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整理]构造地质学——5,6-构造地质学-实习5-9.ppt
67页地质类专业基础课 构造地质学*1《构造地质学》-李强实习五 读褶皱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一、实习目的(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2)学认识和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3)学在褶皱地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方法Date2《构造地质学》-李强二、方法说明①了解图区出露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② 认识图区新老地层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③ 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Date3《构造地质学》-李强重点:地层分布是否有对称重复现象;分辨出背斜和向斜;分析褶皱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关健:确定褶皱的翼、轴面和枢纽产状Date4《构造地质学》-李强(一)对单个褶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1.区分背斜和向斜 先从一个老地层或新地层着手,横过地层总的延伸方向观察,如老地层侧依次对称地分布着新的地层,为背斜;反之在新地层侧对称地分布着老的地层则为向斜通常是一个背斜侧毗邻着向斜,一个向斜的侧则发育着背斜注意:褶皱的地层一定是围绕某中心对称出现Date5《构造地质学》-李强2.确定翼产状 褶皱翼产状及其变化:主要从地质图上标绘的地层产状符号直接去认识和分析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同一岩层在褶皱翼露头宽度的差异,定性地对比翼的倾角大小。
这种分析是以岩层厚度基本稳定,地形起伏不大或褶皱翼的地面坡度相似为前提,而岩层露头宽度只与岩层倾角大小有关,露头宽度窄的一翼倾角大,宽的一翼倾角小Date6《构造地质学》-李强3.倒转翼的确定 通常在褶皱倾伏端的岩层层序和产状总是正常的如果有倒转翼,则侧转翼的岩层从翼部向倾伏端方向,倾角一般由缓变陡,到倾伏端转折附近岩层出现产状直立(如图A处)在褶皱倾伏端和翼部,岩层露头宽度一般比在倾伏端附近的直立产状部分露头宽度要宽因此,如果褶皱岩层露头从翼部向倾伏端追踪,在倾伏转折附近,露头宽度有出现特别变窄的现象,则该翼可能是倒转翼Date7《构造地质学》-李强倒转褶皱Date8《构造地质学》-李强4.判断轴面产状:①测量翼产状,用极射投影方法或几何作图法来确定 ②在地质图上,从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面产状如果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则轴面直立如果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也与翼 产状基本一致(即为等斜褶皱)如果翼产状不等或一翼侧转的褶皱,轴面大致是与 倾角较小的一翼的倾斜方向近于一致,除平卧褶皱和等斜 褶皱外,轴面倾角一般是大于缓翼倾角而小于陡翼倾角Date9《构造地质学》-李强5.枢纽产状和轴迹的确定:当地形平坦且褶皱翼倾角变化不大时,翼地 层界线基本上平行延伸,可认为褶皱枢纽水平;如翼岩层走向不平行,或翼同一岩层界线呈 交或弧形转折弯曲,可认为褶皱枢纽是侧伏的在倾 伏背斜翼同一岩层界线在枢纽倾伏处交成V形或 弧形的凸侧或V形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
向斜反之 沿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 枢纽的产状,核部变窄或闭合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 方向,或向斜枢纽杨起方向褶皱各层转折端点的联 线,即为轴迹 Date10《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11《构造地质学》-李强注意:上述确定枢纽产状和轴迹的方法只适用于 轴面近直立或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及地形比较平缓的情 况对于轴面呈中等或缓倾斜的倾伏褶皱,或地形起 伏复杂的情况下在大中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 界线弯曲转折端点的联线既不能代表枢纽倾伏方向, 也不一定是轴迹阅读褶皱区地质图时,要多从褶皱翼产状、褶皱 岩层界线的分布形态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等方 面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褶皱有正确的认识Date12《构造地质学》-李强6.转折端形态认识 在地形较平缓的情况下,轴面直立或陡倾斜的倾 伏褶皱,在地质图上褶皱倾伏端的地层界线弯曲形态 大致可以反映褶皱在剖面上的转折端的形态Date13《构造地质学》-李强7.褶皱形态的描述 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地理位置及其所在区域构造部位;分布延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成地层;翼地层产状及转折端形态;轴面及枢纽产状;次级褶皱分布及特征褶皱被断层或侵入岩体破坏情况等。
