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清代江南人口与住房的关系探略 【人口问题专业论文】.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9942597
  • 上传时间:2017-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清代江南人口与住房的关系探略【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笔者已经掌握的方志和碑刻等材料中的清代江南村庄与住房的情况,探讨人口住房的状态和变动轨迹,揭示人口生活中的住房问题正文】一、清代江南人口增加对人口住房造成压力在明清江南人口的研究中,有两点应该说已经成为学术上的共识第一,尽管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江南的界定还不统一,范围有宽有窄,但是,以苏州(包括清代太仓直隶州) 、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江南核心区的地位已无可动摇第二,尽管目前对于江南人口增长速度的认识和评判存在严重的分歧,但是,从明初洪武时代到晚清咸同战争之前,江南的人口数量呈现绝对增加,已是无论主张人口危机,还是认为人口低速增长的学者的基本出发点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以上对于江南的核心区域和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共识之上了解明初的人口是研究清代人口的基石据李伯重(2000)的研究,连同镇江、应天(南京) 、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在内的江南地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大约 870 万,清代人口最多的道光三十年(1850)约为 3635 万大略而言,从 1400 年到 1850 年,人口从 900 万增加到 3600 万,即增加 300%。

      又经过推算,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人口约为 2000 万,属于明代江南人口最多时期的数字从 1620 年到 1850 年,江南人口增加了 80%依据《嘉庆重修一统志》的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江南各府不连江宁,滋生人口约为 2460 万(注:据姜涛(1993)的研究,江宁府所在的江宁布政使司以人丁为统计单位,与苏、松、太、常、镇所属的江苏布政使司所用的以人口为统计单位不同故不在此并列从表 1 嘉庆二十五年的全国分府州人口密度统计,可以看出,1820 年全国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 400 人的府州共有15 个,其中江南地区的苏、松、太、常、镇、杭、嘉、湖八府州全都入选江南弹丸之地成为全国人口高密度区,特别是苏州府以 1073 人的高密度,和位居其次、同处江南、同是人口高密度的嘉兴府拉开了距离,更不用讲与全国其他地区人口密度的差距了清代江南人口的高度密集毫无疑问表 1 嘉庆二十五年全国人口密度前 16 府州人/平方公里序号府州人口密度序号府州人口密度1 江苏苏州 1073.219 江苏镇江 522.542 浙江嘉兴 719.2610 四川成都 507.803 江苏松江 626.5711 浙江杭州 506.3224 浙江绍兴 579.5512 浙江湖州 475.215 安徽庐州 563.1113 江苏常州 447.796 山东东昌 537.6914 山西蒲州 423.887 江苏太仓 537.0415 安徽太平 410.968 浙江泞波 523.2616 湖北武昌 394.53资料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甲表 88。

      据李伯重(2000)的估计,江南人口的城乡分布中,城镇人口 1620 年约为300 万,1850 年约为 720 万同时,农村人口 1620 年约为 1700 万,1850 年约为 2880 万从 1620~1850 年,江南城镇人口增加 420 万,农村人口增加 1180万笔者(1988)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世代居住于常州府武进县(今武进市)的庄氏家族,在历届修谱时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男性人丁原始的统计数:1580 年 32人,1723 年 1000 余人,1805 年 1500 余人,1856 年 1400 余人很明显,从雍正、嘉庆到咸丰年间,人口的绝对数量处于持续增加或稳定的状态嘉庆十年(1805)人丁最旺根据以上的资料和研究,笔者认为,既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清代江南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村农户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人口的城乡结构确实在发生变动(吴建华,1996) ,那么,维持原有水平的人均房屋居住面积就会缩小,居住拥挤,必然促动农村及城镇大规模建房,使住房增加,村庄稠密度加大,会改变农村及城镇人口聚落分布结构与自然景观,又造成耕地减少,土地使用面积绝对萎缩在自然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这一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阳湖县(今常州市武进市)著名人口学家洪亮吉忧虑的高祖、曾祖时一户,到曾孙、元孙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户口增至十倍、二十倍” ,而田地、房屋“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五倍而止矣” 从而“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以二十余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知其必不敷矣 ”“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 (注: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治平篇》 ,第六按他前一种推算,户口增长比率为 1:10~20,田地、房屋增长比率为1:1~3~5户口与田地、房屋比值差距很大初时 1:1,渐至10~20:1~3~5,差至 4~10 倍依他后一种估算,20:10:100 即2:1:10,1 人半间屋 5 亩地,必不敷用;而 10:10:100,即 1:1:10,1 人1 间屋 10 亩地,生活仅仅足而已时间愈长,户口愈增,而房屋、田地臻于尽地,入不敷出,拥挤不堪,成为必然这仅是根据人口世代的生活常识所做的推理如果一个社会或地区生产、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它必然产生房屋、田地紧张以至匮乏,可能逼迫生产变动、经济变化,而人们分房建屋,另开家宅,势在必行。

      二、侵占了耕地的清代江南人口住房建设3江南苏、松、太、常、杭、嘉、湖地区的村庄除去一部分世代居住的土著,很多是由南宋以来外省移民居住形成的聚落随着人口的繁衍,住房建设的推进,一方面旧有村庄的外沿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旧有母体村庄中不断裂生出众多子体型村庄,渐成连片之势江南地方志中记载的村庄地名可以明显看出上述趋势我们可以使用湖州府乌程县和苏州府吴县、长洲、元和 3 县的村庄变化说明这一问题万历《湖州府志》卷 3《乡镇》开列乌程县有乡 12 个,市镇 4 个,村 104个同治《湖州府志》卷 22《村镇》则已按自然地名的区、庄、村加以分层,共分区 23 个,分庄 199 个,庄下分村 636 个除 4 个市镇之庄的 10 个地名,计有乡村之庄 626 个地名村庄比万历时期增加了 601.92%,亦即增长 6 倍多,可见村庄裂变之巨与此同时,湖州府的其他县分如归安(万历时期村 110 个) 、长兴、德清等分庄也很繁多只因万历之后记载欠详,致使它们无法取得与乌程县相似的比较村庄增长的形象效果但村庄增长的趋势在 300 年内类同于乌程县是可以肯定的,可能只是增长的比率不同而已将同治《苏州府志》卷 29 和民国《吴县志》卷 21~23 有关吴县、长洲、元和 3 县的村巷地名两相比照,不难看出住房建造增多,村庄增长速度和密度的变化(见表 2) 。

