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结构和构造浅谈.doc
13页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结构和构造浅谈摘要:白族在全国都有分布,其中居住在云南的白 族是最集中的在本次论文里面,我将与大理白族民居建筑 为例,剖析白族民居特点及建造技法文章中简要交代民族 的起源与发展,对环境和气候进行分析,着重介绍白族民居 构架类型和建造工艺,从而了解白族建筑的构造特点及其与 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后的地域特色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建造技法 传说,时候有兄弟两人,叫做盘古和盘生在一次出海 捕鱼时偶然捕获了龙王太子,龙王因此暴怒,连降七年暴雨, 造成洪水泛滥,湮灭了日月,天地瞬间陷入黑暗兄弟俩杀 了龙王自己创造天地,因变得不完整,就用云来补天水来填 地,但是天地任然摇晃不稳,于是兄弟两就搬来四座大山和 四只鳌鱼顶住天地,天地最终造好后,但是二人却一同死去 洪水中,有兄妹两赵玉佩和邰三妹藏在金鼓里躲过灾难,结 成夫妻,生子繁衍后代,这就是居住在苍山之下,洱海之边 的大理白族来源的传说虽然白族在全国都有分布,但最为 集中的确是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这里是白族人民最为 集中的居住地这里主要有山地、平坝、河谷三种地形,因 为这里属于高原季风气候,有干湿季之分而无冬夏之别,除 部分河谷地带和高寒山区外,大部分地区都有四季如春之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结构属于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很具代 表性的木骨泥墙式的土木建筑。
它基本上传承了云南汉族传 统民居的特色,又自有发展,把木结构的力学和美学性能发 挥的淋漓尽致在许多过去大户人家留下来的房屋中,不难 发现许多官式与民式结合的影子,这是由于历史上云南远离 汉封建文化中心,受建房等级制约相对较小而造成的大理 现存很多明代、清代民居,而且保护地很好,如今仍在使用 其中不乏许多封建豪绅与官吏的大宅,结构复杂讲究,装饰 精美,构造灵巧;同时在众多普通民居之中,可以体会到最 简洁的木结构的风采,而且这正是传统民居结构的精华所 在以下就从不同方面对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结构与构造进 行表述与分析1大门大门是白族民居中的重点装饰之一,她所占地位非常 重要,相当以“脸面”,作为白族民居庭院“龙头”的“三 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入口的“三滴 水”门楼,即在物质层面上起到出入开闭、实用安全的作用, 又在精神层面上起到彰显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作用她的 造型及其讲究、复杂,这也彰显了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画 工透过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主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也体现了主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大理 民居中,“家”的观念,院落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在大理 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屋形式中,注重装饰成了白族 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
作为家庭生活表征开端,门成为民居 装饰的重点基于不同的文化心理,人生地位的情感,在民 居的大门装饰中显现出来门楼”是民居总入口的标志, 常作为不同空间环境的转换点,它不仅限定了每个建筑空间 环境的范围,而且形成了这个空间的开始以及前一空间环境 的终结,白族民居的大门按规模可以分为两大类:(1)有厦大门有厦门历史悠久,从形式上相对于无 厦门,他要复杂些一般家庭都用“一滴水”的平头式的简 单结构,于“三滴水”结构为主的则是官宦人家,不仅装饰 华丽,结构也较为复杂所谓滴水,指的是白族对瓦屋面的 称呼,比如,“三滴水”大门,即由一高两矮两层屋面组成, 形式与三间牌楼上部的做法较为接近2)无厦大门无厦 大门是到清末民国时期才出现的形式,简洁大方一般商人较 喜欢这类形式的大门,显得庄严得体3)庭院庭院有漏 角天井和天井之分漏角天井是指正房或下房两侧较小的庭 院;天井是指正房前面的大庭院4)房屋白族民居从布 局上也是属于“一颗印”形式的建筑根据功能布局,有正 房、下房、厢房之分,也就是三个开间两层楼的结构正房, 一层中间时会客议事厅,两侧次间为卧室,右侧是老人居所, 左侧是新婚夫妇的居所;楼上一般不住人,中间供奉祖先、 菩萨、神灵等,两侧次间是储藏室,储藏粮食杂物。