Date14《构造地质学》-李强大背斜位于汉王山复式向斜南侧,西起于彭 家沟,往东经大,于王家坪倾伏,长约49Km; 背斜走向近东西,开阔对称,翼地层倾角约50°- 60°;枢纽具波状起伏,倾伏角约3°-15°核部 在大一带出露寒武系,翼依次为奥陶系至三叠 系在东、西端枢纽倾伏处,次级褶皱发育,成指 状分支,延伸不远,一般达8-9KM,随主褶皱一起 逐渐倾伏消失Date15《构造地质学》-李强(二)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在逐个分析了图区的背斜、向斜之后,再从地质图对同一构造层诸褶皱的轴迹排列型式和剖面上的褶皱组合特征,确定和描述褶皱的组合型式,如雁行式、穹盆构造、隔挡式、隔槽式或复背斜、复向斜等 Date16《构造地质学》-李强(三)确定褶皱形成时代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来确定在不整合面以下的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以下的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时代之前如图所示的褶皱形成于中志留世之后,中泥盆世之前Date17《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18《构造地质学》-李强(四)褶皱剖面图的作法:1.铅直剖面:适用于各种比例尺地质图2.正交剖面:适用于变形强、枢纽倾伏角较大的复杂褶皱区Date19《构造地质学》-李强褶皱地区铅直剖面图的绘制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注意地层界线的弯曲是与岩层产状和地形 的影响有关还是与次级褶皱有关,如是次级褶 皱在剖面上应反映出来。
2.选定剖面位置 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轴迹延伸方向,且 能通过全区主要褶皱构造将选定的剖面线标绘 在地质图上 Date20《构造地质学》-李强3. 绘制地形剖面-同倾斜岩层4. 标记构造位置 在剖面线上和地形剖面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和向斜的位置,对于剖面附近可能隐伏延展到剖面切过处的次级摺皱,应将其轴迹线延到与剖面线相交,也在剖面线和地形剖面上标出相应位置 Date21《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22《构造地质学》-李强5.绘出褶皱形态:将剖面线切过的地层界线的交点和褶皱 (包括 次级褶皱)的转折端位置均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绘 褶皱构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剖面切过不整合界线时,应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 地层和构造,然后再画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构造 被不整合面所掩盖的地质界线和构造,可顺其延 伸趋势延至剖面线上,再将该点投影到不整合面, 从此点绘出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界线和构造 Date23《构造地质学》-李强2.剖面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层侧的地层和构造3.绘褶皱构造应先从褶皱核部地层界线开始,逐次绘出翼,并要注意表现出次级褶皱4.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时,应将地层倾角换算成剖面方向上的视倾角画出剖面。
