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实和苗木病害.ppt
36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林木种实和苗木病害,概说,1、种子病害:主要是霉烂问题,种子霉烂多发生于贮藏期、催芽期和播种至出芽期间在防治上主要着重于贮藏库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种子消毒和保持种子适当的生命活动2、苗木病害:目前发生最普遍且危害最大的病害是针叶树的苗木猝倒病防治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执行育苗技术措施种实霉烂,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具霉味,种皮:,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内部:,变成糊状,呈褐色湿腐,、,有的保持原形,只有胚乳部分有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纹,也有形状和颜色不变的青霉菌类:,三、病原:青霉菌类、曲霉菌类、交链孢菌、匍枝根霉、镰刀菌类、细菌,霉层中心部呈蓝绿色或灰绿色,边缘是白色菌丝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一至多次分支,形成扫帚状,分支顶端产生瓶状小梗,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曲霉菌类:,菌丝层稀疏,上生大头针状褐色或黑褐色子实体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膨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面着生1-2层放射状分布的瓶状小梗,分生孢子聚集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头状交链孢菌:,霉层毛绒状,褐色中显绿色,边缘白色。
分生孢子梗深色,顶端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从产孢孔内长出,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匍枝根霉:,种皮上生有细长白色菌丝、老熟后菌丝上生出黑色孢子囊菌丝分化出匍匐枝和假根;孢囊梗单生或丛生、与假根对称,顶端着生球状孢子囊、孢子囊内有许多孢囊孢子镰刀菌:,种皮上先生出白色霉层,中心部逐渐变为红色或蓝色菌丝无色分隔,具有大、小两种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型;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至卵圆形四、发展规律:,1、种实霉烂的病菌基本上都是腐生性的,自然界存在范围广,种子和这类病接触的机会很多;,2、成熟的种实在某种条件下,会为病菌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造成病害的迅速蔓延;,3、在贮藏库里,湿度的适宜与否才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五、防治措施:,1、及时采收,采收时要避免损伤;,2、贮藏时种子要干燥,并剔除坏种、病种和虫种等;,3、保持库内卫生,进行消毒处理,温度保持在0-4 为宜,保持通风;,4、沙藏种子催芽时,要注意消毒幼苗猝倒和立枯病,1、分布及危害,2、症状,a、种芽腐烂型:,b、茎叶腐烂型,(首腐或顶腐):,c、幼苗猝倒型:,d、苗木立枯型:,3、病原,a、非侵染性:,b、侵染性: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土壤中的习居菌,以厚垣孢子、菌核和卵孢子越冬),4、发病规律,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病原菌可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再侵染,病害的发展与以下情况有关:,a、前作感病,b、雨天操作,c、圃地粗糙,d、肥料未腐熟,e、播种不及时,5、防治方法,: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
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a、选好圃地,b、“消毒”土壤,c、合理施肥,d、细致整地,e、及时播种,f、药剂防治五氯硝基苯,杨冠瘿病(根癌病),一、分布及危害:以杨柳科、蔷薇科受害最重二、症状:,1、主要发生于根颈部,以及主根、侧根、主干、枝条上2、受害处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瘤当瘤环树干一周时,表皮龟裂变褐色时,植株上部死亡三、病原:,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杆状,1-4根周生短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2,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肿瘤诱导质粒,T-DNA:携带编码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的酶的基因,四、发病规律:,1、越冬场所:根部土壤和癌瘤组织表面,2、传播:灌溉水、雨水、嫁接工具、地下害虫等,苗木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3、侵入:从伤口侵入,潜育期几周至一年以上4、土壤湿度大、微碱性、疏松的土壤有助于病害的发生5、芽接比切接发病轻,根部伤口多少与发病率成正比6、毛白杨比加杨、钻天杨发病重,沙兰杨、大关杨很少发病五、防治方法:,1、严格苗木检疫2、选用为感染根癌病的地区建立苗圃3、嫁接时,选用健康的苗木,嫁接刀在高锰酸钾或75%酒精中消毒。
