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tang****xu7
  • 文档编号:266093212
  • 上传时间:2022-03-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0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 《寡人之丁国也》:1. 在《寡人之丁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 ,孟子则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 王当启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 在《寡人之丁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 “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初步措施: ,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渔业方面的);,(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 纺织方面的); , , 牧业方面的);®, ,,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 , ,兴办教育)前面的 1 ——6是届丁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 ,7是届丁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3. 在《寡人之丁国也》说明启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 “”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4. 在《寡人之丁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二、 《劝学》:1、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乂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 认识2、 《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

      "3、 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 “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 , 0 ”4、 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25、 《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 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6、 《荀子•劝学》中" ,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 异本不大,关键在丁后天的学习,启子要善丁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7、 《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8、 《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9、 《荀子?劝学》中“,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 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10、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 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 11、 有时作者乂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 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包,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 理的句子是: , ; , 12、 〈〈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 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13、 《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 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丁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 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 后由此得出结论:,14、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 是 , 215、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 台,起丁累土;千里之行,始丁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过秦论》: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 是:2、 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3、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4、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白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为 江 山 永 固 的 语 句是: 2 5、 写 秦 始 皇 自「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旦.6、 文中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7、 文中 ,贱短短的四个句子就0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8、 贾谊用“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9、 作者用 , , ,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白年的历史10、 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 , 11、 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丁 四、《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陈述择师标准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1、 〈〈师说》2、 〈〈师说》3、 《师说》 陞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4、 《师说》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5、 〈〈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 专攻"6、 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变成〈〈师说》中作者批判的对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吾未见其明也7、 〈〈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8、 〈〈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的观点是相同的9、 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11、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12、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 “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 “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13、 〈〈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14、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15、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6、 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寡人之民 何也孟子则强调: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 _天下之民至焉。

      一 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不违农 谷不可胜食也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数罟不入港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渔业方面的) ;③斧斤以时入山#,材木不可胜用也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纺织方面的); 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牧业方面的);⑥百Q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兴办教育)前 而T 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 ,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3、 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的 奢侈浪费行为)与“涂有饿孳而不知发”(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上4、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 今的成语为:五十步笑百步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受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厂:〈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_而不舍,金石可镂" _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 — 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 〈〈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 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6、〈〈荀子•劝学》中“―石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 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8、〈〈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一9、〈〈荀子?劝学》中“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10、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 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以课本为准,字打不出来)使之然也。

      11、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 一 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 一—12、〈〈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 此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3、 〈〈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 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 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4、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鳍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肆步,无以至千里 三、〈〈过秦论》理解性默写练习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2、 始皇 不敢南下进击中原 文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3、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 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铀, 铸以为金人十二5—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 6、 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 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7、 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8、 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危短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