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隋唐五代文学史笔记.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笛音
  • 文档编号:20000413
  • 上传时间:2017-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7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隋文帝开皇(589)统一全国,结束了二百七十馀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隋炀帝大业三十年(617) ,关垅贵族集团代表人物李渊、李世民在翌年(618)五月,李渊即地位于长安,改国号曰唐,与武德七年(624)统一了全国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 隋代文学l.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识记:卢思道(535——586) ,字子行,范阳(河北涿州)人其代表作品《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卢思道《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亲历征战,对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体验尤深,于诗中表现得亦更为真切代表作《出塞》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昔盐》 (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贞观是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 1.贞观诗坛的主掌者。

      为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关垅人士为主,受儒家儒家崇古尚质诗教说影响)和南朝文士 “贵于清绮”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流于轻艳纤弱为其所短 “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是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是其缺憾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但两者之前合而未融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宫庭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贞观时期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 、 《文思博要》 、 《艺文类聚》 虞世南等人所编,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 2.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608?—664) ,字游韶,陕州(金河南陕县)人。

      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在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其风格特征是“绮错婉媚” 《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为上官体 ”他的诗有意摆脱从类书掇拾辞藻的陈规旧习,注重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绵缈空朦的诗境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这种绮错婉媚、重视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五言诗,成为当时人们模仿效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时人称为“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 “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体诗人穿凿最高水平的典范为当时众多诗人所效法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它上乘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体局限与创新:创新之处在于体现物态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局限之处在于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卢照邻(634?—683) 、骆宾王(623—684?)生年较早,其年辈比王勃(650—676) 、杨炯(650—694)为长卢照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诗 (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 他们都官小儿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才之气他们一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卢照邻《行路难》 、 《长安古意》 ,骆宾王《帝京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杨炯《从军行》“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①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充分表现在他们的古体和歌行中,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 ②七言歌行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 “四杰”中的卢、骆、王,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篇幅可长可短,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表现出刚健骨气 ③渐趋成熟的五言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声律的谐调,表现出一种感情的相对稳定。

      但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的诗和边塞诗  ④“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 ,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4.馆阁体 指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馆阁诗人的诗风 “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内容相对贫弱、形式词藻十分讲究 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馆阁体”诗,虽在内容上与以前宫廷诗人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炼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世人称之“馆阁体” 5.杜审言及文章四友 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 (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 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尤其是颈联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 宋之问和沈佺期 宋之问和沈佺期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馆阁诗人,他们生年晚于李峤和杜审言,因文采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 一、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最早有关“诗律”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二、五言律的定型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易记易掌握,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体式的定型 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 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没有文饰的痕迹,但诗律、对仗十分工整 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 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1.陈子昂的生平 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卒于久视元年(700) ,年仅 42 岁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后的重视,任为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他一方面支持武后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对武后的不合理的弊政也屡次提出尖锐的指责。

      他曾在二十六岁、三十六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后一次出塞,因为和主将武攸宜意见不合,遭受排斥打击三十八岁后就辞职还乡最后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2.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与当朝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精神风貌 陈子昂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他的诗歌多首与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他创造的 38 首《感遇》诗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所得所失:易重蹈古诗以喻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3.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诗歌情调:慷慨悲歌的情思,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感遇》 (三十六)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4.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在著名的《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 ,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二、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