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学PPT大纲——墨子.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59221422
  • 上传时间:2023-10-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墨子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事迹 第二章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第三章墨子的教育思想第四章教育教学的原则和经验第五章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在的意义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 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第二章 墨子教育的内容与目的 第一节 有道者劝以教人  因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乱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同上),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负着了重大的使命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尚贤下》篇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然而,相比之下,「有道者劝以教人」比其它两种显得更重要。

      这是因为,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认识义的重要性当人们意识行义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公义,那么人们也就会乐于从事行义的活动了墨子举例说:  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栗籍而以为得一升栗,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鲁问》)  墨子的意思是说,若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耕种田地,最多只能相当于 一个农夫的作用即使幸而有所收获,把它全部拿来分给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不能人均一升粮食,因此并不能使天下的饥饿者温饱同样的道理,仅靠一人之力去织布,并不能使天下的寒者都有衣穿,仅靠一个人去打仗,并不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墨子通过耕织与教育的比较,推论个人力量极为有限,教育之功远胜于个人的自耕自织。

      但是,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进行上说下教就不同了王公大人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那国家必治;普通老百姓听从了自己的教导,那么举止就会变得有修养这里,墨子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上说下教的教学活动为例子,说明教育虽然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但是,它经由培养和造就的人才这个中介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统治、个人的人格修养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从实际效果来说,「有道教人」比「有力助人」、「有财分人」的作用大得多   墨子相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造的根据《所染》篇记载,墨子曾见染丝者而叹息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这似乎暗示说,人的品性可以受到后天的习染而改变《所染》的下文接着说: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传说之徒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也就是说,人会受到周围环境很大的影响,从一个人的交友就可以大致看出他这个人的品行从墨子反复强调「有道者劝以教人」是仁者之事、「隐匿良道而不以相教」(《尚同上》)是不仁不义之事来看,他显然相信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品德与知识。

      这也是他反复劝说别人去学习的原因所在   在墨子看来,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兼士」墨子希望培养众多的兼士,以利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尚贤上》篇记载: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士,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国家的执权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的人增多如何使「贤良之士」亦即「兼士」增多呢?那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培养了 第二节 谈辩、说书与从事  按照墨子的意见,一个良好的国家必须由「贤良之士」来管理或统治这样人民才能享有安居乐业的生活「贤良之士」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说个人的品德要好;「辩乎言谈」是说必须对修辞或论辩的艺术有良好的素养;「博乎道术」是说要具备或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三者基本上包括了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墨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这些标准来制订的《耕柱》篇说: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  治徒娱、县子硕是墨子的弟子他们有一次问墨子道,什么是行义的当务之急?墨子回答说,这就好象筑墙能够修筑的修筑,能够填土的填土,能够测量的测量,然后墙可以筑成做义事也一样,能够谈辩的谈辩,能够说书的说书,能够从事的从事,然后义事就可以实现了这里,墨子区分了三种活动,即谈辩、说书和从事,这三者大概也是墨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了   关于「谈辩」,《墨子》书有「墨辩」六篇专门研究辩论的技巧墨子对辩论的方法相当的重视,他所提出的察类明故原则以及三表法,都为后期墨家进一步研究逻辑和辩论的规律准备了基础此外,墨子有意要培养一大批社会宣讲的专门人才到各诸侯国宣讲墨学,并于当时的儒家及其它学派进行辩论非常有可能的是,墨子曾专门设立了谈辩一科来教育弟子   至于「说书」的含意,墨子本人并未给于解释其大概的意思是指对古代留传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研究墨子重视《诗》、《书》,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他经常引用古代的文化典籍来替自己辩护,三表法中有一表说「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而「古者圣王之事」主要就是通过书籍留传给我们的因此,「说书」对于墨子的教学来说自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有学者认为「说书」指的是「陈述墨学」「论说书指的是什么?……辞书上解释『说』为陈述、解说、言论、主张、学说、劝说、说服;『书』为写、文字、书信、文书、书籍。