4、林地中发现病苗,及时除去5、防治苗木产生各种伤口6、生物防治放射形土壤杆菌K,84,根结线虫病,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根部:,主根、侧根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即虫瘿感病根比健康根短,侧根和根毛少地上部分:,生长衰弱、黄、矮;严重时当年死亡三、病原:,Meloidonyge spp.线虫纲,根结线虫属的一些种常见的种:北方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线虫一生有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四、发病规律:,1、越冬:以卵或二龄幼虫在土壤中;或未成熟的雌虫在寄主根内越冬.,2、传播:种苗、农具、肥料、水流;线虫本身的移动卵 一龄幼虫 二龄幼虫 三龄幼虫 四龄幼虫 成虫,3、影响发病的因素:,1)土壤温度、湿度2)一般砂性土壤发病重3)发育快慢和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2龄幼虫有无适宜侵染条件的存在五、防治原则:,1、实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害蔓延;,2、选好圃地和轮作:,3、土壤处理:,化学:溴甲烷、氯化苦、甲醛水、D.D混剂、呋喃丹等;,物理:温室土壤或病苗用45蒸汽处理30-60min杨黑斑病,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病原菌种类不同或在不同杨树种类上,其危害状有一定的差异。
病叶上病斑细小,黑褐色或褐色,以后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并常汇成较大的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三、病原,半知菌亚门的盘二孢属(Marssonia)真菌,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面,后突破外露;,分生孢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上面细胞大且钝圆,下面细胞小但略尖四、发病规律,1、以菌丝体在落叶或病斑中越冬风雨传播、气孔侵入,潜育期2-8天,有再侵染2、7月初至8月上旬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重五、防治措施,1、注意圃地选择;,2、及时清扫处理病落叶,减少病原;,3、合理密植,改善苗木的通风透光条件,4、选育和栽培抗病速生品种,5、药剂防治 200倍波尔多液或85%代森锌250倍液落叶松杨锈病,一、分布及为害,二、症状,落叶松:,黄绿色病斑,肿起小疱,其上生黑褐色小点,下表面产生疮斑,破裂后露出黄粉堆,杨树:,叶背,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出现橘黄色小疱,破裂后散出黄粉;,叶正面,秋初出现褐色至深褐色斑,三、病原 松杨栅锈菌 栅锈科,落叶松:性孢子:很小,圆形;,锈孢子:球形,黄色,表面有刺;,杨树:夏孢子:椭圆形,表面有刺;,冬孢子:长筒形,棕褐色;,担孢子:球形,四、发病规律,1、发病过程,2、潮湿环境是各类孢子萌发侵染的先决条件。
3、林分密度大,树木徒长利于病害发生五、,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2、不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3、合理密植、合理施肥4、药剂防治:,落叶松:4月末喷洒用1%波尔多液;,杨树:夏季用25%粉锈宁1000或1%波尔多液等喷洒苗木松落针病,一、分布及危害,二、症状:,初期为很小的黄色斑点或段斑,至晚秋变黄脱落翌春在落叶上产生典型后期症状,即先在落叶上产生纤细黑色或褐色横线,将针叶分成若干段,在二横线间产生长椭圆形或圆形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此后产生较大黑色或灰色椭圆形的突起粒点,有油漆光泽,中间有一条纵裂缝,即,子囊果,三、病原,:子囊菌亚门的,扰乱散斑壳菌,,子囊盘椭圆形,表面灰色,周边线明显,顶端开口处有一唇状结构,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线形;分生孢子短杆状,无色,单胞四、发病规律:,1、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落地针叶上,越冬,,翌年3-4月间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盘遇雨或潮湿条件,分生孢子器和子囊盘吸水膨胀,放射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溅洒,传播,,从气孔或微伤口,侵入,,,潜育期,30-60天以上,一般无再侵染;,2、病菌孢子的成熟、飞散和侵染与湿度密切相关,降雨量大,湿度高,病害就严重。
3、苗木长势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五、防治方法:,1、清除初侵染源,清除并烧毁病株残体;,2、苗期移栽,并及时灌溉,缩短缓苗期,提高抗病力;,3、化学防治 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作业:苗木病害的防治关键在于执行正确的育苗技术措施,根据所讲几种病害,总结出在育苗过程中,我们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苗木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