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忠莲与古画临摹.docx
4页冯忠莲与古画临摹【编者按】冯忠莲(1918-2001 年)是新中国古画临摹复制和木版水印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她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西汉帛画》等作品均成为国家重要文物,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冯忠莲又是国画大师陈少梅先生的夫人和学生,辅仁大学美术系高才生,绘画功底深厚她生前长期在荣宝斋、故宫工作,晚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她淡泊名利,甘当无名英雄,为传承祖国古老文化献出了艺术黄金时代以至终生今年是冯忠莲女士诞辰九十周年,本刊特发表此文,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女画家、古画临摹专家冯忠莲,祖籍广东顺德,1918 年9 月20 日出生于天津早年入天津圣功小学、中学读书1936年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文学系,经朋友介绍得遇国画名家陈少梅,并拜师学画1938 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受业于溥雪斋、汪慎生、启功先生等冯忠莲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有辅仁“女状元”之称,陈垣校长亲自为她颁发了奖章和奖状1941 年冯忠莲从辅仁大学毕业后,继续师从陈少梅学习国画,后来两人结为伉俪1953 年,陈少梅全家从天津迁往北京,那一年正值毛泽东主席60 岁生日为了给毛主席祝寿,冯忠莲夫妇各自创作了一幅画,陈少梅作《春山图》,冯忠莲作《春江图》。
当时京津书画界就有“梅莲并蒂耀丹青”的说法天有不测风云,1954 年9 月9 日,陈少梅在家中突发脑溢血去世转瞬之间痛失爱侣和良师,对于年仅36 岁的冯忠莲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冯忠莲天赋高,又得之于向陈少梅这样的大家学习交流,经过长期埋头苦练,练就了深厚的笔墨功力和娴熟的绘画技巧她继承陈少梅的画法,主攻山水、人物、佛像、仕女,《江南春》、《涛声》等参加第一、二届全国美展,获得好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颇具功底和发展前途的女画家,却在接下来的30 年间放弃了创作,开拓了中国美术的另一番天地与古画临摹结缘中国古代书画,多为绢本或纸本,受保存条件的限制,许多作者的手迹没有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历代书画,其中有不少都是时人或后人的摹本像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多数专家认为是隋末唐初的摹本;他的《洛神赋图卷》,实为宋人摹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传世有唐冯承素摹本(现藏北京故宫)、褚遂良临本、虞世南临本等唐张萱的《捣练图卷》(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为北宋赵佶的摹本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画家都是摹古的高手,像赵孟?/、董其昌、金城、张大千等新中国的古画临摹是从北京荣宝斋开始的。
上世纪50 年代初,荣宝斋创造性地发展了书画木版水印复制技术,达到了乱真的效果,而临摹珍贵原作副本就成为木版水印复制古书画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工序1953年冯忠莲开始与荣宝斋结缘初到荣宝斋时,经理侯恺对这位女画家的能力还有些怀疑,他准备先考验一下冯忠莲刚来我就把她弄到东北博物馆,交给东北博物馆的馆长,一方面借用,挂在那里来搞临摹;一方面考核,如果这人可用的话,就留在荣宝斋 半个多世纪以后侯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次年3 月,冯忠莲随荣宝斋古画临摹组赴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临摹古代名画,同行的还有著名画家金振之、陈林斋、于非 等,其中冯忠莲负责临摹北宋赵佶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此图设色艳丽,用笔独到,非一般人可以临摹,但让侯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女画家,仅用两个多月就圆满完成了任务作品完成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摹本的气韵、线条、颜色及整体效果均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从此开始,冯忠莲便与古画临摹结下了缘分,为它献出了几乎全部的艺术生命1956年,她被任命为荣宝斋编辑室主任在以男性为主的国画界,一个女人能任此要职,其功力可见一斑后来她又复制过宋代《洛神赋图卷》、《宋人画页》、清袁耀《万松叠翠图》、明仇英《白马如风疾图》等。
1973 年与陈林斋合作,临摹了《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西汉帛画》廿载绘就传世长卷冯忠莲在古画临摹上的代表性成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上不朽的绘画珍品它是一幅设色绢本长卷,高24.8厘米,长528 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早春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画中人物550多个,牲畜60 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20多栋此次临摹与以往不同,冯忠莲必须每天到故宫内指定的临摹地点,由保卫人员将原件从库房取出,放入特制的临摹柜中,然后上锁加封条后方可开始临摹在临摹初期,冯忠莲的工作非常紧张,一周七天都不能休息,那时她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紧张的工作使她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四个孩子都上学住校,虽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但那时冯忠莲和儿女们的交流却要依靠书信作为一幅社会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了宋都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数十里风光要将这幅举世罕见的作品临摹下来,对临摹者的画功、眼力和悟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张择端画成《清明上河图》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著名的画家都曾临摹此画,但普遍与原作存在较大差距当时冯忠莲42 岁,正值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为了不辱使命,她全力以赴,早出晚归,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甚至积劳成疾,也顾不得医治。
