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iyu_11659688361492.doc
11页第三章 行政行为本章 2006 年考查 3 分,2007 年考查 1 分,2008 年考查 3 分;2009 年考查 4 分第一节 行政行为概述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了解)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并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提示:行政行为既包括行政法律行为,也包括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行为不以实现某种特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而以影响或者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行为典型的行政事实行为,如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为依法提供资讯或者情报信息的行为 (新增)行政行为的特征主要有:1.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任何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是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由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所决定的2.自由裁量性;例如,派出所有 500 元以下的罚款权,针对具体案件派出所有权决定罚款 200 元或300 元等,此属于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体现3.单方意志性;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而无需与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4.效力先定性;效力先定,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事先假定其符合法律规定,在未被国家有权机关依法宣布为违法无效之前,对行政机关本身和行政相对方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具有约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遵守和服从。
5.强制性例题·单选题】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只要是法律、法规的授权内,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无须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这体现了行政行为( )特性A.从属法律性B.效力先定性C.单方意志性D.强制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行政行为的特征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熟悉)(一)行政行为的内容1.赋予权益或义务;如,颁发许可证与执照,赋予纳税义务等2.剥夺权益或免除义务;如,吊销许可证和执照就是剥夺权益,而免除纳税义务等就是免除义务3.变更法律地位;变更法律地位就是指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原来存在的、现在具有的法律地位予以改变,具体表现为对其原来所享有权利或所负担义务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批准营业执照 扩大或缩小经营范围4.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确认法律事实,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行为对某种法律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是否存在依法予以确认如,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土地管理部门或人民政府对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确认等二)行政行为的效力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性,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2.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主要表现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双方的拘束力。
例如:税务机关向赵某征税 1000 元,该征税决定一经作出即对税务机关与赵某双方都有约束力,税务机关无权因为其他原因而随意的免除对赵某的征税,赵某也必须依照该纳税决定依法纳税3.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当事人都应当先予以遵守和服从,这是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例题·单选题】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具有不可争辩力,这在行政法上称为( ) A.行政行为的公定力B.行政行为的执行力C.行政行为的确定力D.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行政行为的确定力例题·单选题】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组合是关于行政行为确定力的正确理解?( )①相对人不得任意擅自改变行政行为;②行政主体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改变或撤销行政行为;③相对人必须遵守和实际履行行政行为规定的义务;④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的确定力也称不可变更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并发生效力后,非经法定程序,该行政行为不得被任意撤销或者变更。
它包含以下两层意思:(1)已确定的行政决定,公民无权自行变更;(2)已确定的行政执法行为,非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改变本题中①项是对相对人提出的要求;②项是对行政主体提出的要求,都符合确定力的含义;③项中,相对人负有必须遵守和履行的义务是行政行为拘束力的体现;④项中,复议、诉讼不停止执行是行政行为执行力的体现故选项 A 正确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熟悉)行政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对行政行为的分类主要有:(一)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为标准划分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对内部人员的奖惩、任免及处分等;外部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为等注意: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外部行政行为可诉二)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它包括行政立法行为与制定不具有法源性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两类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等注意: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具体行政行为可诉三)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划分羁束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征税;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的罚款数额范围。
四)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以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为标准划分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是典型的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行为五)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依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数目为标准划分单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等;双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合同行为六)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划分七)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表现为标准划分作为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为等;不作为行政行为:例如,甲正在遭受乙的人身伤害,甲请求公安机关给予保护,公安机关置之不理此种情况下,公安机关的行为就是行政不作为,甲可以对公安机关的不作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八)授益行政行为与损益行政行为,是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对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进行区分的授益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确认或决定减免税的行为等损益行政行为,如:吊销营业执照、罚款、征税行为、行政收费行为等九)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以行政权作用的表现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划分。
行政司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复议等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为,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政行为提示:行政终局裁决行为与国家行为1.行政终局裁决行为意味着对法院司法审查的排除,剥夺了行政相对人不服裁决的司法救济2.国家行为:如国防和外交行为行政相对人不得因不服国家行为而起诉如果行政相对人因国家行为遭受损失,一般可以通过国家补偿的途径得到救济例题·单选题】根据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 ( )属于授益行政行为 (2009 年)A.行政确认B.行政强制C.行政许可D.行政处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授益行政行为授益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设定权益或免除义务的行为,即行政主体实施的为相对人创立、确认权利或者法律上利益的行政行为以及行政主体为相对人免除行政法上某种义务的行政行为,都是授益行政行为典型的授益行政行为有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以及确认或决定减税免税的行为等选项 ABD 都属于损益行政行为例题·多选题】税务机关对违反税收征管规定的相对方处以罚款的行为属于( ) 。
A.内部行政行为B.外部行政行为C.要式行政行为D.非要式行政行为『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行政行为的分类四、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掌握)行政行为合法有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件:1.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行政主体有两种:一是行政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行政行为应当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实施;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合理) ;4.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其行为将会导致行政行为无效或撤销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废止(掌握)(一)行政行为的无效无效是某项行政行为重大且明显违法,无效行为给相对人造成了损害,应当予以赔偿二)行政行为的撤销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在具备可撤销的情形下,由有权国家机关作出撤销决定后使其失去法律效力它不同于行政行为的无效,无效行政行为自始无效,而可撤销的行政行为只有在被撤销后才失去效力1.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1)行政行为合法要件有瑕疵;(2)行政行为不适当所谓“不适当” ,是指行政行为不合理、不公正、不符合现行政策、不合时宜、不符合有关善良风俗等情形例如,派出所对一个随地吐痰的人罚款500 元,虽然合法但是不合理2.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1)行政行为自被撤销之日起失去法律效力,撤销的效力可追溯到行政行为作出之日。
2)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主体过错而引起的,并且依社会公益的需要又必须使撤销效力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由此造成相对方的一切实际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3)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相对方的过错或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共同过错所引起的,撤销的效力通常应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过错方各依自己的过错程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赔 偿责任) 例题·单选题】行政行为被撤销的法律后果是( ) A.被撤销的行政行为自行为作出之日起就无效B.被撤销的行政行为自行为被撤销之日起无效C.被撤销的行政行为被认为自始不存在D.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被撤销的行为可以继续发生法律效力『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行政行为撤销的法律后果三)行政行为的废止1.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1)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经有权机关依法修改、废止或撤销,依此作出的相应行政行为如继续实施,则与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相抵触,或因失去其作出依据而废止(法律发生变化) 2)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行政行为的继续存在将有损公共利益,同时可能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事实发生变化) 3)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目的,从而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结果已经实现) 。
2.行政行为废止的法律后果(1)行政行为废止后,其效力从行为废止之日起失效;(2)因行政行为的废止给相对人利益造成损失的,行政主体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提示:补充与赔偿的区别:补充针对的是国家没有过错的行为造成的损失;而赔偿针对的是国家有过错的行为造成的损失例如,如果一个警察因非法拘禁、违法使用警械等行为造成公民人身、财产损失的,属于因违法行为给公民造成的损害的情况,国家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一个警察是在追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不慎给公民的财产造成了损失,那么此种情况属于警察的正当行为,而非违法行为,国家需要承担补充责任,而非赔偿责任第二节 抽象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了解)1.概念: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出来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2.特征:(1)对象的普遍性;(2)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3)准立法性;(4)不可诉性例题·多选题】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收规章的行为,在行政法理论上属于( ) A.行政立法B.不可诉C.行政执法D.双方行政行为E.抽象行政行为 『正确答案』ABE『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抽象行政行为。
二、行政立法(熟悉)1.行政立法的主体我国法律规定,行政立法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2.行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