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docx
5页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摘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征,探索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关键词:“双元制”模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依靠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遵循的原则而各国所选择的职业教育模式,又是由各国国情、民族特点、教育习惯、经济水平等决定的,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技术合作化、市场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的时代特征为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新发展思路,不失为一条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捷径本文将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分析入手,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分析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继美、日之后列第三,国民生产总值在欧盟占24%,经济发展,说明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达,事实如此,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学习、研究和分析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政府支持,校企合作,行会评价,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第一线适应性强、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
分析一:“双元制”模式呈现的表面特征:1.培训者有两个身份先有企业招工成为学徒身份,再找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身份2.培训地有两个场所培训者既接受企业的职业操作培训,又接受学校的职业理论教育;学习时间分配为每周在企业3-4天,在学校1-2天3.培训经费有两个来源培训者在企业培训,由企业承担培训经费;培训者在学校学习,由州政府承担教育经费4.职业教育有两个培训体系企业实施实践能力培训体系,学校实施理论知识教育体系5.职业教育有两个法律体系支撑职业学校必须执行州政府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企业必须执行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法,1969年颁布的《职 业教育法》规定了企业和受培训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分析二:“双元制”模式包含的实质特征:1.政府支持是保证德国政府对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都是特别重视和支持,或许是经济发展原因所致,公办教育都是免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不要承担学习费用,除经费支持外,政府还制订了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有利地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运行和实践2.校企合作是机制德国“双元制”教育取得成功的经验是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把理论教育由学校承担和技能培训由企业承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能力培训是中心德国职业教育突出了“职业”特征,强调操作技能的培训,“双元制”模式就是“校企合作,企业为主”把技能培训放在显著重要的位置4.行业评估是关键德国“双元制”模式建立了行业协会评估人才体系,使企业和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严格培训计划,注重培训质量,凡经过工商企业联合或手工业联合会考核通过的技术工人,拿到了职业资格证在欧盟地区互认有效分析三,“双元制”模式存在的问题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会受经济波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就会正常实施;经济潇条,“双元制”职业教育就会受到冲击正如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除“双元制”模式外,还有学校全日制职教班和一年制职业预备班和一年制职业基础培训班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会受过分依赖企业的影响校企结合,企业为主,一方面突出了职教能力培训;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得不到全面的落实二、我国职业教育特征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根据我国国情,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倡导学分制的今天,我国职业教育一方面为经济建设服务,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发展,已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
一)办学结构,实行以国办职业教育为主体,允许民办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办学结构这种办学结构是根据我国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发展、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二)办学层次,我国建立了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层次这种办学层次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中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三)办学模式,实施学校既承担理论教学又负责实践锻炼,社会给予实践教学支持的办学模式我国职业学校为了完成职业人才培养任务,承担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重职责,为此各类职业学校都建有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开展同时毕业实习是一项综合实习项目,我国职业学校通常安排在社会中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经济实体中进行四)办学评估,采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监督、检查、考核和企业对人才是否认同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在办学过程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等实施监控和考核对教育产品——人才,采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企业对人才双向的选择,来考核和检验人才质量并采取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终极指标 三、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根据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性,结合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应创新发展思路。
一)在办学模式上,发挥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职业培训任务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倡导和实施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办学形式,这实际上就是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现在,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仍追求和实行校企结合办学模式,但结合不紧密,权责不明确,成效不显著这实际上是一种学校本位的职教体系,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做到农业职业教育教育性(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经济性(为经济服务)的统一,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做到农业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和技能锻炼的统一;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做到农业职业教育人才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过渡二)在教学方法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创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践教学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由够用的理论知识和强化的操作能力而组成而实践操作能力的突出标志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本科教育的根本标志所在三)在人才评估体系上,以实行劳动准入制度为切入点,继续实行多证制,建立国家、行业、企业考核评估职教人才体系目前,我国对农业职业教育人才评估是通过教育部门检查评比,学校考试考查,企业考核聘用的人才评估体系,来检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同时,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实施多证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这些人才考核与评估体系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人才评估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考核评估的严格性、资格证书的效力性、劳动准入的权威性,还需进一步加强Reference:[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方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5(3).(作者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