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
25页《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一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关于“成才的关键”的辩论很有意义,双方学生都各执一词,言语激烈,滔滔不绝地亮出自己的依据,都想压倒对方,在辩论中明确问题的核心,找出了问题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