冯忠莲的家住在宣武区烂漫胡同35号,一间不足30 平方米的屋子里挤了老少七口人从家到故宫乘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冯忠莲早上五点就要起床,每天她都是第一个到故宫上班的人临摹《清明上河图》固然辛苦,但对正处于创如此丰富的内容,为历代古画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这对后世临摹者来说,不啻于一项巨大的工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问世后经历曲折,这一宏图巨制在历史的风雨中颠沛流离,1957 年方得以安居于北京故宫博物院5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出于保护珍贵文物的目的,也开展了古书画的摹制工作,准备复制一批高水平的摹本代替原作进行展览,其中就有被誉为“中国第一画”的《清明上河图》1960 年初,荣宝斋接受了这项重要的任务,要求临摹工作在一年内完成,因为临摹作品将承担为1961 年“七一”建党四十周年献礼的重任荣宝斋这家书画界的百年老店,其临摹水平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它的编辑室聚集着很多知名的画家,但即使拥有这样的实力,要在一年内完成临摹《清明上河图》的任务,依然是不可想象的荣宝斋的领导们经过反复研究,始终不能确定临摹的最佳人选,最后经理侯恺做出了一个决定。
比较之下冯忠莲最为合适,因为她 很刻苦,也没有其他的奢望 侯恺说作巅峰期的冯忠莲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生活那时她月工资88 元,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属于高收入,但是丈夫1954年已经去世,四个孩子都在读书,而且丈夫的妹妹和侄子都没有工作也在家中生活,这一家七口人全由冯忠莲一人供养即使有这样的拳拳之心,时代却不我予四清”、“***”,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使复制工作几度被迫停止1976年拨乱反正,冯忠莲得以从干校回来,此时她已经调至故宫年近花甲,头发斑白,重操旧业,人是物非作品的绢素、色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她已经患有高血压和眼底血管硬化症,臂力也不济了冯忠莲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争分夺秒地工作到1980 年秋,一幅和原作极为相似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终于在她的笔下灿然问世!摹本前后一致,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几乎达到乱真的效果,被故宫博物院列为一级文物此时,距冯忠莲开始接受临摹任务已经过去了整整20个春秋后来,国家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九庵在澄观堂题语中说:“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为显赫巨迹,名播中外,原图在明李东阳时据记长二丈,后佚五尺亦即现存图尾至赵太丞家而止也明代伪作临拟本渐多,而以辽宁博物馆所藏仇英临本较佳,但亦不过拟其题目,与张氏构图亦异。
余所临本又多从仇氏出,每况愈下矣现代摹本首推冯忠莲,她是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真迹对照摹制,毫发不异,可谓不下真迹一等名利是身外物冯忠莲主动放弃绘画创作而转向古画临摹,将自己的艺术青春和身体健康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文物复制事业,30年默默无闻,人们大都淡忘其画名了1980年3 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三八妇女节茶话会上,著名画家、老舍夫人胡 青见到冯忠莲,感慨地说:“你的功底是一般人比不了的,本来可以搞创作,可你却心甘情愿搞临摹,无名英雄啊!”冯忠莲平静地回答:“名利是身外之物,什么工作总得有人干才行啊!”完成《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工作后,冯忠莲开始总结自己在古书画临摹方面的经验,并与金仲鱼、陈林斋等老先生一起指导青年人传承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同时她又拿起了搁置多年的画笔,重新体味绘画创作的快乐,先后创作了工笔重彩《无量寿佛》、《红楼梦十二金钗》、《仿唐六如仕女图》、《秋山望云图》等1988年6月,冯忠莲的学术专著《古书画副本摹制技法》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2月,冯忠莲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为当时仅有的两位女馆员之一,另一位是胡 青1991 年9 月,中央文史馆馆员书画展在香港举行,她有17 件作品参展,备受赞誉。
2001年5 月6日,冯忠莲在北京悄然离世,享年83 岁8月31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要闻版刊发了题为《冯忠莲同志逝世》的新华社通稿,认为她“在临摹复制古代书画方面有相当成就和影响”2005年10 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0周年生日《清明上河图》专题展――宋代风俗画展”在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称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在特制的高科技展柜内向世人全卷展示与《清明上河图》真迹同时展出的,还有6 件仿本和1 件临摹本这件唯一的临摹本就是冯忠莲所绘责编:石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