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pdf

14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4578085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31.4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田晓虹内容提要: 明治维新以来, 伴随着政治、 经济、 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日本的家庭制度、 家庭形态、 家庭功能和家庭观念都发生着蜕变与演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家庭关系经历了沿袭与改良相砥砺的振荡, 由外而内的社会变革推动下的重建, 由内而外的个体自觉驱使下的渐变本文分三大历史阶段探讨了日本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演进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理, 旨在揭示社会进步与家庭演变、 个体发展之间的同构性与背反性, 考察家庭领域内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关 键 词: 现代化 家庭关系 家庭制度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在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的近代产业化阶段、 二战结束至 20 世纪 80年代的高度产业化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的向后工业化过渡的富裕社会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 政治变革、 社会结构重组和文化传承接纳, 家庭制度、 家庭形态、 家庭功能乃至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发生着蜕变与振荡家庭的存在价值从主要是经济生活的共同体, 转向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互为依托的核心化集团,并正演绎为个体共生的情感纽带研究日本家庭演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理, 旨在揭示社会变动与家庭演进乃至个体发展之间的同构性与背反性关系, 并为考察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冲突提供一个例证。

      89一、 传统家庭制度的延续明治维新后, 在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日本建立起近代的工业、 国防和教育,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和天皇专制的国体, 决定了其意识形态领域难以割舍封建的传统观念政府当局在国民教育中宣扬的家庭观以及在法律上维护的家庭制度, 主要沿袭封建武士阶级的伦理和规范: 一方面把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天皇制的国家观联系在一起, 宣扬家国一体、 忠孝一本的家庭观; 一方面制定由户主权、 家长继承、 男尊女卑构成的家庭制度封建、 守旧的家庭制度无疑与近代产业化发展格格不入, 因而遭到进步民主势力的激烈抨击与家庭制度直接相关的明治民法的制定过程, 就是一场维新改革思想与封建保守势力的较量从 1870年起草、 1890年公布的/ 明治旧民法0的制定、 论战和夭折, 到 1893年重新编撰、 1898 年 7 月正式实施的/ 明治新民法0的推出, 这场持续了近 30 年之久的/ 明治民法论争0, 最后以保守势力的胜利为结局/ 明治新民法0( 俗称/ 近代民法0) 基本继承和维护了传统家庭制度的衣钵,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 父系家长专制传统家庭制度的核心是父系家长专制, 对此明治民法只是在名称上以/ 户主权0、 / 亲权0代替先前的/ 家长权0, 而实质上依然承认户主权拥有以下权力: 决定家庭成员的婚姻和收养, 违背者可使其离籍并拒绝其复籍; 决定继承和分家事宜; 指定家庭成员的居住地点, 违反者户主可免除对其的抚养义务, 直至使之离籍; 决定子女可否经营职业服兵役; 管理子女财产; 亲自惩戒子90日本学刊 2004年第 1 期女; 确认年满 60岁的户主将户主权转让给家长继承人的隐居权等。

      ¹它几乎没有改变家庭中长幼、 男女的不平等关系 二) 家长继承家长继承包括家产、 家业在内的家庭内继承, 它是封建幕府时代武士阶级家庭的继承形式明治民法不但予以保留, 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家长继承人顺序为男子本位、 嫡子本位、 长子本位的原则同时, 作为家长继承制之补充的/ 养子制0也得到了明治民法的认可即无子的、 有子无能的、 有女无子的成年家庭成员均可以收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为/ 养子0或/ 婿养子0从本质上讲, 家长继承制是家庭内部不平等的根源, 它不但只考虑家庭的利益而无视个人的意愿, 而且使收养关系成为一种附属于继承制度的/ 物化0关系 三) 男尊女卑明治民法不但没有摈弃封建武士阶级社会贱视妇女的伦理规范, 而且使两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不平等进一步合法化正是这部近代民法, 将日本原有的夫妻别姓改为夫妻同姓; 将已婚妇女视为法律上的/ 无行为能力者0, 既无权管理家庭财产, 亦不得有任何经济行为和法律诉讼行为; 把户主及家属的定义从明治旧民法规定的/ 户主的配偶及在其家中的亲属、 姻属0改为/ 户主的亲属且在其家者及其配偶0, 以强调妇女在家庭中位列最后的附属地位在行使亲权方面, 规定母亲只能在/ 父不明时、 死亡时、 离家时或不能行使亲权时0才能行使亲权。

