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鲁迅无常读后感,谈鬼背后的人.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6072282
  • 上传时间:2022-06-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4.3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鲁迅无常读后感,谈鬼背后的人说起无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常是背脊发凉,只因有他存在的地方便有死亡浑身雪白,舌头直伸、带着铁链索命的他,更是频频出现于影视作品之中,譬如《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等无常”本来是佛家语,指世界万物无不在变异毁灭之中,后来引申为死在中国民间他是勾魂使者,在一个人将要死时,阎王就会派他来勾摄活人的魂魄鲁迅作品中的鬼魅形象,可谓是精彩纷呈但他集中笔力专门写鬼的篇目,则屈指可数,除去在临终前两个月写下的《女吊》,便只剩《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中的《无常》鲁迅在《无常》中,追溯童时的记忆,分别叙述了书上的无常、庙里泥塑的无常、目连戏中的无常与迎神赛会时的无常但与我们对无常的刻板印象不同,鲁迅先生笔下的无常除了可怖,亦是可爱与可亲先生全篇都在写无常,但却又不仅仅只是在写鬼怪他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借助无常这一窗口,来看藏其背后的人一、无常:可怖又可亲、公正无私又有人情的鬼怪形象人们往往谈鬼色变,但鲁迅却刻画出了无常的丰富性无常自然是恐怖的,但他在百姓心中却不是高高在上或是铁面无私的酷吏,反是可爱又可亲的熟人他也会像人一样陷入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在公正无私背后又极富人情味1.可怖、可爱且可亲作为恐怖勾摄生魂的使者,无常无疑是可怖的。

      城隍庙或东岳庙的大殿后的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无常的塑像伴着“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等鬼怪但鲁迅小时因为胆小害怕没能看明白,只留下了“门口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的模糊印象传说中阴司间安放无常的装置亦是恐怖:“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看到这一段描写,我不禁有些脊背发凉,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在鬼屋的经历,掀开房帘后忽然跳出来的吊死鬼,惊得我汗毛战栗、一身冷汗好在鲁迅小时那活板已不能动,不然指不定得吓出童年阴影但无常与普通的鬼怪又极为不同,他除了可怖,亦是可爱,这从他在“目连戏”的出场便可看出:“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但他一出台就须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这才自述他的履历浑身雪白”自是可怖,但他的“粉面朱唇”又让人倍觉亲切而他“打一百零八个嚏、放一百零八个屁”则极其活泼诙谐,不是高高在上、端着一副严肃面孔,而是像一个小丑般好笑又可爱这也难怪人们敢故意和无常开玩笑,迎神仪式中在他面前捧着饭菜,即使无常想吃,但就是不给他。

      因为他在人们心中,除了可怖与可爱,更是可亲的正如鲁迅在文中所说的,“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无常的可亲还体现于他朴实无华的装扮:“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象一个‘八’字束着草绳、穿着草鞋的他,项上挂着的是纸锭而不是银锭,手上拿的还是破了的芭蕉扇,简直是既破落又潦倒,因而他是被平民化、草根化了的鬼据鲁迅的考证,在印度的佛经里并没有无常这个形象无常的出现可谓极具“中国特色”,是人们以自己为原型,再加以想象,将“人生无常”具象化后拟构出来的结果,这也难怪无常让人觉得如此熟悉又可亲这就像请不同国籍的人画出他们心目中的上帝,最后呈现出来都是人的样貌,只不过有着不同肤色和五官而已希腊神话的诸神,同样是既有神性又充满人性的,皆因为出自于人之手2.公正无私,亦有人情无常首先是公正的,他头上顶着的长方帽上写着的四个字,是“有时也见于包公殿的匾额上的”因为包公是人们心中的“包青天”,这样穷苦老百姓在遭遇不公时,也能有处诉苦与伸冤在某种程度上无常就是包公的象征,他手里拿着的大算盘,会将人身前的所作所为加以审判,“无论贵贱,不管贫富,有冤的得伸,有罪的会罚,任凭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

