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CT技术评价工作面冲击危险在南山煤矿的应用.doc
6页地震CT技术评价工作面冲击危险在南山煤矿的应用摘要:针对南山煤矿盆底区18层南一段顶分 层工作面存在可能发生冲击地压危险的问题,采用 PASAT-M型便携式微震探测系统对工作面开采前期 区域进行地震CT原位探测,总探测面积18150m2, 并依据探测结果,结合矿压理论,作出冲击危险性评 价,划分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预先采取了卸压措施, 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本文以南山煤矿盆底区18 层南一段顶分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工作面前期开 采区域进行CT原位探测,并依据探测结果,结合矿 压理论,作出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了冲击地压危险 区域,提高了冲击地压灾害监测、防治的针对性,大 大降低了工程和人力成本,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关键词:地质CT评价冲击危险 1工程概况南山煤矿盆底区18层南一段顶分层工作面埋深 约为563.3m,走向长度354m,倾斜长度150.7m18 煤层平均厚度14.5m,顶分层采高为3m,采用常规综 采采煤工艺,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本区上区段 为西二区18层五分段底板层综放面采空区,区段煤柱9m左右;右区段为盆底区南翼18层三分段底板层综 放面采空区;上覆15-3层已开采,距15-3层27m左 右。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工作面进行的冲击危险性评 价,评价结果为顶分层具有中等冲击危险性,主要影 响因素为工作面具有较厚坚硬顶板,工作面采用分层 开采,留有较厚底煤,虽然上方15煤层的开采起到了 卸压保护作用,但是回风道正好处于上覆残留煤柱下 方,加强了冲击危险,易引发冲击地压2CT探测设备及方案本次探测工作所采用的设备为由波兰EMAG公 司最新引进的PASAT-M型便携式微震探测系统该 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所需配套工程 量小等特点配备检波器采用压电式原理,具有精度 高、响应频谱宽(5〜10000Hz)等优点,避免了其他 类型检波器因相应频率过窄而导致震波数据丢失的问 题;内部检波系统采取两分量接收(X/Y),可根据不 同类型有效波在两分量上的响应特征进行优选、分离、 提取等后处理为实现对南山煤矿盆底区南一段顶分层工作面内 应力分布情况的充分掌握,综合考虑巷道布置情况和 设备探测能力,采用1炮10道观测方式对工作面超前150m范围进行CT探测,合计走向探测范围约146m, 共激发20炮,顺序放炮,在检修班时间实施本次探测回风道探测范围146m,溜子道探测范围 96m,探测面积18150m2o3探测数据质量现场测试过程中,本次CT试验实际接收有效激 发数据12炮,共120道。
地震数据基本能将设计区域 覆盖,覆盖密度较大,满足探测要求4数据分析4.1探测区域总体分析云图通过冷色(蓝色)到暖色(红色)从小到大 来代表地震波纵波速度值,最大波速4.2m/ms,最小 波速2.4m/ms,平均波速3.3m/ms,纵波波速分布的均 匀程度反映了煤岩层结构发育的稳定程度探测区域 内纵波波速大小主要分布在3.0m/ms〜3.5m/ms之间, 局部异常达到3.7〜4.2m/ms,且靠近回风道一侧纵波 速度整体要高于溜子道一侧,说明探测区域内应力分 布并不均匀,局部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 影响工作面的安全推进4.2异常区域及巷道危险状态(1)异常区域根据探测结果,在回风道侧存在两个主要的正异 常区IV和111-1,且整体上异常程度高于探测范围其它 区域结合地质资料和工作面开采情况,分析正异常 区III-1主要是受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正异常 区IV是受附近F2断层(H=2.0m,Z70 )的影响,加上上覆15层煤柱的影响,回采到这两处位置时应提 前采取一定的卸压措施,保证工作面安全推进工作 面前方靠近溜子道存在一个负异常区域I,该区域呈 片状出现,连通性较好,推测为上方15煤层采空区未 完全垮落,形成低应力区,该区域对生产作业影响不 大。
溜子道侧存在一个正异常区111-2,分析认为是负 异常区域I应力向该处转移,形成应力集中由于溜 子道整体处于上覆15煤层卸压区内,在回采过程中应 注意观察矿压显现情况,结合微震监测数据确定解危 措施I、111-1、III-2和IV异常区范围和尺寸分别用不 同阴影线标出由于上覆15层残留煤柱的存在,根据矿压理论分 析[5-6],整条回风道其它位置也处于应力相对较高状 态其原因为:上部煤层两面采空后,煤柱两侧都将 形成悬顶现根据矿压理论,将整条回风道划分为危险 区域III、II、111-1、III-2和IV危险程度大小关系为:I ??-l=??-2>??,具体划分如下:?u夯胤锟老蛲 饩?14N829标志点89〜110m范围;??-1:回风道向里 向里距入风上山岔口 74〜104m范围;??:回风道整 条巷道距14N829标志点15〜36m范??-2:初期溜子道通过探测结果,对划分的冲击危险区域进行了预卸压采用大孔径卸压,钻孔直径为113mm,钻孔深 度为20m,II、III区域孔间距为3m,IV区域孔间距为 lm,降低了冲击危险,回采过程中结合微震的应力监 测,危险区域未出现高能大事件和应力异常,最终安 全回采。
5主要结论(1)通过回采工作面巷间地震初至波走时CT原位探测,可获取煤层围岩波速结构,并识别探测区域内部的结构及力学性质,从而做出冲击危险性评价2) 采用地震CT技术对南一段顶分层工作面前期开采区域进行了探测,回风道探测范围146m,溜子道探测范围96m,总探测面积18150m2(3) 根据现场探测,回风道侧存在两个主要的正异常区IV和111-1,且整体上异常程度高于探测范围其 它区域;工作面前方靠近溜子道存在一个负异常区域 I ;溜子道存在一个正异常区111-2根据矿压理论分析,整个回风道两侧煤岩体为危险区域II工作面煤 岩层危险程度:IV〉III-1=III-2〉II〉I4) 根据工作面内煤岩体异常区域分布情况,划 分出巷道对应的危险状态:?T、?域为回风道向外距 14N829标志点89〜110m范围;??-1区域为回风道向 里距14N829标志点15〜36m范围;??-2区域为初期 溜子道向里距入风上山岔口 74〜104m范围;结合冲 击危险性评价,?(3)?域为整条回风道回风道危险程 度高于溜子道,巷道危险程度??:>??-1=??-2〉??5) 通过对划分的冲击危险区域提前采取预卸压 措施,降低了冲击危险,最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作者简介滕伟(1981.12-)男,2009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 现在黑龙江龙煤鹤岗矿业公司生产部防冲科,从事技 术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