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合同典尚设计.doc
17页第一章 序 言受浙江省交通厅的委托,按照本院计划经营室2003年9月11日下达的《勘察/勘测、设计任务书》(合同编号:2003-F88)要求,本院地质工程部承担了杭州至上海浦东高速公路(浙江段)杭州大井~海宁袁花段 第6合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第一节 工程概况杭州至上海浦东高速公路(浙江段)杭州大井~海宁袁花段,起自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设大井枢纽互通立交,路线自起点走东北向,在乔司枢纽北3公里处跨沪杭高速公路(分离立交),尔后路线折向东,跨越乔司工业园区后设临平互通立交,经翁家埠村进入海宁市境内,过新塘河后跨塘洲公路,在袁家坝跨杭州绕城高速东线,并设绕城东枢纽互通立交,路线跨农发大道后,在姚王埭北侧设胡家兜互通立交,而后跨骑井公路,在盐官镇北侧跨上塘河、观潮大道及排涝河,并设盐官互通,线路继续向前延伸,跨宁袁塘河,在尖家桥河南与西孙家场附近高设海宁互通立交,经丁桥镇南侧,在袁花镇北跨袁硖港和袁尖公路后,终于海宁市与海盐县交界处(K54+748)与杭州至上海浦东高速公路(浙江段)海宁袁花~平湖新仓段相接本工程共划分为8个合同,具体划分如下:1合同:起讫桩号为:-K2+900~K1+400, 长度2.500km2合同:起讫桩号为:K1+400~K5+000, 长度3.600km3合同:起讫桩号为:K5+000~K8+625, 长度3.798km(断链K8+273.243=K8+100,增长173.243m)4合同:起讫桩号为:K8+625~K17+200, 长度8.575km5合同:起讫桩号为:K17+200~K28+000,长度10.800km6合同:起讫桩号为:K28+000~K35+000,长度7.000km7合同:起讫桩号为:K35+000~K43+000,长度7.991km(断链K40+591.253=K40+600,短8.747m)8合同:起讫桩号为:K43+000~K54+748,长度11.748km杭州至上海浦东高速公路杭州大井~海宁袁花段为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全线计算行车速度采用120km/h,采用六车道横断面形式,路基标准横断面宽度为35.0米,行车道宽度2×3×3.75米,桥涵断面宽度与路基同宽。
设计车辆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本报告为第6合同,全长7.000km设互通立交一座(盐官互通),大桥1座,中小桥4座,主线下穿分离立交1座,人通2道,机通4道,汽通2道第二节 勘察目的与要求本次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是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按工程地质勘察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和本院编制的《杭州至上海浦东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2004年3月)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确定公路路线、桥梁、隧道等工程构造物的位置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具体要求如下:1、沿线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调查线路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路段划分收集地震烈度和地震效应资料调查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水量等,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查明沿线范围内不良地质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提出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措施2、勘探:查明场地内岩土体的成因时代、岩性特征、分布规律、基岩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结合上部构筑物推荐合理的持力层3、按规范、规程要求进行岩、土、水样的室内试验,整理资料,编写报告,提供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地基土容许承载力和钻孔灌注桩桩侧土极限摩阻力。
并提供设计所需的各类图表等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规程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017—96);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中的JTJ064—98;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1、《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94);12、《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第三节 工作情况及质量评述一、工作情况本次工作在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岩土水试验等一系列综合勘察工作本工程的野外勘察作业、室内外资料整理及报告的编制工作由本院地质工程部完成室内岩、土、水分析试验由本院试验室完成外业工作自2004年3月14日开始到4月23日结束,历时41天,按质按量完成外业勘探工作。
完成工作量见表1《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1项 目单 位数 量备 注地面测绘Km22.80静力触探孔m/孔347.25/10钻 孔m/孔2643.55/41十字板试验孔点/孔14/1标贯测试段次71动力触探测试段次2土 样件918水 样组6其中地表水2组测地下水位次37部分孔因回填无法测稳定地下水位利用初勘钻 孔m/孔1360.53/22利用初勘静力触探孔m/孔410.5/11二、质量评述勘探孔定位按1:2000地形图及实地线位放样桩确定,孔位里程、标高由测量控制桩引测确定钻孔按技术要求及操作规程施钻、取样及编录,钻孔全孔取芯,按回次进行现场编录,终孔前由机台技术人员进行钻孔质量验收,合格后方能终孔终孔后2-3天后实测各钻孔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各钻孔实测地下水位埋深见附表6《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览表》外业调查、勘探及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均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可作为本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地质依据。
