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二章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docx
5页第四十二章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B/A A大肠杆菌KL-16DNA螺旋酶 B胎牛胸腺局部拓朴异构酶Ⅱ 氧氟沙星 0.76 1870 2461 环丙沙星 0.13 155 1192 依诺沙星 1.72 93 54 萘啶酸 23.0 385 17 二、各种喹诺酮类药特点 吡哌酸(pipemidic acid,PPA)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萘啶酸强,对革兰阳性和局部绿脓杆菌有肯定作用口服400mg后血浓度达不到治疗效果,但尿中浓度高,可达900mg/L以上,主要用于治疗尿路和肠道感染 诺氟沙星(norfloxacin)又名氟哌酸,是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吡哌酸口服汲取约35%~45%;易受食物影响,空腹比饭后服药的血浓度高2~3倍,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4%,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药物消退半衰期为3~4小时主要用于尿路及肠道感染 氧氟沙星(ofloxacin)又名氟嗪酸,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较强作用;对肺炎支原体,奈瑟菌病,厌氧菌及结核杆菌也有肯定活性。
对感染小鼠的爱护效果明显强于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口服汲取快而完全,血药浓度高而长久,血浆消退半衰期为5~7小时,药物体内分布广,尤以痰中浓度较高,70%~90%药物经肾排泄,48小时尿中药物浓度仍可到达对敏感菌的杀菌水平,胆汁中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7倍左右 依诺沙星(enoxacin)又名氟啶酸,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诺氟沙星相像,对厌氧菌作用较差口服汲取好,不受食物影响,血药浓度介于诺氟沙星与氧氟沙星之间,口服后约50%~65%经肾排泄,消退半衰期为3.3~5.8小时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响为主,偶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响 培氟沙星(pefloxacin)又名甲氟哌酸,抗菌谱广与诺氟沙星相像,抗菌活性略逊于诺氟沙星,对军团菌及MRSA有效,对绿脓杆菌的作用不及环丙沙星口服汲取好,生物利用度为90%~100%.血药浓度高而长久,半衰期可达10小时以上,体内分布广泛,尚可通过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又名环丙氟哌酸,抗菌谱广,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中,对耐药绿脓杆菌,MRSA,产青霉素酶淋球菌、产酶流感杆菌等均有良效,对肺炎军团菌及弯曲菌亦有效,一些对氨基甙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耐药的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对本品仍旧敏感。
口服后本品生物利用度为38%~60%,血浓度较低,静脉滴注可弥补此缺点半衰期为3.3~5.8小时,药物汲取后体内分布广泛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抗菌谱广,体外抗菌作用与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相像,但比环丙沙星弱;体内抗菌活性比诺氟沙星与氧氟沙星强,但不及氟罗沙星本品口服汲取好,生物利用度为85%,血药浓度高而长久,半衰期约7小时,体内分布广,药物经肾排泄 氟罗沙星(fleroxacin)又名多氟沙星,抗菌谱广,体外抗菌活性略逊于环丙沙星,但其体内抗菌活性强于现有各喹诺酮药口服汲取好,生物利用度达99%.口服同剂量(400mg)的血药浓度比环丙沙星高2~3倍,半衰期为9小时体内分布广,药物经肾排泄,约为给药量50%~60%. 表42-2几种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 单次口服剂量(mg) Cmax(mg/L) t1/2kel(h) 肯定生物利用度(%) Vd(L) 总去除率(L/h) 原药尿中排泄率(%) 粪便排泄率(%) 诺氟沙星 400 1.58 3~4 35~45 >100 51.6 25~30 28 培氟沙星 400 3.80 7.5~11 90~100 139 8.94 11 依诺沙星 400 3.70 3.3~5.8 80~89 175 21.0 52 18 氧氟沙星 400 5.60 5.0~7.0 85~95 120 12.84 70~80 4 环丙沙星 500 2.56 3.3~4.9 38~60 307 39.12 29~44 15 三、应用留意事项 1.对幼年动物可引起软骨组织损害,故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小儿。
药物可分泌于乳汁,乳妇应用时应停顿哺乳 2.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响,不宜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是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3.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血药在肝中代谢,使上述药物浓度上升引起不良反响产生上述相互作用最显着者为依诺沙星、其次为环丙沙星与培氟沙星,氧氟沙星无明显影响因此应避开与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合用,如有指征合用时,应对有关药物进展必要的监测 4.制酸药的同时应用,可形成络合物而削减其自肠道汲取,宜避开合用 5.肾功能减退者应用主要经肾排的药物如氧氟沙星和依诺沙星应减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