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doc
19页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哲理诗理趣赏析写作提纲绪论苏轼诗词以理趣著称,善于在写景状物、怀古言情之中不露痕迹地揭示 普遍意义的道理,使作品的形象和哲理完美统一,创造出宏阔的气象、恣逸 的意象本文选取苏轼寄托情思、揭示哲理的诗词作赏析,探索苏轼内心历 程,感受他那洞烛一却的妙理千古不灭的魅力本论一、 人生如梦的叹慨二、 悲欢离合的怀咏 三、清高孤傲的幽独 四、超然物外的洒脱 结论东坡以其独特的体验,写出了一个个隽永深刻、千古不灭的哲理理性 的光茫,照耀千载之下,洞烛的理思,情韵十足,启迪后人,催人自省千 年之后的人们,解读东坡诗词,无不感受其中妙理千古不灭的魅力内容摘要苏轼,北宋最杰出的作家、诗人,他主张文学要有意而言,他说:有意 而言,意尽而上,天下经言也” O他所谓的“意”,即思想,是指天下事的 事理苏轼诗词以理趣著称,举凡游宦之怀,羁旅之愁,怀古之叹,忧国之愤,咏物之寄托,报国之壮慨,诗人以其独到的见解、洞烛一切的智性发出 一个个振拔之音,成为催人奋进的警世恒言,在写景叙事、怀古言情之中, 不露痕迹地揭示某种道理,写出了一个个隽永深刻、千古不灭的哲理解读 东坡诗词,体会东坡的心灵历程,感受他洞烛的理思千年不灭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 新意 哲理 魅力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最杰出的作家、诗人他一生坎坷, 屡遭贬谪,肉体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抑,但他宇正不阿,泰然处之,始终 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精神追求,一生坚守自己的灵魂,在迷茫的路途 上不知疲倦地跋涉着举凡游宦之怀,羁旅之愁,怀古之叹,忧国之愤,咏 物之寄托,报国之壮慨……都在大文豪的笔下自由挥洒,穿越历史的隧道, 直达我们的心灵苏轼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和 许多优美的散文以丰富的内容、美妙的形式、坦率的胸怀、独到的见解、 奔放的感情成为豪放风格的开山大师和集大成者,深受文人学者羡慕,吸引 着历代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他的深遂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无不闪烁 着睿智的理性光茫,是后人永远也无法完全参透的这里仅攫取其诗词中所 蕴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略作赏析、品鉴苏轼主张文学要有意而言,他说:“有意而言,意尽而上,天下经言也”战国之际,其言语文章,虽不然尽通于圣人,而皆卓然近于可用,出于其 意所谓诚然者(《策论•总叙》)他所谓的“意”,即思想,是指天下事 的事理因此,苏轼的诗词以理趣著称,总是在写景、怀古、言情之中,不露痕迹地揭示某种道理,使形象和哲理完美统一,创造出宏阔的气象,恣逸 的意境。
苏轼评唐人吴道子的画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外之 外”,正是他诗词韵味无穷的深刻哲理的体现,又出以新意,使得他的作品“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0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视野开阔爽 朗但诗人失意时从不绝望,而是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 以其独具的慧眼俯看世间事物,以其洞烛人生的智性为人们发出振拔之音, 成为催人奋发的警句格言他的理思,带着诗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是对人 生困境的积极超越的态度一、人生如梦的叹慨苏轼生活在北宋表面升平却潜伏着严重危机的时代,对当时积贫积弱的 局势深感不安,从青少年起便抱积极济世之态,希望继续范仲淹、欧阳修等 人的政治主张,改革政治,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然而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屡 受挫,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一生宦海浮沉政治上的挫折,滋长了他怀才 不遇的感慨诗人空有壮志,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在坎坷的旅途上 颤微微地前行他深知人生的短暂,却又羡于永恒,他想超越,想融入永恒, 但在人生的旅途上,很难平顺无事,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风雨骤至大文豪空有一身浩气,也难以摆脱人生的困惑,难以消解现实的苦难,难以逃脱无数代人的悲剧。
于是在荆刺丛生的路上,慨叹着“人生如梦” O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 壁怀古》)词人因“乌台诗案”①被捕下狱,由于神宗皇帝爱惜他的才华,发了慈悲 幸免一死,被贬黄州团练副使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之水,苏轼很自然地想 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时间流水,淹没了多少显赫的风流人物,他们在 历史的长河中被“浪淘尽” 了自己不是也曾遥想如“公瑾当年” “雄姿英 发”,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破敌于弹指之间然而现在则年近迟暮 而事业无成,空有建功立业的热却向往却壮志难酬,屡遭挫折贬谪把苏轼 抛出了政治权力的圈外,在山巅水准的贬所,他冷峻地思索着历史与人生的 意义,人生是短促的,是虚幻的,只有那不断的江水和皓洁的明月才能永恒 面对时空的无限,面对冷酷的现实,他不能不感叹个人的藐小和无奈,于是 在追仰前代英雄豪杰的同时,奏发出几多“人生如梦”的悲慨沉咽,这种无 可排遣的哀叹,正是子瞻将自身人生,将历史与社会,都视为如梦如幻的无 可奈何的喟叹。
再如《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臣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 愁畏晚寻归辑,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倾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 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 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 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诗人作此诗时,已在官海的浮沉了十四年,仕途的坎坷使他对为官作宦产生了厌倦,强烈的思乡之情与隐遁山林的念头袭据着他的心,金山诗的一 草一木,都触动着作者的故乡之情在诗人的眼中,白天见到的丈高江潮, 失去了惊心动魄的威势,成了自己心潮翻腾的象征;秀丽的青山失去了妩媚, 成了望乡的视障傍晩见到的月色、怪火,也失去了迷幻、神奇,成了令人 胆战心惊的怪异由于思乡情切,金山寺的一切瑰丽的景象,在作者心目中 都成了哀景诗中流露出来的归隐之念,正是人生虚幻的表征,诗人运用丰 富的联想,把眼前所见汇聚到思乡上,抒写了他一生失意的“愁苦”诗人 评吴道子的画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外之外”,正是这首诗 的特征的典型体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有飞鸿踏雪泥。
