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信息系统》2版-第7章.ppt
45页第7章 信息系统规划,本讲内容,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 可行性研究,,,1、背景,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Nolan)在1974年首先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4阶段论,之后经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又于1979年将其调整为6阶段论诺兰按时间顺序将时间横轴划分成4个区间,即: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2、诺兰阶段模型内容,初装(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1)初装阶段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特点:⑴ 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⑵ 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或者用于统计等易于信息化的部门,,蔓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2) 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使得企业的事物处理效率得到提高 特点:⑴ 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⑵ 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⑶ 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控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3 )主要指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
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组成委员会,对整个组织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数据库技术应用特点:⑴ 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⑵ 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⑶ 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集成(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4)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特点:⑴ 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⑵ 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数据管理(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5 )成 熟(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6)由于80年代时,美国尚处在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能对该两个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他认为数据管理应该是实现企业全方位的数据存储、检索、处理和维护等;成熟应该是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个管理层次提供信息3、意义,它总结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信息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某些 客观发展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其原因是组织机构在准备进行下的一阶段工作之前需要一定的经验尽管这些阶段含有某些自然生长过程,但是这些生长过程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计划协调和管理的,因此,每一阶段也都代表着 计划与管理工作的变动次序。
所以诺兰模型既可以用于诊断当前所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向什么方向前进,怎样管理对开发最有效,也可以用于对各种变动的安排,进而以一种可行方式转至下一发展阶段,在制定系统规划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制定系统开发规划本讲内容,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 可行性研究,,1、信息系统规划概念,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 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ISP)是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制定的,面向企业信息化发展远景的,关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个建设计划,包括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信息系统的IT方案、实施策略、进度、预算 信息系统规划与信息系统战略 前者是过程 后者是结果,2、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城市不做规划,会出现种种问题,如:人口的膨胀,道路拥挤,绿地骤减,环境的污染等不做系统规划: 不明确系统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不知道系统所需资源情况,如所需硬件、所需软件、人员、培训等等; 不清楚系统重点是什么,先开发什么后开发什么; 也没有系统开发计划进度,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完成什么内容等等 各组织所需信息要求也不明确等,明确企业信息系统目标和发展战略,明确MIS的任务 明确系统建设所需资源分配计划,以节省投资 确定系统开发进度,指导系统开发进程 合理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 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
为将来的评估工作提供依据信息系统开发前,必须结合企业的总体战略,切实地做好信息系统规划好的总体规划 + 好的开发 = 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 好的总体规划 + 差的开发 = 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差的总体规划 + 好的开发 = 差的管理信息系统 差的总体规划 + 差的开发 = 失败的管理信息系统,青岛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青钢)杨总经理上任后发现,青钢在信息管理手段上较为落后,所有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极大部分都手工进行,即便是有些单项业务使用了计算机,如生产经营日报的汇总打印,也极具形式化的特征(例如,生产经营日报的汇总打印实际上是管理人员手工将经营日报的各项数据计算出来后再录入计算机并打印出来而已)杨总与高层领导们商量以后,决定青钢拨出相应经费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现问题,总结需求,3、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杨总指派有很高协调能力的宣传部部长傅西岭组织协调这项工作的开展,傅部长接手这项任务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组建青钢信息中心,并亲自担任信息中心主任,组建的信息中心除傅部长外,还有一位懂技术且原则性很强,能全身心投入的马副主任、熟悉计算机硬件及系统软件的小范及其同事们,共10人左右成立组织机构,傅部长及马副主任接手这项工作以后,找到了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李教授,通过与李教授咨询,决定:为了使企业中上层领导对企业管理自动化有一个知识性的了解并配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傅部长请示杨总经理后邀请李教授及其他北科大相关专家在青钢举办了针对处级以上领导的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的培训班。
