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 复习.docx
6页一.名词解释1.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反思文学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2.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等3.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4.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它具有注重个人情感世界及内心世界冲突的抒写,更多的带着诗人主题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界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采用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变现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5.现代派先锋小说: 是指 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作家以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进行的文学创作,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魏明伦的《潘金莲》等;这些新异乃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之作,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构造,带给人们崭新的审美感受,展露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巨大艺术能量,对人们艺术观念的革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6.“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讲话中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
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7. “三突出”: 在文革期间江青等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三突出”创作原则实际上是宣扬个人迷信的造神理论8.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它在创作中的表现,是“把领袖和政党异化为神”样板戏,蕴含了“文化大革命”的精神实质阶级仇、民族恨”是样板戏的情感基调,也是它的生产目的首次开列的八个样板戏为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由于没有其他的文艺作品可供传播和阅读,“样板戏”成为“文革”期间人民群众的主要精神食量二. 简答:1、文革文学的基本特征1.文学思维极端化文革期间,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表象——概念——表象,也就是个别—一般——典型文革文学几乎全部采用了全知全能式的叙述角度,叙述者与作者合二为一,在作品中根据对象性质一分为二为两种立场:赞扬与批评。
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的东西而拒绝和清除2.文学主体缺失化文革”明确“无产阶级文学”只能写“社会主义建设和斗争”、只能写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生活社会主义文学”必须把创造新人形象作为“中心的”或“根本的”任务文学主体的塑造强化阶级属性,致使文学主体统一沦为高大全的形象3. 文学文艺政治化政治话语的控制使文艺文学失去了丰富性、多样性和表达的诸多可能性,只能按照政治意图的指示以最简洁、最实效的方式凸显意识形态的要求和趋向4.文学文艺批评简单化文革时期以行政手段干预文艺、文艺批评简单粗暴、文艺创作简单化、公式化2、巴金《随想录》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基本内容: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其中对文革的反思,非常真诚,被誉为“说真话的书”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艺术特色:1. 真诚、直露是巴金《随想录》的显著特征在《随想录》中,巴金激愤直言,其思想内容以一种赤裸和坦诚的原生形态表现出来裸露、明朗、一览无余,别具一格2. 情感的宣泄和飞奔,是巴金《随想录》的另一个特征巴金用炽热的情感和自己惨痛的人生经历熔铸出《随想录》这部鸿篇巨制或愤怒,或忧伤,或哀叹,或自嘲的情感宣泄真实而动人3. 文笔刚健、炉火纯青,也是巴金《随想录》的艺术特色巴金在《随想录》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创造出以真实、自然和朴素为本的独白式散文,文笔刚健,流畅,炉火纯青,熔诗歌的抒情、小说的描述、论文的思辨为一炉《随想录》以撕肝裂胆的真诚,坦白无私的自剖,以关注民族命运的深虑和困惑,以及不饰自精的文字,为当代文学留下了继往开来的一页3.简述后新时期文学商业化思潮的表现1989年后的中国大陆文学,一般被理论界称之为“后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商业化思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作家世俗化,不少作家下海、经商,由传统文人转变为经济型文化人②作家为钱写作,于是出现了期货作家、企业文学和货币评论③作家采用商业手段,自我包装,自我推销④亚文学、软文学充斥市场所谓“亚文学”,是指武侠、言情、法制、纪实之类以消遣娱乐为主要功能,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文学;所谓“软文学”主要是指那些闲适性文学。
