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兰:试论妈祖民间信仰传播.doc
9页仲富兰:试论妈祖民间信仰传播仲富兰:试论上海“天妃宫”与民间信仰传播【摘要】妈祖文化发祥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丿力史上海是一•个滨海城市,无论在开埠 之前还是开埠之后,,天妃宫'或,天后宫'在上海民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今从上海地方志 辑得若T•材料,并稍加分析,试述作为妈祖信仰载体之,天妃宫'的民俗传播特征作者简介】华东师范人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 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妈祖在宋、元、明、清诸朝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其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 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 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 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在漫长的传承演 绎进程小,妈祖文化逐步传播至我国的沿江、沿海和台港澳地区,并随着华侨华人的脚印 逐步传播到ttt界上的左人洲20多个国家现在全ttt界共有5000多个妈祖文化机构,信众 近2亿人,相互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并且呈 现岀超越族群、社会阶层、区域界限和政 治分隔的特征澳门的英文Macau就是妈祖的简称。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 妈祖,台湾全岛共有人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朋它们的名字很多,有 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 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 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具有枇界的广泛 影响力一、“妈祖”的生平与信仰的起源丿力史上关于妈祖天后的俗身传说不一一般认为天后的俗身是福建省芾田沿海一位姓林 的夫妇的第六个女儿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丿力三月二十三日在她 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蜴 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人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岀生前的那个傍晚, 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來,晶莹夺H,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 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Z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 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林默姑娘白幼随师学道,聪明颖悟,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日成诵,而且能理解文 字的义旨。
长人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 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索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心 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经常岀海救助乡人和过往商船人们遇到 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生长在人海Z滨的林默,不仅熟悉水性,还洞晓天 文气象,因为生长在海边,从小就会游泳,曾在风浪小奋不顾身救起父亲,找冋兄长尸 体,抢救遇险的漁民,还经常为老百姓行医看病湄洲岛与人陆之间的海峡冇不少礁冇, 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 '、,龙女'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丿力九月初九羽化升天这个28岁的善良女子, 身后赢得了巨大的哀荣这--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 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后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 的精神,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祠立庙,敬奉为神林默姑娘羽化成仙后,当地渔民或过往船只在海上作业时,经常看到一•位风姿绰约的女 神手持红灯给迷航的船只领航,人们尊称其,惠灵夫人',省呼,夫人‘。
因此,海船上就逐 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当时一支漕运 船队在海上迷航,正在危难Z际,突然发现洋面上出现一盏红灯,人们知道这是惠灵夫人 显灵,遂紧随红灯顺利进入港口此事上报皇帝后,皇帝就加封其为,天妃清康熙开海 禁后,小国近海航运进一步发展,这位航海保佑女神又多次被加封,最高的封号为,天后 ‘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 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宋朝开始,妈祖崇拜由福建向南边的广东和北边的江 苏、浙江、山东等地传播,并随着华人的对外拓展和人陆移民开发台湾,不断向台湾及东 南亚地区传播福建蒂皿的湄州系海滨孤岛,岛上居民最人的愿望就是在生活上自给自足,安居乐业, 祈福平安,自求多福妈祖信仰也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林默勇于在海上冒险 救人,所以当她死后,被人们崇奉为女海神,她是航海人的精神寄托湄州皓居民很自然 地就会信赖她,崇拜她,传播她的拯危救难,济世救人的事迹她渡海救难而自己身亡, 人们不愿她死去而化为升天,成为民间的保护神,也势所必然地为她立庙供奉,定期祷告 致祭,祈求继续保佑他们平安过日子。