      在目连戏中,无常更是恶人的天敌,因而无常往往出现于恶贯满盈的恶人收场之时但无常毕竟不是完完全全的鬼,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在梦中入冥去当差”,因而不是完全铁面无私,反而有些人情但也恰恰是因为这点人情,他成了一腔苦情无处可诉、蹙紧双眉的冤鬼本要奉命拿堂房阿侄的性命,看阿嫂哭得悲伤,暂放他还阳片刻,却被阎王诬为“得钱买放”,反被捆打四十替人伸冤的无常,却反过来成为了被冤枉的苦命鬼而造成这冤屈的诱因,恰恰是因为他的不忍和善良,因着他对普通老百姓的同情,因为他对亲情的关照这无疑是令人悲凉且愤恨,但惩罚却是无情的在承受了这一切痛苦后,无常终于下定决心,今后得毫不留情人们则对他满怀理解,这是“受了阎罗老子的督责之故,不得已也”,“认为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因此,情与理在无常身上产生了冲突他之所以会面临这种矛盾,恰恰是因其心存善良、极富人情味这也难怪“人们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二、“一见有喜”、“你也来了”:百姓对死亡的超然与洒脱“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有一种本子上,却写的是‘你也来了’。

      钱理群认为,“这是普通老百姓之间最普通的对话:人总有一死,这是必然要有的一天,因此,见到了勾魂的无常,就平平淡淡地说一句:‘你也来了’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鲁迅在文章自嘲道“至于他的帽上是何人所写,他自己还是阎罗王,我可没有研究出”,无论是无常自己,还是阎罗王,都是来自阴间的问候,因而这四个字绝非百姓所说但无常毕竟是百姓自己的创造,仍表达了他们对死亡的看法一见有喜”,与人们所说的“白喜事”形成了某种呼应我小时常常不解,为何丧事会被称为喜事呢?还需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这岂不是人死后都不得安宁?最难以理解的是要大摆宴席,难不成还要庆祝死者的离世?渐渐长大我才明白这背后的缘由人们将死亡与喜事相联系,一则因为对阴间公正的向往在阳间难以获得的公正,反而能在阴间获得因此死亡不是结束,反而是在阳间所受苦难的解脱二则乃生之艰难,佛教说“苦海无涯”,生的艰难,便是在苦海中无力地挣扎,苟延残喘,却又只能拼命苟活正如鲁迅所言,“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我不禁联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留下者在情感上所受的煎熬,又何尝会少于死者所受的苦难呢?至于大摆宴席,只因中国自古以宗法制维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百姓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与强调个性与独立的西方相比,中国更看重集体性和社会性所以,一个人的离开,除了生物意义上的停止呼吸,更重要的是其社会关系的断结,因而要借宴席告知亲朋好友、各族宗亲,甚至还有告庙等仪式来请求鬼神对死者加以接应因此,这一观念也就渐渐深入人心:丧事操办得越是热闹,就越是证明这一家的子女是多么有孝心、这个家族的实力有多么强大,这也解释了《红楼梦》中宁国府对秦可卿的丧事操办何以那般重视在有的版本中,无常头上长方帽上所写的四字并不是“一见有喜”,而是“你也来了”这四字虽然简洁,却也同样耐人寻味,反映了百姓们对死亡的潇洒达观为了更好地考察这一细节,我们不妨将这四字换一种表达——“你要去了”,换字后仍然能表达无常与死者间的交谈但这一来一去间,感情色彩与心态则截然不同去”是被动的,“来”是主动的;“去”是无奈的,“来”则是从容的;若“去”是遗憾不舍的,“来”便是洒脱潇洒的来”字背后,绝无大悲与肃穆,而是看淡死亡的超然只因人们将死当作生命中必经的过程,这正如鲁迅在文中所言:“可是在无意中,看得往这‘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的道路很明白:求婚,结婚,养孩子,死亡既然死亡早已在意料之中,真正来临时又怎会张皇失措、面如土灰呢?既然早已做好准备,当离去的这一日终于降临时,便也能从容自如。