5)照 壁与大门相似,在正房或大门之外,按形式可以分为三滴 水、独角、带窗洞三种三滴水照壁,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的 都可以用,而独角照壁和带窗洞照壁只有官宦人家才可以 用带窗洞照壁规格最高,其中,窗洞就是祭祀的神龛,用 来祭祀天地神灵6)房屋布局房屋布局有:一坊布局、 两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布局、四合五天井布局和六合同春五 种1) 一坊布局也叫独坊布局,通俗的讲只有一间正房 和照壁围合而成,房间里面布局和上面所述的房屋是一致 的2)两坊布局两坊布局,就是一间正房,和一间坐西 向东的厢房,其他地方是爱芳捉着照壁或者是围墙3)三 房一照壁布局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由正房一间,厢房两 间还有正房对面的照壁围合而成4)四合五天井四合五 天井,如其名就是四合院加上五个一大四小天井一正三厢 合而成,中间一个大天井,也就是主要的庭院,四方分别 有一个小天井5)六合同春就指两个庭院,大多是由前 面所述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组合而成的2建筑模数与尺度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一样,大理白族传统民居 在建造中也有相对规范的量度与尺度这样的规范是从历代 建房工匠言传身教,一代一代流传到今天的,在现在仍运用 于民居的建造过程中。
大理传统民居中最常应用的规模计量单位是间架间是指开间,架是指屋架,或是指上面驮几根 檩条的大梁,也就是代表了进深的长度有了开间的大小、 进深的长短,自然也就决定了 一个可使用的结构空间的体量 规模,一般称之为一间而民居的开间、进深的大小皆以营 造尺为度量标准当地是用清代木工营造尺,1尺~32厘米 (大理地区所用的老尺是37.6厘米)由于普通民居中极少 使用斗令,即使内外檐中使用部分斗令构件,也是装饰性的, 因此没有引用“斗口”概念由于受木材材料特性及经济性 的制约,民居的开间(檩、枋的长度)、进深(梁的长度) 都不可能太大一般开间为9尺到1丈2左右,如9尺、1 丈、1丈1尺6寸、1丈2尺等,即320厘米〜390厘米之间 为最常用正房进深相对于开间来说稍大,一般进深为1丈 4尺〜1丈8尺不等,常用1丈4尺、1丈6尺,即520厘米 左右在漏阁和厢房中,开间与进深都相对要减少,在这里 可以体现出院落中房屋的等级划分如漏阁开间9尺,进深 1丈以当地工匠杨富泉所绘制的房基平面草图为例,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理民居一般建房的尺度控制:一个开间1丈、进深1丈6尺的间架,可获得约16平方米的标 准间的空间体量,在期间安排家具、用具及进行日常活动完 全够用,并且可取得较充足的日照。
同时由于民居运用木构 柱梁结构,空间组合便捷,可以较容易地改变墙体位置而扩 大使用空间所以,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用材虽小,但其实用 效果却十分灵活层高一般为“上七下八’’,即上层高七尺, 下层高八尺在地形制约或材料受限时也会灵活变动前后 柱“见尺收分”,即柱高一尺,柱身则向内侧倾一分这样 的做法比较多见,是传统木构架建筑增强稳定性的一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加之每个柱径上大下小,更有利于提高木构架 整体的抗震性能3结构体系分析及材料运用白族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体系一致,也可分 解为承重结构、屋面构造、维护结构以及地基和基础几个部 分3. 1承重结构类型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由于不同地域产生了结构类型差异 很大的不同种类,按材料可分为木结构、土石墙结构和竹结 构等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数木结构,其历时也最为悠久, 灵活性也最大,是中国传统民居结构体系的主体,也可以说, 中国建筑史是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史按木构件组合方式,可 以分为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阑式等数种 白族传统民居承重结构属于抬梁式楼屋系列构架具体地 说,一般的传统民居的平面组合皆为矩形平面,因此很自然 地将其结构体系按间划分为一榀的、横向的、由柱及梁组合 成的三角形。