人们心底里产生的崇拜海洋的情结,抒发于信仰领 域,便造成了航海保护神的崇拜——妈祖信仰和妈祖崇拜二、妈祖信仰在传播的过程小其影响被逐渐施加传播学上有一个原理,就是信息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被有影响地施加从妈祖文化的内 涵來说,妈祖短暂的-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 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人的精神力量妈祖羽化升天之后,人们就按口己的愿望和 理想,进一步把她頰造成为-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日的仍是为了 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丿力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 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影响力呈现出逐渐程加的状态各种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不胫而走,如,挂席泛槎’,传说 妈祖在毗时,有一天,海上起风浪,妈祖要渡海,岸边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没有船桨,也 没有船篷,加上风急浪人,船手不敢开船,妈祖对船手说:你只管起船随即叫人将草席 挂在桅杆上用作船帆船开上海面,乘风破浪,飞驰而去如,化草救商°,相传妈祖在世 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 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
在 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人海,小草变成一排人杉划到并附在即 将沉没的-商船上,簡舟免遭沉没,船小人免难再如,救父寻兄'传说妈祖十六岁那年秋天 的一天,其父兄驾船渡海北上之际,海上掀起狂风恶浪,船只遭损,情况危急这时妈祖 在家织布,忽然闭上眼睛,使尽全力扶住织机,母亲见状,忙叫醒她,妈祖醉來时失于•将梭掉在了地上,见梭掉在了地上,妈祖哭道: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报,情况 属实兄掉到海里后,妈祖陪着母亲驾船前去人海里寻找,突然发现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 涛汹涌的海面,众人十分担心,而妈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Z命前來迎接她,这时海水变 清,其兄尸体浮了上來,于是将尸体运冋去此后每当妈祖诞辰之日,夜里鱼群环列湄朗 之前,黎明才散去,而这一天也成为当地渔民的休船之H千百年來,这类传说被《天后 志》、《天妃显圣录》所记载下來的不可胜数连清代著名的丿力史学家赵翼也在《咳余从 考》卷三十五记载:天妃江汉间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茯张燮《东西洋考》云:天妃,蒂Z湄洲屿 人……淳熙间加封灵惠庆元、开禧、景定间累封助顺、显卫、英烈、协正、集庆等 号又《夷坚志》兴化军海口林夫人庙,灵异甚著,今进为妃云。
则在宋时已封为妃 也……成化间,给事中陈询奉命往日本至大洋,风雨作,将覆舟,有二红灯自天而 下,遂得泊于岛若有人告曰:,吾辈为天妃所遣也’又嘉靖中,给事小陈侃奉使封琉 球,遇风将覆,举饥人呼,天妃',亦见火光烛船,船即少宁明日有粉蝶飞绕舟不去,黄 雀立榕楼食米,顷刻风起,舟行如飞,晓至闽,午入浙之定海(俱见《七修类稿》)吾 乡陆广霖进士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尚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 发而來,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 称也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称,天妃'则妈祖 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來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 希望妈祖立刻來救海难中的渔船不论是称,妈祖',还是称,天妃’,都是妈祖民俗信仰传播过程川逐渐程加的传播效应 丿丿j朝丿力代的统治者当然也会利用民众对妈祖崇敬的心理,编造出许多妈祖显圣助战攻战的 神话,如说施琅攻打澎湖、台湾时,妈祖,涌泉济师',,助战袍湿',协助清军,统一台湾 后,人修庙宇在统治阶级侶导下,修建了许多妈祖庙宋朝在妈祖的故乡建立许多庙 宇。
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泉州,则在庆元年间(1131-1200年)建立天妃庙南宋临 安设市舶司侧,也建有顺济圣妃庙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之神 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北起丹东、秦皇岛、天津、烟台,南到上海、宁波、福州、厦 门、广州、澳门等地,都建有天妃宫茯至内地江西景徳镇、贵州镇远、安徽天长县,也 建有天妃宫三、妈祖信仰在上海的传播民间信仰传播,一百•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意图,在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民间 信仰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日常的衣食住行,成为人们的亲缘纽带和认同 感来源妈祖信仰在上海的传播也是这样,由于上海系江海之通津,特别是南宋以后,由 于上海昊淞江淤塞严重,海船无法通过昊淞江进入内地,于是改泊在距离较近的上海,使 上海地区经济tl益发展起来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进入上海的福建船商在上海港建 造了一座祭祀惠灵夫人的,顺济庙’(俗称,丹凤楼'),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个天后宫明 初,朱元璋为镇压和I韦I困流窜到近海的反政府武装而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即禁止或限制 民间近海作业和航运,上海的海上航运事业随即衰落下來,供奉妈祖的顺济疝的香火也不 旺了。
明代倭寇为患的情形屡见史书,而上海供奉妈祖的天妃宫就成为抗倭的重要据点: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初六(7月16 H)倭寇自宋家港焚掠上海西境,六合 知县董邦政追击倭寇到小湾六月二十七日(8月6日)寇首萧显又率倭寇驾海船入上海 天妃宫前劫粮、舟,指挥黎鹏举、镇抚胡贤加以抵御,结果黎鹏举负伤,胡贤也阵亡,都 司韩玺统兵力战于四墩与国子生梁家东斩寇80余名才解此危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四月,倭寇又人批侵扰沿海,南至浙江,北至苏北,到 处焚劫……五月初一,倭船50条进入吴淞江,泊上海天妃宫,造云梯攻上海县城通 判刘木学率官兵守城17天,打退倭宼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上海为抗倭御宼而兴建城墙,城墙上建有几座敌楼,其小 位于城墙东北角的力军台正好建在顺济疝上,于是,该顺济庙被拆毁但上海名绅、上海 城隍秦裕伯的后人秦嘉楫赶在建力军台之前,将顺济庙的楹联拓了下來,陆深的重孙也抢 先把顺济庙人殿的匾额请冋家小,当倭患稍息时,由秦嘉楫提议,上海士绅委托道士顾拱 元在丿J军台上重建,陆氏也将匾额归还,悬挂在新建的楼上,是为新建的天后宫,一说即 是沪上八景之一的,丹凤楼近代以后,中国政府派外官员从上海出发的人数越來越多,人们希望在海上旅行中得到 天后的保佑,能够海上安全、平安,光绪五年(1879年)出使俄国大使崇厚,奏请于上海 地方重建天后宫,并建出使人臣公所经总理衙门批准,在三年前购买的淞沪铁路官地 十二亩上分别建天后宫和出使行辕,并与1884年(光绪十年)正武建成,出使行辕接待 政府派外官员,天后宫成为派外官员祭祀天后的场所。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扩张,天后宫被划进租界,但协定,天后宫永远是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