一一(《和子由滿池怀旧》)“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一(《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 生出郊寻春》)“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一一(《永遇乐•明月如霜》)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一一(《西江月•平山堂》)诗人一次次站在人生的边上,兴发了对于人生的感思,探索人生的奥秘, 以自己独特的艺术体验表达“人生如梦”的叹慨被人诬陷的境况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然 而诗人无法超越世俗的寂寞,他的许多朋友,都知道东坡是被冤屈的,但是 却不给他两句问候安慰的活,甚至连他的信也不回了原来的世界已经轰然 倒踏,心中的世界也变得模糊起来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一《题西林壁》诗人不识的何止是庐山,诗人不识的是心中的世界经受了贬谪的诗人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的诬陷,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无人诉说,你找不 到慷慨陈词的目标,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 知怎么一来就把你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 了 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真所谓当局者迷,旁 观者清二、悲欢离合的怀咏朝廷容不下东坡,京都容不下子瞻,把他贬了,把他一次又一次的流放 到外地去。
让你走,你找不出一个留下的理由,即便你有一万个不舍的想法, 只好收拾简单的行囊,义无反顾,背井离乡人生的不得志,宦海浮沉的苦 楚,仕途的蹭蹬,使东坡产生了羁旅的愁怀,思念远方的亲友,盼望着得到 那怕是只言片语的消息,梦回那美丽的故乡,歇息自己疲惫的心灵一次次 满怀希望的翘首,一次次无助的落空,便化为一篇篇意境新远而又妙理横生 的咏怀苏轼在出任密州知府时怀念分别五年的胞弟子由,写下了词史上的千古 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词人与友人欢饮达旦,“倍思亲人”,把酒问月,想像着“天 上宫阙”的清冷广寒,留恋人间的温热情暖在这皎洁的月色中,手足之情, 知己之谊,索绕在词人心头,使他整夜“无眠”中秋佳节,月圆之时,不是家人欢聚团圆的时时刻吗?可为什么明月却在亲人离别是圆呢?即使旷达 的东坡,也无法超越,但是超然的东坡,没有怨恨而是劝慰自己:“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然事物人情不可能十全十美, 那就没有什么可伤悲的了,一句劝慰自己的活,道出人间聚散无常的至理, 概括了深刻的人生哲学,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把悲欢离合置之身外,把亲 情寄托月色,虽然不能团聚,远隔千里,但可以共赏中秋的明月,“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声祝愿,一句妙言,让我们为悲欢离合的无常而感 叹的同时,体验到人间亲情的温厚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 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 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 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 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 合睹物思人,咏物歌怀,是东坡的拿手绝活,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 花词》堪称绝妙: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 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 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东坡此词是和章质夫的,虽为和词,却不受原作限制,而自出新意,另 辟新境。
主词奇思妙想,感情贯穿始终,处处咏柳絮,得其形似而不拘具形;又用比兴、拟人手法,将其比作思妇之“柔肠”、“娇眼”和相思之梦,深 得神似之美此词正于杨花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思,达到咏物 词的最高境界在表现手法上,全词层层铺叙,句句咏杨花,句句有寄托, 并将杨花、思妇和作者自己之中本不相干的形象融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 让读者感受到词人饱经忧患的身世之感和伤悼之情,细腻、深刻,极尽缠绵 缱绻之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 点离人泪”,不就是那为人称道的神意吗,这杨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青春 凋零的象喻呢?又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 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 却被无情恼传说苏轼的妾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泪满衣 襟可惜一道高墙把多情的行人和无心的佳人隔开了,不觉怅然若失,四顾 茫然,不由感叹“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作者一生执著 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多情却被无情恼",到头来无不落空,行人多情,佳 人无情,隐隐包含着生活的哲理,寄托作者失意沦落之感,极富理趣,耐人 寻味。
三、清高孤傲的幽独东坡虽被贬谪,虽然饱受羁旅之苦,遍尝孤独之感,但他心中却是十分 清高兀傲的清高的幽独,正是心灵对外境的疏离与超越,潜藏着超逸绝尘、高洁脱俗的人格魅力在黄州写的《卜算子•黄州室惠院寓居作》。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