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府区双乳山水库应急专项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59页施工技术方案申报表(忻州水建 [2013] 技案 001 号)合同名称:忻府区双乳山水库应急专项除险加固工程 合同编号:XFQSRSYJGC-JZ-TJ-2013-01致: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忻府区双乳山水库工程监理部我方今提交 忻府区双乳山水库应急专项除险加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请贵方审批承 包 人: 忻州市水建公司双乳山水库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副经理):日 期: 年 月 日监理机构将另行签发审批意见监理机构: 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忻府区双乳山水库工程监理部签 收 人: 日 期: 年 月 日忻府区双乳山水库应急专项除险加固工程施 工 组 织 设 计第一章 编制依据1.1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忻府区双乳山水库应急专项除险加固工程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1.2规范及规程国家及水利部颁布的有关规范及规程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1.3现场察勘情况的介绍对本工程进行现场察看所掌握的资料1.4其他我公司实际的技术管理水平以及现有的机械设备能力。
第二章 工程概况2.1说明 2.1.1流域概况云中河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杨胡乡的云中山东麓,流经上、下沙河沟、后河堡、马四河、何家庄炭庄、寺坪等村庄,于忻府区杨胡乡米家寨村流出山口,成为平原性河流云中河于米家寨村下游约500m处由南北云中河分洪工程分为北云中河和南云中河北云中河由米家寨流经奇村宽谷进入忻府区境内,于忻府区王家庄乡下王庄村与永兴河汇合,在界河铺汇入滹沱河北云中河河道全长18km,流域面积153km2,主要为冲积平原区,边山区沟道面积较小南云中河由忻府区米家寨流经奇村、上社、播明等乡镇,至定襄县南兰台附近汇入滹沱河,全长36.5m,流域面积318km2南云中河流域除西侧有少量云中山脉边山区外,绝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区,是忻府区主要产粮区云中河流域已建成米家寨和双乳山两座中型水库,米家寨水库位于云中河米家寨村上游300m处,距忻州市城区30km,是一座以城镇防洪、农业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5km2,其中变质岩构造石山区245km2,土石山区60km2,水库总库容1199万m3,最大坝高21.62m米家寨水库兴建于1976年,1977年拦洪蓄水,1989年进行了泄洪工程改建及大坝防渗加固,并加高大坝O.92m。
2003年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增加检修闸门,对防浪墙进行加高加固双乳山水库位于南云中河干流的双乳山脚下,距上游米家寨水库8.4km,距南北云中河分洪工程7.5km,是一座灌溉、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30km2,其中米家寨水库以上305km2;米家寨水库至双乳山水库区间面积25km2,其中土石山区7km2,平原区18km2双乳山水库于1959年兴建,1962年8月竣工,水库总库容1285万m3,最大坝高11.Om2.1.2气象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干燥,湿度低,降雨量少,多年平均降量4125.2mm,雨期集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0%;多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高气温37.9℃,极端最低气温-29.2℃;大风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主导风向为西北,夏季多为西南风和东南风,最大风速达23m/s;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61mm(20cm蒸发皿);平均无霜期为165天,冰冻深度为1.09m2.1.3水文基本资料云中河流域属变质岩石山区和土石山区,设有米家寨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305km2,设立于1956年1978年因建成米家寨水库,水文站断面上迁至寺坪继续观测,寺坪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92lkm2。
1、 径流特性云中河流域双乳山水库以上下垫面条件以变质岩石山区为主,汛期以暴雨产生的洪水径流为主,非汛期变质岩石山区基岩裂隙水较多,基流较大且比较稳定,在我省河流中属于径流模数较大的河流,为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 洪水双乳山水库为具有分洪任务的半旁引水库,其入库洪水主要来源于米家寨水库至双乳山水库区间25km2的洪水和从双乳山水库上游7.5km处云中河分洪工程分配入水库的洪水地形地貌南云中河发源于云中山云中山属于吕梁山系,地势西高东低,相对高差100~1400m之间,地形地貌明显为两种类型:即西部基岩中低剥蚀石山区和东部冲洪积堆积盆地平原区基岩中低山区:山脉走向北西转南西,高程900m以上,最高峰汤花山高程2162m,高出南云中河河床1262m以上,山区为太古界变质岩组成,山区太古界变质岩表面剧烈风化,风化物为石英和长石砂粒,经水流搬运至南云中河,为河谷冲洪积堆积物的主要来源在山坡上,南云中河两岸均有黄土覆盖,又发育黄土丘陵盆地边缘过渡地貌形态特征盆地平原区:在东部广泛发育盆地高程在740~850m左右,西高东低,河流主要发育有滹沱河及其一级支流南、北云中河和牧马河云中河在米家寨出山口后进入盆地分开成南、北云中河,南云中河先进入奇村盆地后穿过双乳山丘陵山区后又进入忻定盆地,形成平原型河流。
