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05939874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5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Reference:“史料实证”素养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史料重构历史的实证意识和实证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实例,引领学生在获取史料的基础上辨析和解读史料,并运用史料对历史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证,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Keys:“史料实证”素养;历史课堂;王安石变法G633.5 :A :1673-9094(2017)01B-0054-04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实证”素养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我们将“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分解为: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史料实证”素养与其它核心素养一样,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步习得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史料为素材,通过对史料的分类、甄别分析史料价值,阅读、提炼史料信息并对史料信息正确解读,同时对历史结论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论证,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下面就以探究课《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为例进行说明一、分辨史料,判别研究价值史料的类型很多,有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等按照史料的性质,我们通常把史料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要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就要分辨历史资料的性质,因为不同性质的史料其研究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是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材料1:(司马光说)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或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 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弗色然加怒,或垢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安石行文甚高, 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捐狭少容——《宋史·孙固传》材料1是一手的文献史料,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主要反映了司马光对王安石个人品格的抨击,他认为王安石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但这则史料并不能直接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尽管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的当事人,但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他的评价肯定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我们在解读史料时要看评价者的立场、看问题的态度和利益关系,这是解读史料必须注意的问题[1]同时,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为了判断司马光的评价,还必须有充分的可信史料进行佐证材料2: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材料2是著名历史学家的学术观点,属于学术研究的成果虽然不是原始史料,但是经过历史学家对原始史料进行考证、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钱穆把王安石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下,就变法的策略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新政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忽略了改革的关键即人本思想;改革急功近利;改革成效尚未形成却又挑起边境事端;对内加紧聚敛财富,不利于国家的百年长计,因而失败具有其必然性二、解读史料,理解历史问题历史学习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文中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探究,建立起对历史的自主认识运用史料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解读多视角的史料,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的真相,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从多个角度入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形成自主的评判与见解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作过多種探索,形成诸多结论材料 3: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在材料3中,朱熹采用辩证的方法来评价王安石及变法从材料中的“文章节行高”“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可见朱熹在文章中肯定了王安石的文学水平、个人品德和报效国家的品德但从“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中可见,朱熹认为王安石用人不当、性格固执等缺点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也验证了司马光的分析也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之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并不是个人因素,也不是因为保守势力强大,它们虽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那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除个人因素和保守派的反对外,还有哪些呢?材料4 :从熙宁二年(1069 )七月六路均输法开始 , 到熙宁六年( 1073 )六月的短短四年间 , 共颁布了大小十一项新的立法,其中像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等,在宋王统治区全面推开。

      ——姚治勋《排斥异己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材料5: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 ,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 ,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 材料6:王安石变法的蜕变与北宋中期地主阶级的固有发展趋势有密切联系北宋是地主私有经济确立、官僚政治制度空前发展的朝代,地主阶级内部的竞争趋势和腐化趋势都十分突出……虽然统治危机为变法提供了客观需要,地主阶级的竞争势力也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是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就表明北宋地主阶级已丧失自救的能力和资格,王安石变法悲剧的历史根源便在于此——袁诚玉《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以上材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了不同的阐述材料4说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不能循序渐进, 稳步推行,而是急于求成材料5从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个角度说明由于宋神宗借王安石的变法聚敛财富,使得变法“富民”的指导思想发生改变,这才是变法失败的终极原因材料6从北宋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说明,王安石面临的是庞大而又腐败的官僚政治制度,而这种制度又深深植根于封建经济中,尽管王安石富有改革的魄力,但个人的努力绝对不能改造其劣病。

      对于一个历史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呢?这里与认识者占有史料的不同和对史料有不同的认识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由于他的立场不同或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搜集的史料也可能会有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历史解释[2]所以,我们通过对不同材料、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会有新的、多元的、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不同史料的解读,训练了学生借助史料认识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强化了学生把史料作为证据认识问题的史证意识,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开阔了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视野三、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历史学就是对历史知识进行认定,而对历史知识的认定应是基于实证的,只有经过实证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建构历史知识的客观性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依据相关知识,通过搜集、解读可信度高的史料,把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进行实证,以培育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实证意识,练就重证据、讲客观即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所以通过史料论证历史观点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又一重要体现1.结合史料论证课文中的观点历史教材内容表述比较凝练,叙述的是主要的历史事实或观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来论证教材中的观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史证意识。

      如中学历史教材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等变法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请以下面的史料作为证据进行说明材料7: 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數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宋史·司马光传》从材料7可以看出,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以富人担保的手段强制百姓借贷,使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对观点进行论证需注意证据的充分性,如同前面所述,仅凭司马光一人的说法,不足以证明课文中的观点在论证时,我们还要选择不同的史料对观点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的认识,通过史料互证的手段说明课文中的观点,使论证更有逻辑性材料8: (青苗法实施过程)中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 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8中赵翼认为变法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违背了变法的初衷,一些官吏利用青苗随意增加利息盘剥百姓,导致百姓负担的加重这样通过史料互证的手段说明课文中的观点,使论证更有逻辑性2.结合史料证伪现有的观点我们不仅要用史料证实教材中的观点,还应该善于用史料去质疑教材中的观点。

      历史教材中的观点主要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认识但是,“历史问题的多样性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性决定了大多数历史问题是动态开放的、不断变化的[3]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历史会有新的认识如中学课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甚至有人认为司马光等人反对变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保守派、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受到史学界的质疑材料9:变法派和反对派的对立不是中小地主和大地主间的阶层对立,而是北宋统治危机来临时, 地主阶级关于统治方针和方法分歧的政治派别对立变法派尤其是王安石认为危机根源于传统政策的弊病,主张破因循守旧、改变祖宗成法,选任革新人才,制定推行新法反对派则坚持传统成制,反对大幅度调整政策和起用新人——袁诚玉《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由材料9可见,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分歧在于统治方针和方法的差异,即改革什么和如何进行改革,不能简单地说司马光反对改革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改革派和守旧派的矛盾,更不能说明守旧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教材中现有的观点或结论,大胆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并运用史料进行佐证,让学生通过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纠正教材的陈旧认识,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

      讲历史问题要有根据,历史思维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重证据,有证据才能下结论,这就是实证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史料研习的学习方式,把史料作为实证材料,通过史料解读来验证、评判历史结论,不仅有利于学生重构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充分处理和利用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探究精神Reference:[1]徐金超.以史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为依托的“史证教育”初探[J].历史教学,2009(10):29-33.[2]蔡权.在与史料的对话中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6):41-44.[3]蒋蓉.帮助学生树立证据意识[J].现代教学,2007(5):30-31.:宣丽华Abstract: The quality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s unique thinking quality in history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nd also is the key ability and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