      据此,较为确切的解释应为『陈述墨学』墨子要造就一批墨学教育工作者,使他们到各地办学传道,阐述墨学 」  「从事」是指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参与实际的工作或事务墨子除了培养宣传、教育两方面人才之外,就是培养实干能战的劳动、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墨家经常会面临制械、守城等任务,所以需要具备相当的专门技术和知识《墨子》书中《备城门》以下各篇讲的就是一些防守的技巧墨子是重视实际教学的,因此,「从事」当然也就成为他教学中的一科了 谈辩、说书和从事三者合起来,涉及到语言、知识、技术及人文传统等许多方面,说明墨子的教学内容相当广泛这十分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有了这三面的人才,才使墨学成为「显学」,才使墨家成为一支维护和平、实行兼爱的重要力量第三章. 墨子的教育理论墨子创立了“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等教育理论墨子的教育救世论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是有着鲜明的治乱世救万民的人民性教育救世论旨在通过就愈来唤醒广大民众的觉悟,提高广大民众的智慧,寻觅一条就是利民的途径二是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治理、国家的富强都学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教育三是通过墨子的身体力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自愿为行义而奋斗的人才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准备,使墨家为民行侠仗义的思想根植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代代相传。

      墨子还认识到环境在教育中能对人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因而提出了“人性所染论”墨子认为:国家、社会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所处环境的陶冶和教育,特别是相交亲密的人,其相互之间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墨子的这一认识是非常可贵的,他能在当时的社会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超前人的、全新的、有着巨大社会价值的理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第四章 墨子教育的原则和经验墨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上说下教,遍从人而说之”墨子为了救世济民,积极推行社会教育他认为,“上说”诸侯、王公、大夫是必要的,因为这些统治者手中有权,既可以办好事,也可以办坏事所以只有对他们进行说教、劝告、教育,让他们懂得为民谋福的好处,促使他们“贵义”、“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飞乐”除“上说”之外,更重要的是“下教”,即向平民百姓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生产劳动技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增强人的素质,加强防守力量,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地位因材施教、因人而育墨子曾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着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这段话表明墨子在培养学生时是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发挥每个弟子的特长,设谈辩、说书、从事三科,适合干什么就培养他干什么。

      身教重于言教墨子是一个热心负重的教育家,他以身作则,以言教人,身教重于言教,反对死板的教条式教学方法,主张积极主动地实践力行教学法古语云:以言敎者讼,以身教者从墨子以其施教之勤与教法之善,故虽由一贱人倡导,终成显学曹耀湘先生在《墨子笺》中说:“墨子长于行,儒者长于文,行利于一时,文文传于后世诸子百家之书,皆籍儒家以传,欲籍书与儒者争,必必不胜也故儒墨并世,则儒不及墨,逮乎后世,则墨不及儒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墨子以身示教,身教重于言教的成功经验  墨子对社会教育的进行有三条宝贵经验:(1) 上说下教,全面教育  墨子在鲁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除组织弟子帮助宋国防御,还亲自步行十天十夜,赶到楚国,「上说」楚王,说服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再如墨子教育鲁阳文君,不要攻打郑国,鲁阳文君听从墨子的劝告终止了攻宋的计划对于平民百姓,墨子进行「下教」如《公孟》篇记载,有一个身体健壮、思路敏捷的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劝他跟自己学习,学成之后告诉他:我教你学是行义,你学习也是行义,你不学习,人家就会笑话你,所以我才劝你学习2) 强聒而不舍,遍从人而说之的「扣则鸣、不扣必鸣」  墨子一贯坚持积极主动教育,主动去解决问题,永远起主导作用。

      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公孟》)他从撞钟及至国家的政事为例,说明主动教育的重要道理坚决反对教师「待问而后对」、「弗问不言」的被动施教他在《公孟》和《非儒》篇里都驳斥了儒家「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墨子还把不积极主动施教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源,所以一再强调要「强说强教」、「扣则鸣、不扣必鸣」(3) 择务而从事「因材施教」  墨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弟子魏越问道,见到各地诸侯,您将说什么呢?墨子说,到了一个国家,要选择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说教,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要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所以说要「择务而从事」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墨子「因材施教」,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游说的做法墨子社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庞大的教育网络墨子知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去做,才有希望成功因此,他除自己到各国游说之外,还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分头讲学,宣传墨家主张,形成遍布社会各地的教育体系。

      第四章 墨子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强学强教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