在一级支流南云中河发育有巨厚的砂卵石堆积,并发育有广阔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南云中河属于游荡型河流双乳山水库周围分布有凤凰山、台坡山、馒头山、红山、暖泉山、破头山和黑龙弯山等低山包,为在南云中河上游建双乳山水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另有金、银山中低山分布在云中河东部地区、忻定盆地的西北部地区2.1.4地层岩性本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五台群变质岩系、滹沱群轻变质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从老至新叙述如下:一、太古界五台群主要有朱家坊组、台子底组分布于基岩中低山区一)朱家坊组:主要岩性为条痕状花岗质混合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混合花岗岩夹黑云母片岩,厚度大于1700m,发育有不同时期的花岗岩脉,伟晶岩脉和石英岩脉二)台子底组:主要岩性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有大量花岗岩脉,伟晶岩脉和石英岩脉穿插,总厚度大于7OOm二、滹沱群变质岩主要有豆村亚群大石岭组(Pt1d)分布在双乳山水库周围的台坡山顶部表层、红山、暖泉山等低山区主要岩性为石英岩、变质砂砾岩、以及千枚岩夹结晶白云岩,有大量辉绿岩脉和花岗岩脉穿插三、第三系主要有渐新统杨胡组(E3)、上新统保德组(N1)和上新统静乐组(N2)出露。
一)渐新统杨胡组(E3):见于杨胡村北及鱼龙沟岸主要岩性为黄绿色砂层夹数层暗红色粘土薄层及钙质泥岩,灰、灰白、绿色夹暗色粘土岩,底部含砾石厚度小于120m,与下伏太古界呈不整合接触二)上新统保德组(N1):见于米家寨水库及丘陵区的冲沟中,其分布高程910m以上,总厚度大于llOm左右主要为砂卵石夹粘土层砂卵石:颗粒均匀,紧密,磨圆度好,成分为变质岩三)上新统静乐组(N2):见于黄土丘陵区的冲沟中和河谷切割的沟壁上,在双乳山水库右坝肩及近坝右岸沟壁上有零星出露,主要为红色粘性土,俗称“静乐红土”颜色鲜红,含有钙质结核层,结构致密坚硬,含砂量较高,可见锰质薄膜厚度不大于lOm一般可见3~5m四、第四系主要有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广泛分布于盆地和云中河两岸一)中更新统(Q2):主要分布于云中河两岸,以亚砂土为主,含钙质结核,颜色为浅红褐色较坚硬,具有孔隙,厚度16m左右二)上更新统(Q3):主要分布于云中河两岸,主要岩性以黄色、灰黄色黄土状亚砂土及少量砂质亚粘土结构较松散,颗粒比较均匀,分选好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厚度5~8m左右三)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南云中河河谷及支沟中,缓坡坡角。
成因类型包括:冲积(a1)、洪积(p1)和坡积(d1)等主要岩性为冲洪积砂卵石层,夹薄层粗、中及细砂,含亚砂土卵砾石成分为变质岩,磨圆中等,直径变化在1~40cm左右:坡积物为原岩风化碎石土组成,具坡残积特征,厚度比较小,主要分布在缓坡坡角全新统厚度不大于1OOm2.1.5地质构造根据地质力学观点:区域地质构造属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弧中,华夏系吕梁山褶断带东部的新华夏系断陷盆地边缘地带受其影响本区存在隐伏断裂本区进入挽近期以来,工程区区域新构造运动活动比较频繁,其主要特征有:a.Q2地层在杨胡以北山前被切穿;b.滹沱河古河道比现河床高l13m之多;c.云中河南侧的南陌沟、龙池沟呈极狭窄的峡谷地形;d.奇村~南高地热田的发现等据历史记载:比较强烈地震距本区最近的有以下三次之多即:1584年4月静乐地震:震级4.75级,震中烈度6度;1624年春忻县地震:震级5级,震中烈度6度;1683年11月22日原平地震:震级7级,震中烈度9度;又据地震观测统计资料:1969年以来本区附近小地震十数次总之,本区属于地震活跃区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l》(GBl806—2001)区内地震加速度为0.20g,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2.1.6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分有两种类型:即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一、 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盆地及南云中河河谷中,埋藏于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层中含水层厚度大,一般30m~60m夹亚粘土透镜体,水位埋深O~5m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上游地下水补给主要向下游排泄和垂直蒸发排泄,地下水水力坡降比较小,流向基本与河流一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基岩山区,包括水库区的双乳山区,埋藏于太古界五台群和滹沱群变质岩的风化带和构造破碎带中,风化厚度一般O~20m,最大厚度可达60m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垂直蒸发为主,地下水流向与所处地形有关一般基岩裂隙水补给了松散层孔隙水2.1.7库区工程地质云中河从米家寨村东大长殿下游约O.5km处出山口后,即分成两支,南支为南云中河,北支为北云中河南云中河流经石家庄村西南,即进入奇村盆地,至大王村东北进入双乳山水库坝址选在双乳山,双乳山水库坝址两端为两个小山包,东为台坡山,西为凤凰山,并还有几个小山头与副坝连接,构成双乳山水库坝址枢纽区从大坝起至库尾全长3~4km,宽约500~1000m,为典型的山区、丘陵型水库其库岸两侧地势开阔平坦,两岸筑起东西副坝,构成库岸。
其中东副坝坝顶高程828.98~832.85m,全长1782m;西副坝坝顶高程为831.78m~833.3m,全长2043m西副坝坝基地层岩性:浅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1),其深部埋有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1+p1)和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1)其中上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地层埋藏较深,与工程关系不大西副坝坝基地层岩性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即O+000~1+100段,全长1100m,地基上部为:①粗砂、中粗砂,含土及砾石,砾石最大粒径为3.5cm,层厚2.7m;向下为:②亚砂土,黄红色,软塑,层厚2.7m;底部为:③淤泥质粘土,褐色,为相对隔水层,层厚3.0m地下水标高为827.50m,埋深4.4m粗砂、中粗砂层渗透系数k为3.99m/dL+l00~1+700段,全长600m地层岩性:地基上部为:①1.3m厚的淤泥质土和亚砂土,其中淤泥质土层厚度0.7m,亚砂土层厚O.60m;向下为:②粗砂、中粗砂,厚1.4m;再向下为:③砂砾石,砾石最大粒径为4cm,级配较好,磨圆差,土含量达10%,底部为:④2.9m厚的泥卵石最上端地基表层有厚O.4m的亚砂土,粉粒含量高,其下为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