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浅显感想.doc
3页对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浅显感想徐弋茗1001011036经亨颐学院文101对于系统,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有关名词,例如:生态系统、神经系统、行政系统等等而对于系统,在哲学意义上的含义,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呢?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本体论意义上的系统应该是一个全面体现系统本质和特征的具体(辩证)概念在现今科学和社会领域,我们已经无法割离和系统思想的关系各个学科的树状和网状的发展网络,使得学科不仅仅是大类的泛泛学习,而是日益趋向于完善和层次性的科学体系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跨学科领域的发展,为科学进步提供了崭新的有效的途径而这一切系统论的方法论指导下的种种进步,都源自于20世纪初的系统论和系统科学的产生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公认的奠基者,系统论之父是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从在生物学界长期存在的两个争端——机械论和活力论中整合出了有关于系统论的最初雏形,20年代提出了新机体论思想:一是系统观点,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主张从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机体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三是等级观念,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等级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可谓层次分明,等级森严。
从而演化为哲学意义上的系统的四个性质:相关性、整体性、结构功能性和层次性以此为基础理论的系统科学方法也就应运而生所谓系统论方法,就是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将所思考和研究的对象放到系统思维的形式中,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性、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实,系统科学方法论并不仅仅是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它更方方面面影响和应用于如控制论、信息论、博弈论、对策论、运筹学等逐渐兴起的学科更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东方在现代系统论的接受上也是有自己的发展过程的,诸如钱学森等一代新中国科学先驱也都是系统论的忠实信奉者但是,关于系统的思想,在古代的中国也是有其发展的理论思想雏形的,中国古代的思想也并非与系统的观点完全绝缘许多的古籍,诸如:《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易经》、《老子》等,都有不少应用系统思想观察和认识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事例《申鉴.时事》中记载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在林中看见别人布一张捕雀的大网,捕的鸟都是一个鸟的头钻进一个网眼于是,他回家后,用一截截短绳子结成许多网眼,互相没有联系,结果一个鸟都没有捕到。
网是单个网眼相互制约联结而成的整体,它无论在质上和功能上,都有别于孤立存在的网眼这个故事就很形象得说明了系统论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也可以小于部分之和战国时期的名家惠施(约公元前前)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说明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其无穷的层次关系南宋的思想家陈亮(-在《龙川文集•西铭说》阐述了理分殊思想:“理”所指向的天地万物这个争议和“分殊”所指的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事物的功能,从整体的角度来论述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更为人所熟知的“天人合一”的观点,更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思想家注重把整体观和辩证综合考虑,将天、地、人都视为有机联系的系统,力图探索人和天的共通之处,以求天和人的和谐相处而古人编撰的《黄帝内经》则是我国古代运用系统方法论的典范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由各个器官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一个器官的病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或整体,而整体的变化又必然会引发局部的病变因此,他主张从整体角度来研究病理和病因其腑脏学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也都被运用于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关系《黄帝内经》还将人和自然界看成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主张“天人相应”,把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而我国的传统中医学也在此后的数千年间完善运用这一整体的观念以此可见,中国古代的系统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其发展的进步性,可以说,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比较完备和先进的系统思想但是这样的思想基础,并没有使得现代系统论诞生在中国首先,从现代系统论产生的背景来看,系统论是随着工业社会的矛盾和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系统论从生物学发端,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同时发展并最终建构了它的学科体系,因此,系统论是一门有着其理论和方法论的,横断学科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独立性的现代学科是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相关联的学科而中国传统的系统思想则是产生发展在中国古代封建农业社会,其理论和实践均未建立综合性的学科体系,而且由于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的支撑,其理论和实践只是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次上,而并未真正认证在客观实践中,其真理性是有待考证的而20世纪初的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仅仅是一种拿来主义下的舶来品,学科基础很薄弱;长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商业和手工业无法正常发展,客观上使得科学发展失去了推动力而这些条件在西方是完备的第二,从两者的诉求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系统论直接发端于解决现代生物学的两个悬而未决的理论的争论,是为了解决问题,探索自然客观规律和真相而产生的,其产生后的作用,也是用于解决学科的发展问题,为学科发展开辟新道路。
而反观中国古代的系统思想,不论是庄子的“顺天”,还是荀子的“制天”,都是以寻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建立的,对自然客观规律的探索是不重视的而在现代系统论发展的同时期的中国社会,也并没有十分牢固的学科基础和强烈要求革新学科发展的方法的诉求产生,因此现代系统论并非诞生在中国第三,中国古代系统观点自身无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的系统观点的价值追求并不在向外地探索自然,而是在向内地寻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和谐因此,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系统观点无法驱使人们去从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具现实性的自我修炼的浪漫主义情怀,只能驱动人们不断向内追求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系统思想在自身产生之初,便产生了其无法具有指导人们寻求自然真理的,无法带来物质文明兴盛的局限性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古代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着其先进的,可以为今所用的珍贵财富的,也是不应该完全否定和抛弃的在继承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做到革故鼎新地发展,加以吸收和改造同时,要完善基础学科的建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有着中国基因的新兴科学、哲学将会在未来震惊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