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七 专题综合训练七 Word版含解析.doc
7页专题综合训练(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揭阳模拟)容闳(1828—191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容闳认为光有爱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成为“乱民”,故选B项2.(2018·安庆模拟)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 )A.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B.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C.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D.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解析:选B根据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自治受到了西方民主宪政的影响,故B项正确。
3.(2018·汕头模拟)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解析:选B题干材料“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表明当时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故选B项4.(2018·宁夏模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在袁世凯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诸多限制,以防袁世凯专权这一做法( )A.体现了强烈的法制意识B.因人设法有违宪政精神C.有效维护了辛亥革命成果D.直接目的是完善民主体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由之前的总统制变成责任内阁制,违背契约精神,因为人选的不同轻易改变政体,主观性地临时改变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故A项错误,B项正确5.(2018·江西名校大联考)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C.中国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D.鸦片贸易利润逐年降低解析:选C观察图片可知,1894-1915年我国进口棉制品和其他商品的比例增加,这说明我国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故选C项6.(2018·乌鲁木齐模拟)据统计,从1904—1908年,每年根据《公司律》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公司数量都在50到60家,到1912年,运作的本国企业已有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B.民族企业发展有较大局限性C.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解析:选B根据材料“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即规模很小,故选B项7.(2018·泰安质检)下列表格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该表表明( )1890—1894年1895—1899年1910—1914年出口100142315进口100153417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解析:选D。
观察表格材料,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一方面会出现进口增加,同时客观上对出口起到推动作用,故选D项8.(2018·乌鲁木齐模拟)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一个最根本的政治目的就是托古改制,他在该书中将孔子扮演为改制的先师,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士大夫对传统封建伦理的认识,故选C项9.(2018·汕头模拟)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B.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解析:选C。
题干“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故选C项10.(2018·菏泽模拟)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箴,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解析:选D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主张很显然并不是单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矫正,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以传统儒家思想为行动指南,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而非博爱思想,故B项错误;“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向往与追求,故D项正确11.(2018·云南统测)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 尚武等。
这说明当时( )A.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B.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C.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D.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解析:选B题干材料“提倡宽容、公平、进取、 尚武等”反映当时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故选B项12.(2018·毕节模拟)“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混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济宁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学者,大多认同1949年之前的中国早期现代化是一种“外源性”现代化(也有学者称之为“传导性”现代化)笔者认为,称之为“传动性”可能更为合适。
这一是因为,“传导”所包含的主要是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及其所引起的中国人的学习和仿效;而“传动”所指的除了“传导”所包含的这一层意义之外,还指中国人因外国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自立的动机二是因为“传导”含有长期的意思,而“传动”突出初期的促动意义当中国自己产生了现代化的意识和行动之后,外国现代社会因素的促动作用逐渐减少而日益转变为可资中国利用的外国资源,两者的关系也相应地从注入与学习、压迫与应对的不正常关系,逐渐朝着引进与应用、互动与互利的正常关系转变——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传动性”与“传导性”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解释有何明显不同,并据此说明导致上述历史解释不同的主要因素10分) (2)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任择其一,运用“传导性”或“传动性”现代化的观点加以说明15分)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从“传导”“传动”含义及内外因角度理解;第二小问主要因素,由所学知识得出,研究者的研究视角2)据第一问首先明确“传导性”或“传动性”现代化的不同,掌握其含义,再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事件中选择其一进行论证答案 (1)不同:“传导性”现代化强调引发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外因,“传动性”现代化则更为强调内因及内外因的互动和转换。
因素: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其他如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研究者的政治立场或学识素养,亦可)要求:①能认清传导性、传动性现代化观点的异同,并运用其中之一进行阐述,逻辑严密②能结合时代特征,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14.(2018·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等整理上述材料,从其中任选两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调用准确,论证逻辑严谨)解析 首先提取观点,如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中西文明的融合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等然后结合所学分析论述即可答案 示例一观点: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论述:一方面,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政治上,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文化上,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另一方面,西方的侵略也在客观上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政治上,催生了总理衙门等机构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经济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文化上,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总结:综上,西方的侵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近代中国既产生了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又产生了建设性的积极影响示例二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论述: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工业文明冲击的刺激下,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①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击和粉碎了外国侵略者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②地主阶级抵抗派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并由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展开了初步实践,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分别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将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乃至思想文化层面的途径实现挽救民族危亡;④无产阶级的探索经历了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结:综上,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示例三观点: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论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等因素,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