各榀屋架间搭以纵向的承重檩条,以及联系用 的枋木檩条上钉上椽条,之上没有望板,这也是白族广大 民居构造上的一大特色椽条形成前后两坡的屋顶构架,如 两山的檩条不出挑,则为硬山;若挑出,则为悬山民居主 进深一般为五檩,因属地震多发地区各排架皆增加金柱或中 柱,同时底层有厦廊或披檐,二层有出挑或吊柱等形式总 的来说,其结构形式较为成熟,构架形态大致统一,各宅用 房进深尺寸相近,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当地环境的非常成熟 的结构形态了当地的这种构架形式为了适应不同方式的居 住活动,在形态上也有变化比如在正房中,中架常常中柱 不落地,扩大了室内空间,提高了使用灵活性而在山架上 则采用多柱落地,外观与穿斗式屋架相似,这样大大加强了 屋架整体的稳定性,常见的有“五柱落地”、“六柱落地” 等3. 2屋面构造方式白族传统民居屋面构造与云南汉族地区传统民居基本 相一致,都属于筒板瓦屋面在造型要求和构件复杂程度上 都相对较高,不仅拥有丰富的技术含量,而且具有相当水准 的艺术价值屋面灵魂一一瓦建房所用的瓦是用就地取材 的陶土烧制加工的青瓦,是最经济、最方便的选材方式主 要的瓦构件是筒瓦和板瓦,其他还包括勾头、滴水、燕子瓦、 蓑衣瓦、瓦舌等等辅助构件。
烧制青瓦的陶土就取自沙溪坝 南部、江尾村等地,水灰比为1:2,通过用牛踩实、拌和、 制泥马、制坯、烧制、晾干等工序,最后制成青瓦一般一窑烧制的时间大约是15天左右,如日照良好,一天就可晒 好,但阴干不宜开裂,所以一般要再过4〜5天才可出厂 瓦之间、瓦与屋面之间联结只用灰浆粘结,并无木望板和挂 瓦条很多民居屋面瓦只是干摆于椽条之上,用其自身的重 量相互搭接,构造也很稳定,而且防水性能并不劣于灰浆粘 结的瓦面,反而更有优势,只是在外观造型上略逊于前者, 一般使用在等级较低或刚建成的民居上在屋面坡度处理 上,一般采用的是“五分水”,即短柱高与其柱间梁长度比 是1 : 2也有一些屋面采用“四分水”和“六分水”等,但 经过多年实际使用的检验,“五分水”的升起是最有利于排 水的,在视觉效果上,也是当地白族人们最能接受的屋顶外 观坡度屋面正脊两端通常起三寸,也就是在三开间的正脊 部位两边开间的脊檩两端向上斜升三寸在大理,常常会做 成升起四寸,相对于《营造法式》所规定的“三间升高两寸” 更加提升,使得屋脊在整个传统民居立面效果的表现上更为 传神,也使得当地民居的白族特色更加显著3. 3墙体结构民居墙体一般为土质墙体,即夯土墙与土坯墙。
两者相 比夯土墙由于墙体更为密实,保温隔热性能更为优良而多被 采用但是土坯墙施工简便,周期较短,在许多内墙和相对 等级较低的房屋外墙上较多采用还有在山墙的制作过程 中,由于收山部分不易舂打,所以会用土坯砖代替,两者结合使用墙体的制作在大理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还存 在一些细微处的差别:如在大理古城和喜洲等地的白族民居 其墙体转角为了美观和坚固,采用砖砌包裹,即是所谓的 “金包玉”但在沙溪,这种做法却不多见,一般只是把转 角处的墙体线脚处理成弧线即可为了防水和美观效果,外 墙面有些会粉饰涂刷,但大部分民居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则没 有采用这种方式虽然只有土质的本色,但生土建筑感极其 强烈,令墙所用的土就取自大理坝子内多用的是村庄附近 的生土,在大理地区,土质普遍胶性较大,易开裂,所以取 土时会故意挖取含沙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增加墙体的粘结 性取土时间最好控制在3, 4月份,因为这时的土质不干 不湿,粘性适中,而7, 8月份土含水量太大,不宜使用 生土取来后,要放置一年以上,目的是让雨水浸泡一下,土 质发酵,增强其粘结性用当地最简单、最直观、又是最有 效的检测办法来对令墙所用的土进行土质检验,具体方法可 归结为“捏起成团,落地散开”。
在墙体加固处理上,当地 工匠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如果土质条件优越,粘性好,且含 水量较低,在墙体干燥成型后并不易开裂的,最好保持原有 生土材质的状态,不加入其他骨料可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