⑤严肃文学媚俗化,如“布老虎丛书”的名号就显示出一种讨人喜欢的姿态《废都》的一些媚俗性描写搭配,也很能说明问题⑥创作队伍的分化流失,等等除此之外,利益驱动使创作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以致创作走向模式化、复制化,并培养起一种浮躁心态和媚俗化审美取向,也对文学带来了伤害文学商业化思潮一方面使文学放弃了向大众说教的布道者面孔和让人敬而远之的贵族姿态,另一方面无疑加快了道德的滑坡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流失3.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新写实小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小说对平凡普通人们庸常生态的进行关注与描写,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的予以关注和体验其主要内容有:1. 新写实小说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卑琐人生,在对他们卑琐人生的描绘中,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2. 新写实小说在对芸芸众生庸常生活的描写中常常突出其中执著的生命状态,或在平凡的婚恋生活中感受与体验生命的存在,或在变通的人生历程中突出生命的顽强与挣扎3. 新写实小说在对家长里短的世俗生活叙写中,努力展示人们灰色的精神状态,虽然这种展示不再如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那样直露,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着相近的精神内核。
三、论述:1.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在注意汲取一些新的形式和手法的同时,更注重文学创作的实际内容,努力将文学与现实人生紧密地连在一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在新写实小说的取材、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其艺术特色如下: 1.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大多以现实社会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客观真实地再一作家门经历过、感受过、体验过的现实人生,他们所写的以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方方的话来说“其实都是身边事”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新写实小说叙事结构的特点: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我们将这种特征称为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新写实小说的作家们大多以清醒的平民意识,常常以通俗之语叙写世俗人生、俗风俗尚,以粗俗之语展示俗人俗语、世俗之见,以俚俗之语描写几俗场景、世态人情,在平易之语中,絮絮叨叨婆婆妈妈地叙写平平常常真真切切的世态世情囫关注生活的真实性,注重语言的本真色彩,不避粗俗不避罗嗦,重视世俗生活的描写,重视世俗语言的叙写,成为新写实小说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新写实小说可以说大多为至性至情之文不雕琢不粉饰识是实实在在地将身边的事情写出 这种叙写自己熟知的身边事的俯拾即是,这种让生活像生活本身一样展示出来,使新写实小说具有自然的审美色彩 新写实小说大多描写人们在物质匾乏中的生存状态、在生命力匾乏中的生命状态、在精神匾乏中的精神状态,它们展示的大多是一种不如意的悲哀人生,在这种人生中徒劳的挣扎与奋斗,从中或显示出无可奈何对命运的妥协与认同,或表现出自嘲自慰的无谓与看破,但是人们总难以走出这种悲哀的状态,这使新写实小说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悲婉的审美风格,一种独特的悲剧意味新写实小说的创作以其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世俗化的平易语言、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构成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不同的独特风貌,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 怎样看待琼瑶小说所宣扬的“纯情” 爱情是琼瑶小说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琼瑶的观念中:爱情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她的小说或戏中,人物似乎就是为爱而活着爱情似乎成了人物的一切,至少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们可以从爱的空头许诺中获得一切未来的幸福在琼瑶宣扬的爱情观中:一. 爱是一种激情式的浪漫爱,其中充满了戏剧化的情节。
琼瑶通过自己书中或戏中人物反复强调爱是极富激情的,其多部小说或戏所表现得就是两情相悦的男女如何由一见钟情而好梦成真的故事在这种琼瑶式的爱情观理解下,爱是一种令人陶醉情感两人从相遇到结合间如醉如痴的迷狂状态被当做双方强烈的爱的明证为爱死去活来,为爱而痛苦,都象征着爱的强烈程度二、爱是占有,拥有对方的一切反过来,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先放弃后结合在一起的两人,一同陷入到一种共生性的沉迷状态这种爱情游戏,从深层的分析来看,完全可归为施虐狂与受虐狂的共舞三、在琼瑶的爱情观中还坚信,爱意味着你终生只爱一个琼瑶相信爱的对象是唯一的在琼瑶的观念中爱情是崇高无比的爱情是无往而不胜的,可以依靠,可以寄托,可以创造,甚至惊天地泣鬼神爱的问题就是寻找爱的对象的问题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唯一与你相遇;爱是寻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唯一,然后你们一同“堕入爱河”的过程这种观念相信,只要找到了、得到了自己的“唯一”,爱的问题就会自然解决 总括而言,在琼瑶的小说中,她的主题离不开爱情这个大前提没有爱情,女性的自我就会枯萎凋零在这情况下,琼瑶的女性形象无可避免的显得被动和消极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爱情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
然而,这样一个梦幻世界推到了极致也有其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