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影响因子”的伪成分及其控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416740992
  • 上传时间:2023-03-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影响因子”的伪成分及其控制摘 要 论述了自引率大幅度提高、协作引用出现并蔓延、牵强引用量增长等导致“影响因子”伪成分增多的三个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为期刊评价机构提供更好的解决策略关键词 影响因子;参考文献;自引;伪成分;控制随着“影响因子” [1] 在期刊评价中作用的凸显 [2] ,各个期刊社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值纵观刊社所采取的办法,有正确的,如:要求作者著录所参阅的文献,这会在维护著作权和版权的同时,提高影响因子分值;要求编辑加工规范化,这不仅会使有效文献量增加,也从整体上提高了刊物自身的编排质量 但也有不正确的,如:自引率大幅度提高, 协作引用出现并蔓延, 牵强引用量增长等等,若不加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已广泛使用的“影响因子”失去价值 [3] 因此,必须探讨如何控制“影响因子”伪成分增加的办法1 过高的自引率及其控制自引有三种:作者自引、期刊自引和国家自引[4] 作者自引是著者引用自己的文献;期刊自引是某一期刊中的文章引用该刊以前发表的文章;国家自引则是指同一国家作者间相互引用文献期刊评价中的自引通常指第 2 种情况――期刊自引 [5] 目前描述期刊自引的一个常用的计量指标是自引率。

      自引率常被用来衡量期刊文章引用参考文献中自引所占的比重自引率一般按年度计算,公式为:某期刊某年自引量/ 该刊该年参考文献总量合理的自引文献应该多出现于刊物发表的系列论文和部分相关联论文中,这是期刊界公认的事实 [6] 但对自引是否合理的判断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任何检索和评价系统、单位都不可能去完成这样就出现了部分刊社为了提高影响因子分值,想方设法要求作者在文献中加大自引文献率的现象,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伪成分” 控制办法:鉴于自引伪成分的增加,有同仁建议将自引剔除于影响因子统计源之外笔者认为,自引是期刊界提倡的且对刊物质量提高有积极意义的做法完全剔除自引对发表系列论文的期刊不公平对此,可采取的控制办法有下列几种:① 将自引文献量折扣计入,例如每 3 条计 1 次;②在统计中控制他引和自引的权重,例如取他引与自引之比为7∶ 3;③限制自引文献总量,例如不超过 5 个,超过部分不计入;④限制自引所占比例,例如不超过总量的15%,超出不计入等上述每种办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引文献中的伪成分,这就使得除顺理成章的自引外,花气力再造自引的“成绩”不能明显提高影响因子分值2 “有心协作”引用及其控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把所参阅并运用的观点、论据和结论的论著列入参考文献是合理合法的,可是,就目前文献引用情况看, 一些刊社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片面 (只看数量, 无法顾及真实性 )导向下, 为了达到提高影响因子分值的目的, 在同一类刊物中寻求相互“有心引用”的协作者,因而出现了大量本不该列入的协作期刊文献。

      由于评价机构对这些似沾边又无实际参考价值文献的甄别、剔除工作困难重重,故而使统计结果中协作引用的伪成分越来越高照此发展下去,影响因子分值就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为的“创造” ,真实性将丧失殆尽控制办法:由于搞协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学校、同一类型的期刊之间才能具有良好的协作基础,因此协作者之间存在着期刊种类少而引用文献量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控制方法应从重引用期刊种数而轻同一期刊引文数量入手具体可采取的办法有:①在“影响因子”统计公式中乘以“扩散因子” [1] ,突出引用期刊数的作用;②规定统计期刊种数 (例如 80 种 )后,按常规评奖规则去掉几个最高和最低 (可为零 )引用期刊 (例如去掉 3 个 )后进行统计如此便能够适度控制伪协作成分3 “拉郎配”引用及其控制“拉郎配”现象不仅分散存在于上述伪成分中,而且出现在刊社所熟悉作者在他刊发表的论文文献著录中具体做法是,“善意”要求作者把曾在自家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只要与他刊待发文章沾边,都列入新发文章的参考文献中这样做虽“有名无实” ,但对“影响因子”的统计值有很大的左右力原因是按现行的统计公式, 增加 1 篇就有明显作用,况且“拉郎配”式的引用数量可“随意”增多。

      控制办法:这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认定真伪需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这对于任何一个评价机构来说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但如果任其存在并发展下去,将导致评价结果混乱或失去意义控制办法应该是:①降低“影响因子”的使用价值,以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期刊优劣;②增加“影响因子”的内涵要素,把诸如“文摘期刊量” 、“扩散因子”等刊社难以操作的因素恰当地运用到影响因子统计公式中,以淡化论文引用比的实质作用总之,“影响因子”值中的“伪成分”正在迅速增加,若不加以控制,其使用价值将会趋于零本文所提出的种种办法虽不能根除“影响因子”中的伪成分,但如果科学合理地加以控制,必有抑制作用望同仁尤其是期刊评价机构的研究者深入探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略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7.[2] 郭世远,李刚,谭映军,等 .应重视影响因子在评价科技成果及期刊中的作用 .西南国防医学, 2001,11(5):354355.[3] 李建辉,王志魁,徐宏,等 .自引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作用的量化研究 .编辑学报, 2007, 19(2): 154157.[4] 陈静 .关于期刊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注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4): 618620.[5] 李运景,侯汉清 .自然科学期刊自引对影响因子的 “调控” .情报学报, 2006, 25(2): 172178.[6] 张凌之 .影响因子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的作用.编辑学报, 2003, 15(2): 12612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