      此外,你“也”来了中的“也”字,有着如同老朋友般的亲切与熟悉之感就算去了阴间,人们也并不会孤单因为无常已经接去了先行一步的亲人,人们甚至可能还留有与他们再次重逢的念想这种对待死亡的超脱,也能从人们对鬼怪的命名中看出来与“活无常”相对的,是“死有分”原来,活着是一种无常,唯有死,才能各得其所若是活着,便要经历各种磨难与不公;只有到了阴间,才能真正拥有公平与正义在去世前的一个月,鲁迅在他的杂文《女吊》里如此评价“无常”:“我以为绍兴有两种特色的鬼,一种是表现对于死的无可奈何,而且随随便便的‘无常’,我已经在《朝花夕拾》里得了绍介给全国读者的光荣了……”正如周作人所言,“我们听人说鬼即等于听其谈心无常,反映的恰是百姓对死亡“随随便便”的洒脱与超然三、借鬼写人:对公正世界的向往与对“正人君子”的揶揄无常除了能反映百姓对生死的态度,还寄寓了百姓心中对于公正世界的憧憬鲁迅正是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并通过幽默这一武器,对所谓的“正人君子”加以揶揄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说:“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鬼为生人喜惧愿望之投影”对此,我深以为然鬼神反映的是人民的夙愿这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人们对于鬼的叙述也是文学的某种变形,隐秘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白日梦”,能为他们的心灵提供某种安慰与补偿。

      正因现实中充斥着的满是不平与苦难,人们才会从阴间寻找精神的寄托在强权与金钱的暴力前,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寄希望于伸张正义的无常:“难是弗放者个!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这里的“铜墙铁壁”暗指官府,“皇亲国戚”则直指是那些仗着权力为非作歹者,面对特权,无常道出了备受欺压的老百姓们共同的心声:不畏强权、蔑视权贵,但可悲的是,这种呼声只能是“白日梦”这里的“铜墙铁壁、皇亲国戚”本是帮助百姓安居乐业的政府机关与父母官,却成了社会不公背后的根源百姓往往以“神”来代称政府,表达了他们既敬畏又愤恨的矛盾心理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神灵本是护佑百姓的“保护神”,到头来却反戈一击,成了随意杀人的刽子手这不禁让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屠杀请愿民众的昏庸政府来,他们施加给有担当和正义感的青年学生的,除了目不忍视的惨相,还伴以耳不忍闻的流言既然现实黑暗无比,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阴间和类似无常的鬼怪人们对于阴间的想象,便是其心中理想世界的投影他们对阴间的神往,皆因相信“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

      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原来,相互交织的鬼魂世界和现实世界,反是黑白颠倒人间不公,充满鬼气,反而是地狱有人情将理想寄寓于阴间,恰恰暗含了鲁迅对人间社会的批判与抨击在文中反复出现的,除了无常、鬼卒、鬼王等鬼物,对阴间充满向往的“下等人”,还有“正人君子”——文中多暗指以陈西滢为代表的“名士”鲁迅对于他们,多持揶揄讽刺的态度文中共有三次写到这些“正人君子”们第一次是借“下等人”嘲讽这些“名士”们的卖弄,看似妙语连篇,实则不知所云:“这些‘下等人’,要他们发什么‘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那样热昏似的妙语,是办不到的第二次则讽刺他们在报纸上洋洋洒洒,看似伸张正义,实则抱有某种目的,“主持公理”不过是他们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阎罗天子、牛首阿旁,还有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马面,都是并不兼差,真正主持公理的脚色,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报上发表过什么大文章第三次提及,则是狠狠地幽默了一番:“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