第二章 自 然 地 理第一节 气象、水文路线经过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温暖、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区域内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西北风盛行,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本区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海洋带来充分水气,空气湿润,是本区高湿强光照季节春秋雨季为过渡时间,气候活动频繁,锋面雨甚多,冷暖变化大年平均温度15℃~17℃,绝对最高气温42.3℃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82%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mm~1600mm,大多集中在3~6月春雨、梅雨期及7~10月台风期间,总雨日140~170天多年平均蒸发量1200~1400mm年陆面蒸发量800mm,无霜期220~270天年平均风速为2.6m/s年主导风向为NNW,平均风速为3.7m/s;次主导风向为SSW,平均风速为3.7m/s,静风频率为15%每年晚春和深秋初冬季节,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雾对公路的危害很大,一般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之前生成,日出升温之后2~3小时内消散雾生雾灭时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台风是热带海洋上旋转的大气旋涡,是影响浙江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台风带来的风、雨、潮破坏力极大台风影响最早出现在5月份,最迟出现于11月份,其中8月份出现最多,其次为7月份和9月份,统计资料表明,该区域平均每年台风出现2.56个/年。
由于地形影响,路经杭州湾区域的台风较少,正面袭击的台风则极少五十几年来仅有1949年第6号台风一个在该区域登陆拟建项目沿线河流属运河水系河网,主要河流有平湖塘、盐嘉塘、长山河、辛塘江、上塘河等十几条河流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北部的最大平原,河道纵横交叉,水系发达,构成了极为便利的水上运输网络 表5-1 主要等级河流通航净空表 航道名称航道等级通航水位(m)净高(m)净宽(m)上底宽(m)侧高(m)乍嘉苏线Ⅳ1.927.055374.0海盐塘Ⅳ1.927.055374.0六平申线Ⅳ1.927.055374.0长山河Ⅴ1.925.038323.5袁硖港Ⅴ1.925.038323.5本合同在K29+830排涝站、K33+620宁袁塘河两外各取地表水样一组进行水质分析,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PH=7.2~7.3,水化学类型为CL·SO4- (Na+K)·Ca、CL·HCO3-(Na+K)·Ca,地表水体对砼无侵蚀性第二节 地形、地貌本项目沿线经过区域,为杭嘉湖平原地区,南临钱塘江和杭州湾路线自西南向东北分别经过钱塘江冲海积平原亚区(K0+000~ K8+625.0)和杭嘉湖冲湖积平原亚区(K8+625.0~线路终点)。
本合同位于杭嘉湖冲湖积平原亚区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区,是浙江省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地势呈西高南东北低平原区东部地面标高2~4m(黄海高程,下同),南部4~6m,北部为太湖泻湖的一部分,为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最低点位于北部太湖东测,仅1.0m左右多以圩区为代表的微地貌,圩区高程多在1.2~1.7m海宁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4~8m,东南部和东北部有山丘20余个;海盐县整个地势东南略高,西北低洼,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北部平原河网区是典型的水乡平原,南部在秦山、丰山、六里山一线以南为平原孤丘区;平湖市地势略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为2.8m,高差在1m左右南境有天目山余脉濒海而立,走向自西向东,为沿海天然屏障沿线平原地区,地面平坦,河网密布,湖池星点,村落相望,景观别具一格,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盛产桑蚕,养殖鱼虾,是江南一处鱼米之乡第三章 区 域 地 质第一节 地层岩性受地理位置、古地形、新构造运动、海面升降、地表流水剥蚀等因素影响,杭嘉湖地区第四系地层分布广,层位齐全,厚度大,成因类型多,岩相变化复杂概括地可分为丘陵山区冲积型及滨海平原混合型两大类型其中丘陵山区冲积型地层分布在杭州~德清~吴兴一线以西的富春江,东西苕溪上游。
成因类型有冲积、冲洪积、洪积、坡洪积等本路段通过的平原区属上更新统,全新统曾发生过三次海浸,为浅海相、滨海相、河口相、湖沼相沉积由于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各期沉积物的颜色、状态、颗粒组成等呈规律性变化中下更新统下部为杂色,中上部为棕褐色上更新统下部为灰黄~灰绿色,中上部为灰~灰黄色全新统中下部为灰~灰黑色,上部为灰黄色每一沉积阶段的沉积物颗粒随沉积环境的变化呈现明显的韵律,砂与粘性土层交错出现砂层随深度的增加,颗粒由细变粗测区沉积了一套巨厚(最厚300余米)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其下为隐伏的侏罗系下统的半胶结~胶结状红层(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砂砾岩、熔结凝灰岩等)根据本次勘察揭露,本区主要为全新统(Q4)、上更新统(Q)、第四系中更新统(Q)和侏罗系下统基岩(K1c)地层1、全新统地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