选择开发方式,合作开发 准备相应的培训,,这之后,李教授带领项目小组,对青钢公司进行了调研,根据搜集到公司相关资料,了解当前的行业特点、战略定位、业务情况、面临问题还分别与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面谈,以了解青钢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范围与内容组织调查,,几周后,李教授及各位专家根据收集来的资料及对其它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了解(这之前青钢信息中心马副主任带领其中心成员曾到已有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进行过参观考察),列出了青钢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及信息需求,并应用一些方法对各项功能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到了青钢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并据此与计算机及网络公司初步进行了经费估算,规划了人力分配、进度计划,最后经杨总经理同意,决定将整个系统的建设分为三期工程来完成第一期工程开发建设物资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调度、财务管理及总经理综合信息服务等7个子系统李教授的课题组通过几周的工作写出了《青钢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得出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 经费估算,进度计划,人力分配 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青钢随后组织了一次研讨会,由李教授及其他专家向青钢的各级主管领导和外请专家对青钢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工作,做了一个详细的报告,外请专家及青钢各级领导确认了报告的内容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与建议。
随后杨总指派青钢信息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课题组就经费与完成时间进行了谈判,最后双方同意以三百五十万的经费以及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这个系统的第一期工程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之后在北京科技大学李教授的组织下,组成了由北京科技大学和青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项目组开始进入了青钢管理信息系统的第二阶段—系统分析阶段 评审方案 签署协议,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调研: 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包括软硬件情况、产业人员的配备情况以及开发费用的投入等 现行系统基本情况 现有资源分析 新系统总体方案设想 系统的总体目标、子目标 系统的约束包括信息系统实现的环境、条件(如规章制度、人力、物力等) 制定进度计划 可行性研究分析,,4、信息系统规划的组织,规划领导小组 规划领导小组应由单位的主要决策者负责成员最好是本单位各部门的业务骨干,他们的任务是完成有关数据及业务的调研和分析工作 人员培训 制定战略规划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为此应组织对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员和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制订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 规定进度 明确了规划方法之后,应该为规划工作的各个阶段给出一个大体上的时间限定,以便对规划过程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因过分拖延而丧失信誉或被迫放弃。
制定MIS开发规划需要一个领导小组,并进行有关人员的培训,同时明确规划工作的进度5、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规划准备 包括确定规划的年限、规划的方法,确定开发方式,邀请规划专家,组织规划小组,落实规划工作环境,启动规划,组织相关培训等工作 收集相关信息 进行初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产品、市场定位、企业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企业综合实力、组织机构和管理、员工素质、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现行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现状 现行战略回顾 对信息系统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务情况、风险度和政策等进行分析定义约束条件 根据单位(企业、部门)的财务资源、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义信息系统的约束条件和政策 明确战略目标 这实际上由总经理和计算机委员会来设置根据(3)(4)的结果,确定整个企业的目标、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明确信息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提出未来的略图 给出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信息系统总体技术路线、信息系统建设路线,以及各子系统的划分等选择开发方案 由于资源有限,不可能所有项目同时进行,只有选择一些好处最大、企业需求最为紧迫、风险适中的项目先进行。
确定优先开发的项目后,还要确定总体开发顺序、开发策略和开发方法 提出实施进度 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依次编制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 战略规划文档化 将战略规划书写成文,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与用户、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以及信息系统委员会的领导交换意见 总经理批准 信息系统规划只有经过总经理批准后才可生效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本讲内容,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一、概念,总体规划的后期,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以及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可行性研究结果有三种情况:可行,按计划进行不可行,不立项或终止项目基本可行,对项目要求或方案做必要修改,二、内容,1. 技术可行性 2. 经济可行性(费用、效益评估) 3. 社会可行性(1)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上的可行性(2)外部环境上的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规划最后文档 (包括总体方案和可行性论证两个方面),1.技术可行性,目的:确定提出的建设目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有可能实现,从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等方面来分析实现新系统的可行性 考虑因素 技术发展现状 现有公网带宽、目标客户接入带宽是否满足要求? 现有软件技术是否能够实现所设想的功能? 假如能实现,所需的工作量是否远远超过可以承受的范围?,设备条件 是否已有服务器?如果有,是否满足需求?如果没有,是否可能购买? 是否已有局域网?是否已有Internet接入通道?已有的带宽是否满足需求? 是否需要特殊的外设?是否可能购买?可能买到的外设是否能够满足需求? 其它考虑因素还包括:PC机配置情况、网络安全措施、电力负载容量等 技术力量 主要考虑从事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的技术力量是否能够满足需要? 考虑可能的渠道:培训、招聘、找合作伙伴,2.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也叫投资/效益分析或成本效益分析,它是分析信息系统项目所需要的花费和项目开发成功之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需要预测项目开发总成本和总收益,当总收益>总成本,项目才值得开发成本估算、效益评价,⑴成本估算,信息系统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⑵效益估算,直接效益构成包括: ①降低库存成本 ②降低采购成本 ③降低交易成本 ④扩大销售量 间接效益构成包括: ⑴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⑵提高企业知名度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⑶由于信息迅速、准确的传递而获得的一系列的成本节约或收益; ⑷企业通过Internet为客户提供产品的技术支持,这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客户服务人员另一方面提升客户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