吸收,制造维生素D3、影响皮肤改变的因素①遗传 ②环境 ③心理 ④年龄 ⑤季节 ⑥内分泌 ⑦饮食 ⑧护理二、皮肤的构造皮肤可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大部分一)表皮—为皮肤最外一层,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毛囊、腺体大部分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还有网状纤维组织组成皮下组织由脂肪构成,并依年龄、性别厚度不同①角质层:主要作用是保护功能,维持皮肤25%水份,特点易老化②透明层:仅由数层透明细胞组成,可防止水分的被吸收和丧失③颗粒层:胶质颗粒含量高,防晒性强作用:保护、散射阳光紫外线,储存水份④棘细胞层:作用:供给皮肤氧份,消除皮肤疲劳,连接颗粒层和基底层同时排泄废物,也是皮肤最厚一层特点:较松散,易断裂(不注意保养使纤维组织塌陷失去弹性,形成皱纹)⑤基底层:位于表皮最底一层,与真皮接触,从血管中获得营养,是表皮细胞的生命起源。
特点:具有繁殖力和生命力作用:产生分裂新细胞★ 角化过程及作用:基底层产生新细胞逐渐向外推,到达角质层时,细胞则失去生命力,脱落此种过程为角化过程角化过程需28天,基底层细胞到角质层需14天二)真皮—真皮可分为两层(网状层和乳头层),真皮是有血管、神经、淋巴管、毛囊、腺体组成输送营养和水份三)皮下组织—主要由脂肪构成,皮下组织随年龄、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功能:1、防止体温散发;2、缓和外界刺激;3、储存能量;4、线条美第二节 皮肤的分类及各类型特点一、皮肤的分类人的皮肤按皮脂腺分泌状况,一般可分为五类:1、中性皮肤. 中性皮肤为标准肤型,是一种能很快调整变化的皮肤表面柔软、稳定,组织滑而幼细,没有粗大的毛孔或太油腻的部位,脸色红润,不会出现脉管外观感觉光滑、新鲜、清洁,不厚不薄,有健康感皮肤上面偶见斑点,但总的来看比较白净2、干性皮肤. 干性皮肤的皮脂分泌率降低,皮肤紧绷,呈透明状由于干燥,如同纸张出现条纹,一些弯曲部位与重复活动的地方特别容易出现皱纹有些部位较敏感,毛细血管明显,缺少滋润会出现皮肤脱屑现象,,眼部和颈部出现松弛这种皮肤要经常保持滋润,护肤要格外细心,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毛细血管。
3、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皮脂分泌过多,皮脂腺管与毛囊增厚变成黑头,毛孔粗大,有斑点皮肤比较粗糙,厚而呈现不平衡组织,有油质感这种皮肤的好处是皱纹不明显,使人显得年青但它容易被灰尘和化妆品的残渣污染,出现皮疹感染,应着重注意面部的清洁, 4、混合性皮肤. 混合性皮肤是干性与油性的混合油性皮肤占据了一个“T”字型部位,包括前额、鼻部、颌部、颊部脸部两边、眼部周围与颈部呈现干性 5、敏感性:皮肤较薄,对外界刺激敏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局部微红、红肿、出现高于皮肤的疱、块及刺痒等症状二、辨别皮肤分类的方法:在洗脸后,不用化妆品皮肤有种紧绷感,观察紧绷的时间来确定皮肤的类型洗脸30分钟后,皮肤感觉恢复正常,为中性皮肤;洗脸20分钟后,紧绷感消失,为油性皮肤;洗脸40分钟后紧绷感消失为干性皮肤 第三节 问题性皮肤种类和特点一、问题性皮肤的种类(一)衰老1、衰老—是指生物体在其生命的后期阶段的循序渐进的退化过程1、 皮肤衰老的原因:1)遗传 2)激素分泌 3)紫外线照射2、皮肤衰老的分类:1)自然老化—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皮肤由内源性因素造成的老化 2)光老化—紫外线在暴露部位过度照射引起的皮肤老化。
3、皮肤老化的特点:1)自然老化—皮肤松弛,出现细小皱纹,干燥脱屑; 2)光老化—皮肤松弛,出现深在皱纹及色素性改变(日晒斑)(二)痤疮1、痤疮—又称青春痘、疙瘩等,是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也是青年人常发生的一种皮肤问题1、 痤疮分类:分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1)、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病因:皮脂腺分泌皮脂过多,不能排出,积于毛囊内,与灰尘、角化死细胞混合,凝成小脂栓,形成黑头粉刺;2)白头粉刺又称白头、闭合性粉刺病因:毛囊口被角质层覆盖,皮脂不能排出,积于毛囊内,与角化细胞混合,结成硬块,形成白头粉刺2、 痤疮病因:痤疮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雄性激素分泌过盛b、过食甜食、油腻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大便不通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引起痤疮c、与月经期有关,月经期前后,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痤疮d、细菌感染e、与遗传有关f、环境污染g、用了不适宜的化妆品三)斑1、斑—是影响女性面部皮肤的损容性疾病2、斑的分类:可分为黄褐斑、妊娠斑、雀斑、日晒斑、化妆品中毒斑等3、斑的成因:1)内分泌紊乱 2)日光照射过度 3)遗传 4)某些疾病,如肝病、结核、肿瘤等 5)某些药物 6)精神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