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传统民居一一地坑庄院地域文化特征浅谈.doc
7页陇东传统民居一一地坑庄院地域文化特征浅谈摘要:地坑庄院陇东地区的人们利用往日的废涝池、自然 坑洼以及为使风水好且出入便利而在选中的地方挖建的一 种住宅这种住宅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自然和文 化原因本文试图揭示这种住宅形式所蕴含的陇东先民所具 有的畏惧自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居住环境 和谐完美;安贫乐道、眷恋故土;着眼现实、长幼有序等文 化特征关键词:地坑庄院居住形式陇东地区地域文化 特征一、地坑庄院简介 地坑庄院陇东地区的人们利用往日的废涝池、自然坑洼以及为使风水好且出入便利而在选中的地方挖建的一种住 宅实际上,地坑庄院是原区群众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原 有的古老“穴居”住宅最直接的发展和进化这种住宅一般 是在旧涝池或废坑的基础上开一大方坑,四壁开凿窑洞地 坑院窑洞庄院的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深度在6米左右, 宽度因院落性质、地形、地貌而差异较大小的通常有十多 米见方,常常呈座北向南的方向在正面,一般修挖窑洞三孔,左右两边修相同数目或少于正面的窑洞,十分讲究左右 的一面一般不修窑洞,修时也只是小于正侧三面许多的辅助 性窑洞,如厕所,鸡、猪、牛、羊圈主窑(即正面的窑洞) 一般略大于其他窑洞,大体为深6.6米左右,高3—4米, 底宽3-3.3米。
较大的院子有二十多米甚至几十米见方 一面挖窑五孔或七孔,能容纳几十口的大家庭居住之间的对称出入通道多修建于庄院主窑的对,通道所在二、地坑庄院的历史成因陇东地坑庄院的产生和延续的物质条件是深厚的黄土 层的存在,是陇东人民在漫长的年代里与黄土同生存共相处 的实践中,对黄土特性一种规律性认识的反映体现了陇东 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认识, 不断地利用自然,改善生活环境的奋斗精神,映射了陇东先 民在漫漫岁月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陇东地区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边族政权、统 一王朝与分裂政权、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峙争锋的前 沿,政治军事地位尤为重要,这种多民族的交错分布与融合、 农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陇东地坑庄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 基础延续千年断断续续的战乱,带给广大陇东先民的毫无 疑问是食不果腹、衣不裹体、流离失所长期的战乱,严重 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进步,使这里的人民处在极端贫 困的生活状态地坑庄院的省钱、省工,不需要花很多投资 就能入住,也可以没有很多家具的经济性,与古代陇东人民 在长期战乱中所具有的经济水平一致;另外地坑庄院隐藏在 地下,不容易被远距离侵袭的异族人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 躲避战乱有帮助。
这也是陇东地坑庄院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 原因三、地坑庄院所蕴含的文化特点第一、地坑庄院的生产和发展经历了 5000多年漫长的 历史,是中国窑洞住宅的典型形式和中国窑洞文化的精花陇东的地坑庄院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了随着 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时间中逐步利用 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取三种住宅形式的优点, 在实用的前提下日益追求美观,利用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 境,将地穴式和半地穴式窑洞开挖成有一定艺术标准的正 方、长方型地坑院,然后凿窑洞居住;从而克服了早期穴居 式住宅空间小、容水量少、阴暗潮湿、简单粗糙和抗灾害性 差的缺陷,赋予地坑庄院以实用加美观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 涵地坑庄院这种民居形式的创立和发展,体现了陇东先民 倡导的以“人惧天、人顺天、人用天、指望天、天人和”等 观念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畏惧自然、合理的开发 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层次文化特征第二、窑洞具有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 经济省工、适应农耕生活等优点,射影了陇东古代劳动人民 在艰苦的漫漫长河中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地坑庄院除门窗等部位用木材外,95%以上的面积都是 所黄土或石头,整个建筑所用可燃性物质极少,因为很少有 火灾发生;窑洞修建于深厚的黄土层中,每个窑洞之间至少 也有1.5米以上的黄土间隔,很少受外界影响,具有机好的 隔音效果;地坑庄院深入黄土层数米,冬天保温,夏天隔热, 冬暖夏凉,为人们提供了安静而又舒适的生活、休息环境。
