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收入-支出模型解析..ppt
58页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教材第13章) 本章根基于凯恩斯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学说的中心 内容,它分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 场和国际市场部分,本章主要涉及凯恩斯产 品市场的国民收入理论,即简单国民收入决 定理论,也成收入—支出模型主要内容 ★ 均衡产出 ★ 消费理论 ★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 乘数原理,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两部门经济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家庭与企业 (一)两部门经济均衡模型 1.两个假定 (1)整个社会只有家庭与企业两个经济部门 家庭发生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 企业发生生产和投资行为(投资行为是自发的或 者是外生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2)所有厂商均以不变价格提供产品(也称凯恩 斯定律,该定律仅仅适用于短期)另外折旧、公司为 分配利润均为零 注意:该假定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社会都能 够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应量,这就是说社会总 需求变动只能引起总产量变动而不能引起价格变动 为什么说:该定律仅仅适用于短期?,这是因为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简称“就业论”)面对的是1929—1933年大萧条, 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增加社会需求只会使 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导致资源价 格上升,因而产品生产成本与价格会保持不变。
在此 时的研究中,凯恩斯研究对象之一是“短期收入和就 业如何决定”,在短期价格是不易变动的,因此说该 定律适应于短期二)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企业,金融 机构,家庭,,,,,,,,,,,,,,(4)家庭购买商品或劳务,形成消费支出,企业形成销售收入,(2)企业支付报酬,家庭形成要素收入、企业形成成本,(3)企业向市场提供商品或劳务,(1)家庭向市场提供生产要素,投资(I),储蓄(S),,在两部门经济中,家庭向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相应的收入,用这些收入消费各种商品与劳务,形成消费支出 企业购买家庭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家庭出售各种商品和劳务,形成销售收入 (接下页),循环内圈是实物形式的流动,外圈是货币形式的 流动这是两个封闭的循环,也是两次交换如果家 庭得到收入以后,不全部用作消费,而是将一部分收 入储蓄起来,而企业在家庭消费支出以外获得了其他 来源的投资,那么收入流量模型就增加了储蓄和投资 两个因素储蓄是家庭收入用做消费后的扣除,或者是收 入中不用作当前消费的部分,因此对于经济运行来 说具有收缩作用,对经济循环流动是一种漏出因素 (用W表示) 投资意味着企业在获得家庭消费支付的收入之 外,又获得了另外的收入,对于经济运行来说具有 扩张作用,对经济循环流动是一种注入(用J表示),考虑存在注入和漏出,为了保证国民收入循环流 动顺利进行,可以做这样的假定:家庭将储蓄存入银 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中,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又将这些 储蓄转变为贷款贷给企业,企业用贷款作为投资,那 么漏出量(储蓄)就变成注入量(投资)又回到了循 环流动的路径之中,如果家庭用储蓄购买企业发行的有价证券,企 业用证券销售的收入作为投资,其结果也是一样的。
这些行为都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如果家庭不将储 蓄存入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也不去购买企业有价 证券,同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也不将家庭的储蓄 贷给企业,那么在经济运行中的漏出量就找不到循 环流动之路,这时除非企业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注 入量,否则生产将不可能按照原有的规模进行下去,二、均衡产出概念 (一)均衡产出定义 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 (二)两部门经济总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决定国民收入均衡的力量,在 两个假定前提下,社会经济的产量(总供给)或者说 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表明社会上需求不足, 产品卖不出去,造成价格下降,生产收缩,使总供给 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 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表明社会上供给不足, 促使价格上涨,生产扩大,使总供给增加,国民收入 增加,容易出现通货膨胀 如果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则生产既不会增加也不 会减少,企业就会稳定下来社会处在均衡状态,即 实现了国民收入均衡从总需求角度看,一国的国民收入是消费需求与 投资需求的总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均表示为一种 欲望,在量上也是无法加总的,但是可以分别利用货 币形式的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来表述,消费支出即为 消费,投资支出即为投资,所以 总需求 = 消费需求 + 投资需求 (三)均衡产出表达式与图示 y = c + I (此处用小写字母表示产出、消费和投资,同时均剔 除了价格变动),,,,,,,,。
直线上任意一点 均为E = y,E,100,y,0,收入=100,支出=100,A,100,45,E,y,0,45,-------------------,100,100,iu >0,,iu <0,,,,a 支出等于收入的45度线,b 支出决定收入,B,b图中B点为均衡点,支出与收入均为100, iu为非意愿存货投资, 若产出大于100,那么,非意愿存货投资就会大于0,企业就需要消减 生产;反之,就应该扩大生产 从均衡概念可知要增加产出关键要增加总需求,因为均衡产出水平 是由总需求水平或者说总支出水平决定的,三、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E = y, 也可以表示为 i = s 因为:计划支出 = 计划消费 + 计划投资 即: E = c + i 而生产创造的 收入 = 计划消费 + 计划储蓄 即: y = c + s (y、c、s 均为剔除价格变动的实际数据) 因此有:E = y 则 c + i = c + s 有 i = s,需要指出: 此时的投资=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则计划 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投资=储蓄(i = s)则是指实际 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 前者为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 蓄,只有两者相等时,收入才会处在均衡状态 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相等是根据定义 而得到的实际数字,因此必然相等第二节 凯恩斯消费理论 一、为什么先研究消费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支出一致时的产出,又因为支 出决定产出,先研究消费原因在于: * 支出中消费约占60%,占重要地位 * 产出均衡条件要求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储 蓄是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的余额,掌握了消费也就明 确了储蓄,消费与储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 ,可以将消费与储蓄放在一起研究,二、消费函数 (一)定义与表达公式 消费函数定义: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一条基本心 理规律,即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 增加少于收入增加,消费与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为消费 函数 表达公式: c = c(y),(二) 影响消费的因素 收入水平 商品价格水平 利率水平 收入分配状况 消费爱好 家庭财产状况 消费者年龄 消费信贷状况 风俗习惯 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收入水平尤为重要,(三)消费倾向 1.