如剖面切过的地点无岩层产状数值,可按同一翼最邻近的产状数据来画Date24《构造地质学》-李强5.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的倾角相差较大,上下岩层又是整合接触关系,这是岩层倾角局部变陡或变缓造成,可按翼同一岩层厚度基本不变前提将岩层倾角在地表处可按所测数值绘,向深处则加以适当修正,使之逐渐与主要产状协调一致 6.恢复褶皱转折端形态时,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的褶皱转折端的形态与它在平面上的倾伏端露头形态大致相似在绘转折端时也可根据枢纽倾伏角作纵向切面,求到所作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结合该层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Date25《构造地质学》-李强6.整饰图件:圆滑曲线填充岩性完成图例编写表格 Date26《构造地质学》-李强三、作业(1)分析暮云岭地区地质图(附图6)上褶皱 形态特征及形成时代并作简要说明 (2)对区内一褶皱进行文字描述3)绘制暮云岭地区地质图A-B剖面Date27《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28《构造地质学》-李强地质类专业基础课 构造地质学*29《构造地质学》-李强实习七 构造等高线图编制及分析 一、实习目的(1)学根据岩层标高(或埋深)资料编绘构造等高线图;(2)学认识和分析构造等高线所反映的构造形态。
Date30《构造地质学》-李强二、方法说明构造等高线图是用等高线来反映一特定岩层的顶面或底面(或某一构造面)的起伏形态的一种构造图,又称构造等值线图这种图定量地、醒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的形态,是油气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勘探和开采中经常要编绘的一种图件Date31《构造地质学》-李强(一) 构造等高线图的编绘方法1.换算目的层标高 所谓目的层是指选定用来反映地下构造的一个 特定的岩层或矿层;每个钻孔孔口地面标高减 去到达目的层面的孔深,即可得出每个钻孔处 的目的层的层面标高2.将计算结果标在地形图上 “”为钻孔位置,“5”为孔号,“55”为 该点目的层层面标高Date32《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33《构造地质学》-李强3.分析目的层面高程的变化规律找出目的层层面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及高程突变位置,分析层面高程变化趋势,初步确定构造形态类型和枢纽或脊线、槽线方位4.连三角网:从估计的脊线最高点(或槽线最低点)开始, 向相邻点连线,构成三角网(图3-56) 连线时应尽 量垂直岩层走向,即在距离近、高差较大的方向 上连线,避免将不同翼上的点相连,以免歪曲构 造形态(图3-57)Date34《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35《构造地质学》-李强5.用插入法求等高线点: 用透明方格纸作高程差线网,按所规定的等高 线距,在三角网各边线上用内插法求出等高距点, 高程差线网用法如图3-58所示,2号孔层面标高为 65m,3号孔层面标高为82m,者高差17m,按 等高线间距为l0m,应在孔之间线段上求出70m 和80m高程点位置,将差线网盖在图上,使其一 基线与2号孔吻合,此基线即为65m,用大头钉固 定2号孔 转动高程差线网,使自基线起算与3号孔 标高相等的网上的一条线与3号孔重合,则等高差 线网中相对应的70m和80m线与2-3连线的交点即 为所求的等高线点。
Date36《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37《构造地质学》-李强6. 绘等高线:以平滑曲线连接等高点即得出等高线(图3-59) 连线时应从最高(或最低)线向外依次完成绘等高线时要注意相邻等高线的形态与之协调,也要注意高程的突变,以免遗漏断层Date38《构造地质学》-李强(二) 分析构造等高线图(1)分析构造类型:如图3-59,从等高线圈闭形状和高程变化,可直接定量地表现出背斜、向抖和一些褶皱形态变化的细节,若出现等高线的错开或重叠等异常现象,则为断层(图3-60) Date39《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40《构造地质学》-李强(2)分析构造的产状变化:等高线延伸方向表现岩层走向及其变化,等 高线的疏密反映了岩层倾角的陡缓用作图法可 在构造等高线图上求出层面各点的产状,用实线 和虚线的重叠表示出岩层倒转(图3-61) 沿轴向等 高线的疏密及高程变化反映了枢纽或脊线、槽线 的纵向起伏变化Date41《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42《构造地质学》-李强(3)分析构造组合:在较大区域的构造等高线图上,可以看到地下的褶皱及褶皱与断层的组合关系在资料较丰富,编绘较精细的构造图上,还可以反映出次级构造形态。
Date43《构造地质学》-李强三、作业编制凉风垭地区(附图8)中侏罗统介壳灰岩顶面等值线图根据表Ⅱ-2中的凉风垭地区由钻孔资料所得的中侏罗统介壳灰岩顶面际高资料,在凉风垭地形图上绘制该层顶面构造等值线图(等高线间距为l0m或5m)所有钻孔和编号以及大部分目的层标高已标注在地形图上,部分未注出标高的钻孔,根据钻孔地面高程和钻孔深度换算出该点标高,并填入表内和标注在图上相应孔位上分析所绘出的构造等高线图上的构造形态,并作简要描述Date44《构造地质学》-李强Date45《构造地质学》-李强地质类专业基础课 构造地质学*46《构造地质学》-李强实习八 编制和分析节理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