地坑庄院常常利用不便耕种的废弃地,可以修建于耕地附近 及周围,基本不占耕地,而且利用自然黄土资源,便于农作 物的收藏保管;用丰富的黄土积粪施肥,便于就近耕作和粮 食产量的提高等等这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表现的是 陇东先民以“人顺地、人用地、人改地、指望地、地人和” 为核心的水土农耕文化特征第三,陇东地坑庄院十分讲究实用与和谐美观的艺术效 果地坑庄院从修建到装饰都十分讲究实用地坑庄院的修 建,从选址、计划、挖凿到装饰,贯穿整个过程的基本原则 是“实用”在选址时,人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便于生活、 便于劳动;在计划中,人们特别注重庄向的面北向南、窑洞 的布局排列、通道的位置坡度;挖凿与修筑时,讲究窑洞的 坚固和谐从内容结构来看,地坑庄院,都是锅台连炕每 当做饭,土炕便成了火道,一顿饭的火力,就足以消除土坑 的冰冷潮湿,既实用,又节约燃料;装饰时则看重外观的整 齐和谐、美观大方如门窗安装从节能保暖的目的出发, 陇东地坑庄院窑洞的门窗一般比山西、陕西的窑洞小些,但 却非常讲究门与主窗的平行、对称,等等典型的地坑院则 左右对称,上下通道与主窑洞形成一道中轴线,将一个院子 分为左右一致的两半,构成一个典型的地下四合院。
窑洞与 窑洞、窑洞各个部位之间始终表现出和谐与完美的艺术效 果这既体现了陇东先民所具有的务实思想、又是陇东先民 追求居住环境和谐完美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第四,地坑庄院培育了陇东先民安土重迁、眷恋故土情 感,安土重迁是黄土文明一一农业文明的重要特征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下,陇东先民对土地的依赖远胜于长期活 动于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上古时代陇东肥沃的土壤养育了 远古的人民,也使陇东人习惯于在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给 自足的农业经济,习惯于这种自然经济所带来的安宁与平 静在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下,形成的小农意识,一方面表 现为胸无大志: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古代普通陇东男人的 最高人生理想追求只有被故土抛弃者,才会于万般无奈之 下,背井离乡,离家远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故土深深 的眷恋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而对外相对封闭的地坑庄院在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陇东先民安贫乐道、眷恋故土的心理需 求,因而这一建筑形式在陇东地区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 就是这种居住方式的长期存在,强化了陇东文化的封闭性和 保守性特征第五,地坑庄院的建筑形式反映出浓厚的道教风土观和 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陇东地坑庄院在发展进步中还深深地表现出道教的风 土观和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
道教自魏晋南北朝进 入陇东后,就很快为陇东人民所接受,并在包括修建住宅等 生活文化多方面渗入了其思想观念如修建新庄过前将风水 看作头等大事,讲究“背实眼阔”,即背面要靠实,对面要 眼界开阔;厨房要安排在上首;上下通道不讲究“正”,而 要根据“风水”作一些走向上的调整院落的布局在风水好 的前提下才考虑什么地方作什么安排等等与此同时,地坑 庄院还表现出强烈的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窑洞的 修建,注重主窑大于边窑、正窑大于侧窑面南背北的正面 中间一孔窑洞为主窑,也叫客窑,是祭祖、接待客人和长辈 居住的地方主窑旁边的窑洞,除左面的一孔安灶做厨房, 其他窑洞都可以为小字辈子所用这充分体现了陇东先民对 于祖先的崇拜和对长辈的尊重这是陇东文化着眼现实的具 体表现,也是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在地坑庄院这种 民居形式中的集中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