消费倾向定义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可分为边际 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2. 平均消费倾向定义与表达公式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 入中比例 APC = c / y,3. 边际消费倾向 (1) 定义: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 收入之间的比率 (2) 表达公式 MPC = ⊿C / ⊿Y 当⊿Y →0时,MPC = lim⊿C / ⊿Y = dc / dy ⊿Y →0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 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0 ≤ MPC < 1, 因为消费增量仅仅是收入增量中的一部分,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也呈现递减趋势 > APC = 1 < 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小于1,MPC<APC,4.消费曲线 说明:图中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 45度线意味着该线上任意一点到纵轴与横轴的垂直距离 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C=C(Y)曲线是消费 曲线,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消费曲 线与45度线交点,表示这个时候的消费支出与收入相 等,在B点的左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右方则是消费 小于收入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消费曲线与与45度 线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是增 幅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幅进一步说明(见下页),(1)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 的斜率都是与该点相对应 的边际消费倾向 (2)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 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 斜率则是与该点相对应 的平均消费倾向 (3)随着曲线向右延伸, 曲线上各点斜率越来越小, 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 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 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 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 于边际消费倾向,,,C,Y,O,…………………………………………………………………………,,A,B,C,D,E,F,G,45度线,C=C(Y),三、储蓄函数 (一)定义与表达公式 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前 提下,储蓄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
S = s(Y),(二)储蓄倾向 1.定义: 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可分为平均储蓄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2.平均储蓄倾向 (1)定义: 是指任意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比例 (2)表达公式 APS = S / Y (3)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因为:C + S = Y 有 C / Y + S / Y = ( C + S ) / Y = 1,3. 边际储蓄倾向 (1)定义 增加或减少的储蓄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的比率 (2)表达公式 MPS = ⊿S / ⊿Y 当⊿Y →0时,MPS = lim⊿S / ⊿Y = dS / dY ⊿Y →0,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非线性时,MPS有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增趋势;MPS与APS都递增,但是MPS大于APS,4.储蓄曲线,,,,,A,B,C,D,E,,S=S(Y),说明:S=S(Y)曲线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B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交点,表示此时 消费与收入相等,储蓄为零 在B点的右面有正储蓄,左面为负储蓄 随着曲线向右延伸,它与横轴距离越来 越大,表示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 进一步看有: (1)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四、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对应关系 (即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对应关系) (一)在A点左方,表示消费大于储蓄, 因此储蓄曲线在横轴下方,在右方则 相反 (二)若APC与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但是APC大于MPC,那么,APS和MPS都 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APS小于MPS, 表现在图形上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 原点连成的射线的斜率总是小于储蓄 曲线上该点切线斜率 (三)APC + APS = 1 MPC + MPS = 1,,,,,,,,,,,,------------,S=-a+(1-b)y 或 s=y - c,C,S,C,S,,C=C(Y),S=S(Y),A,Y0,C,B,D,Y1,A,S=Y-C,45,0,y,y,线性储蓄函曲线,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关系,45,线性消费曲线,c,,,,,五、家庭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的是家庭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宏观经 济部分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也就是总消 费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 函数的综合,但是它们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 求和,研究社会消费函数还需要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