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古代寓言二则1.doc
5页《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觉】1.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买椟还珠二.知识储备:(一).什么是“寓言” “寓”——寄托,“言”——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二)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用”,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还有一种情况,古代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称为异体字,初中阶段一般也把它当做通假字例如:1.“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通用)2.回——同“迴” ,“囬”,“囘 ” ,“廻”(异体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三).文言文直译五法则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坠——坠落;市——集市,市场(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楚人)至之市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古汉语中常出现: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注意:文言文还有一个法则——“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适用于古代诗歌、散文等意译如:“波澜不惊”——“波浪一点都没有被惊动”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学习自能】1.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 (国家) 家,是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2.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买履者( ) 自度其足( )持度( ) 宁信度( ) 遂不得履( )【小组互助】1.读课文解释重要字词并翻译课文郑人有欲买履( )者,先自度( )其足,而置之( )其坐( )。
至( )之( )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 )归取之及( )反,市罢( ),遂( )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 )以( )足?”曰:“宁( )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2.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1)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 (2)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寓意: 现实意义: 4.当堂练习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 ) (2)反归取之 ( )请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 ( ) (2)而忘操之( )(3)何不试之以足( )(4)而置之其坐( ) (5)而忘操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 【效果自测】 (一)课堂练习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C.反归取之D.至之市3.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二)拓展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2.解释加横线的字悯( ) 长( ) 揠( )谓( ) 予( ) 趋( )槁( ) 非徒( )3.对下列加横线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3)其子趋而往视之 (4)至之市,而忘操之A(1)(2)相同,(3)(4)不同 B(1)(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略2.D3.略拓展阅读1. mǐn yà gǎo2.悯:担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揠:拔 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 ;趋:赶去; 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3.D4.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