      表 2 吴长元村巷地名增长县名乡数同治苏州府民国吴县志增加总数志地名数新增地名数(%)吴县 22 城内 7249867426.983172附郭 1长洲 13 城内 72581176368.314344附郭 2元和 16 城内 7223640318.022639附郭 1总计 517315282438.8210155资料来源:同治《苏州府志》卷 29 和民国《吴县志》卷 21~23表 2 统计显示的吴、长、元境内村巷地名的增加幅度以位于苏州城东部的长洲县为最大,高达 68.31%;元和最小,仅为 18.02%;3 县平均数在 38%左右(总平均 38.82%,3 县累计平均 37.77%) 地名从 7315 个累计急增至 10155个,共计增加 2840 个,59 年内平均每年递增 48 个观察表明,村庄地名的裂增主要发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苏州府城内的地名由于划分 7 个乡,附郭 2 乡分归 3 个县共管,坊巷名称变化滋生极少村庄地名的剧增则反映了清代人口密度最大的苏州吴中地区的农民以房屋为重,稍有积余,即投资于婚姻和生活必需的居住固定资产建设,占去的耕地愈来愈多如4果以民国《吴县志》面积(已并长、元 2 县)3729 平方公里计算,则同治 13 年(1874)吴、长、元 3 县年均每平方公里 1.96 个村庄(地名) ,到民国 22 年(1933 年)已增加到每平方公里 2.72 个村庄(地名) ,增加 138.8%,还是很有可能的。

      江南水乡平原每平方公里 2~3 个村庄的稠密分布几乎随处可见有的地方数个村庄联袂成片,组成一个个庞大的村落群但地名还是保存旧称,具有独立性,以示区分由于吴县包涵着座落在洞庭东、西山等山的太湖地区的 6 个乡都,所以其平原地区的村庄密度还要稠密些至于每个村庄的户口人数则各因其规模的大小而异,很难全面精确的估计吴县靠近洞庭东山的渡村, “民居三千余家,为西南一大村落” (注:民国《吴县志》卷 21 ) ,仍然设村而未建镇刘石吉先生认为它可能是江南最大的村光绪 30 年(1904) , 《常昭合志稿》卷 5《市镇》刊列出市镇 80 个,估计的户数有18500,附近带管村庄 368 个,则每个村镇平均户数 50.27若依每户 5 人计,每村有 251.35 人这是很不精确的村庄人口估数,很多人可以居住在市镇而非附近的村庄上但也可见村庄人口的一般规模了(注: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第 135、139 页笔者据此又进行了统计民国《嘉定县续志》卷 6《自治志》列出的宣统 3 年(1911)自治筹备公所进行的户口调查成果,有助于了解清末隶属太仓州今属上海地区的乡村户口数量的一般情况。

      当时嘉定县划分城乡自治区 34 个,总计有市镇 30 个,村庄 2964 个,户数46964,口 220632,户均 4.69 口若平均计算,则每个村庄 15.84 户,74.44 人,显然混淆了市镇的人户数于农村之中由于市镇人口密度一般大于乡村人口密度,因此,以上这一平均村庄的户和口数属于偏高的估计没有市镇的乡自治区可以见得更加真切的村庄户口数规模嘉定县 34 个自治区中共有 8 个这样的乡区(见表 3) 表 31911 年嘉定县乡村户口统计区名村数户数户/村口数口/村白荡 716839.62324045.63六里桥 555369.75241943.98封滨 120177114.76848970.74江桥 2447319.71208286.75陈店 80110313.79508863.60真圣堂 139178912.87864262.17西胜塘 3741711.27200154.08吴巷 3966517.05283172.59总计 565743713.163479261.58资料来源:民国《嘉定县续志》卷 6, 《自治志》 5表 3 所列的 8 个乡区没有市镇,在清末近于上海大都市的嘉定县中应该是比较闭塞穷僻的乡村,更带有自然滋生人口的性质。

      其平均每户 4.68 人,同全县家庭规模相近其村庄规模合计平均 13.16 户,61.58 人一村这个数值小于前述连同市镇人口在内的全嘉定县 2964 个村庄的平均村庄规模(15.84 户,74.44人) ,但差别居然不大可见即使包含了全部市镇人口在内的平均乡村规模也不会过大湖州和苏州地区的村庄膨胀、住房建造增加以及嘉定的一般村庄情况告诉人们,清代江南农村人口的住宅建筑一直在持续地增多,迫使可耕地减少而分宅而居,自立门户,村庄裂变增生,新村不断涌现,稠密度增大,是当地居住结构习俗的实况,农村居住聚落结构改观的景观模型然而,农村住宅村庄建设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多数村庄属于在旧庄附近另立门户,搭建新宅因而地名上只稍作变化以示区别,常带母子分裂之意,容易辨认或由方位,如前、后陆巷;里、外浜;河北、河东、河南村;内、外村等南、北、东、西张村即由一分四;上、中、下潭则顺水势别分作三住房是人口衣食住行的必要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