      在丈夫的遗产继承方面, 妻子被规定为次于直系卑属的第二继承人虽然明治民法给予女性以离婚权并废除了蓄妾制, 但在具体规定上仍体现了男女有别的双重标准如规定妻子与人通奸就可以成为丈91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¹李卓:5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6,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第 46 页夫提出离婚的理由, 而妻子只有在丈夫犯奸淫罪并被判刑的情况下才能提出离婚虽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家庭制度和家庭伦理仍具有强烈的封建、 保守倾向, 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 家庭形态以及家庭观念都发生着深刻变化1920年, 工薪阶层家庭已经占家庭总数的 45. 3%, 核心家庭已占全国家庭总数的 55. 3%人们更多地用/ µ¿Ê } 0和/ » } À0称呼具有新概念的家庭, 而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 $ ( ) 各类颇具影响的刊物开始登载批判重孝悌、 家长的陈规陋习及赞扬充满夫妇爱和以孩子为中心的欧美家庭的文章以爱情、 婚姻、婆媳关系以及受家庭制度压抑的女性命运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大量问世, 并受到广泛欢迎鉴于明治民法所制定的家庭制度越来越脱离实际, 政府于1925 年和 1927 年分别公布了/ 民法亲属编改正要纲0和/ 民法继承编改正要纲0, 主要对户主权、 家长继承和母亲的亲权等内容进行了修改, 初步体现了尊重人权、 男女平等的理念, 与原先的民法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然而, 上述两个纲要公布不久,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使日本一下子陷入经济困境, 紧接着日本军国主义又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国内外形势的骤变, 使统治阶级再次感到强化原有家庭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治、 推行战争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家庭制度的改革因此而夭折这部明治民法一直沿用至 1945 年日本战败, 它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与生产关系发展相适应的家庭关系的建立, 也使日本社会的近代化蒙上了浓郁的封建色彩92日本学刊 2004年第 1 期二 现代家庭关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以美国为主体的占领军在日本推行了一整套改革举措, 旨在建设和平、 民主的现代日本对传统家族制度的否定是战后民主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日本社会的家庭关系由此步入了全新的阶段1947年实施的5日本国宪法6以及在此基础上修改的民法5亲属编6和5继承编6, 废除了家长权和长子优先继承权规定婚姻应以当事人的意愿为主, 无须征得父母同意姓氏由夫妻协议而定之改正了明治民法中有关财产分割、 继承、 行使亲权等方面偏袒男子、 视女子为无行为能力者的不平等规定, 赋予男女同等的权利战后新型家庭的基本特征为: 家庭作为私人空间, 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与公共领域分离; 婚姻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 依据夫妻角色分工原则, 丈夫责在承担获得家庭经济资源, 妻子责在承担家务与养育子女; 家庭生活的重心转向孩子。

      一) 夫妇家庭制从直系家庭制向夫妇家庭制的转变, 意味着家庭从国家直接的管理对象和广泛的亲属关系共同体制约中获得自由, 摒弃了一个被指定继承的/ 生殖家庭0与父母共同居住, 世代交替地、永久地保持家产、 家业和本族的社会地位的原则, 否定了祭祀祖先、 血统的延续性、 家族的永久繁荣高于一切等观念建立了从居住形态到继承模式, 从婚姻关系到亲子互动, 主要以/ 生殖家庭0为中心的家庭制度和价值观念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使核心家庭的比率从 1955 年的 62%、 1965 年93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94日本学刊 2004年第 1 期95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96日本学刊 2004年第 1 期97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98日本学刊 2004年第 1 期99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100日本学刊 2004年第 1 期回答则不尽理想,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教育理念空洞, 教育作用削弱今天的家长虽然怀有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愿望, 但却存在着观念上的两难困境, 既有以尊重儿童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为宗旨的/ 儿童中心主义0的价值取向, 又难以完全摆脱以培养/ 理想的日本人0为目标的严格主义、 学历主义的思维定式。

      此外, / 缺少父亲0的现象依然存在, 只是与 30 年前缺乏父子互动和交流不同, 表现为缺少来自父亲的命令和管束调查显示, 有近 30% 的日本父亲不对孩子说/ 要这样做0和/ 不要那样做0, 这一数字比美国高出近一倍, 比德国高出近两倍专家发现, 近年来日本青少年中/ 第二次断乳0现象正在消失由于人们衡量行为的绝对主义价值的逐步丧失, 取而代之的是/ 这样也行, 那样也未尝不可0的相对主义价值观的蔓延, / 第二次断乳0就在/ 缺乳0的状态下悄然消失另一方面是当代青少年的个人化倾向80 年代出生的青少年接受的是较完整的现代教育( 他们的前辈只是获得表面的、半生不熟的西方教育) 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精神文化与成人社会本土的、 保守的/ 战后价值观0之间存在明显冲突, 如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 眼前享乐主义与目标合理主义、 自我设计与奉献主义等物质生活的丰裕和通讯手段的发达, 又使家庭的教育、 训导、 中介功能日渐削弱, 家庭越来越成为孩子生存的物质躯壳, 媒体和互联网才是他们任意驰骋的精神空间今天的孩子基本都拥有自己的房间、 电视、 电脑、 、 等, 家长对孩子的信息环境难以把握, 对孩子的内心需求日益陌生。

      亲子关系的演变还表现在成年人与老年人之间今天的老年人是最富裕的一代, 国民存款的一半在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手中, 可观的养老金收入、 医疗保障以及自己的住宅等都使他们处于经济优势地位老年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基本分为如下/ 三101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派0: 一为/ 自立派0, 即与已婚子女分开居住, 不愿意照顾第三代或被家务琐事牵制, 虽与子女保持精神交往, 但在家务和经济上很少期待, 自己料理家务, 经常外出购物、 就餐或旅游这类老人占老人总数的近一半二为/ 半独立0派, 即与已婚子女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但生活上各自分开住宅内设有两个厨房, 两代家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节奏安排饮食和日常活动, 正门和浴室共用两代家庭既可互相照应又能享受天伦之乐这类老人也十分注重安排自己的生活, 并希望与子女保持一定的互动三为/ 黏合派0, 即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 除卧室之外其他设施都共同使用他们适当地做一些家务, 在饮食和生活费方面对子女有所依赖平时主要与邻居交往, 对社区活动比较积极, 经常去町内会的老年人俱乐部活动由于在日本社会中家庭依然承担扶养老年人的一定费用, 所以老年人对财产继承方式主要倾向于依据子女对自己的照顾程度加以分配。

      这表明家庭养老除了法律、 道德的制约之外, 正在转向有偿化和契约化综上所述, 明治维新以来, 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家庭关系经历了沿袭与改良相砥砺的振荡, 既有由外而内的社会变革推动下的重建, 亦有由内而外的观念转换驱使下的嬗变纵观它的演进过程, 虽然充满了迂回曲折, 但向着平等、 自主、 更富人性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则清晰可见, 不可更移 责任编辑: 张义素)102日本学刊 2004年第 1 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