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中的课程改革思考.doc
3页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中的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基于职业成长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有效的解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紧贴职业岗位需求这一问题通过对职业岗位任务的分析,有的放矢的设置专业课程,逐步推动高职学生从新手到高手的蜕变,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机制,让毕业生实现从学业到职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软件技术;职业开展体系;课程改革 1引言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开展,从2008年起,高职院校掀起了一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高潮2008年,江西高职高专院校共52所,其中28所学校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的快速增长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显现,但是如何培养出适合岗位需求的软件技术毕业生是摆在软件技术专业开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软件技术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必行笔者通过调研分析江西省局部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情况,提出基于职业成长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笔者对江西省6所高职院校软件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的跟踪〔表1-1〕,同时使用问卷星随机调查了60名2008届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图1-1〕通过分析和调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开设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有下列特点:〔1〕大局部软件专业课程考虑了专业开展方向。
课程在设置上遵循了教育部、原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计划》,考虑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校企合作的实践方式〔2〕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通过调查,有56名学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其相关岗位,对口率为93.33%这充沛证明了计算机软件仍然为时下热门岗位,这个调查跟前程无忧发布的?2008人力资源白皮书》想吻合〔3〕校本课程和岗位实际契合度不高学生认为校本课程理论过多,工程实践和实际岗位要求有脱节,学生岗位适应周期普遍偏长〔4〕教师的“双师〞能力不强大局部教师没有工程实战经验,工程教学实施严重依靠教材,只有教材的小工程,没有工作岗位的实工程 3基于职业成长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倡议 通过对软件企业的实际岗位任务分析,我国软件企业人才成长过程一般分为新手、生手、熟手、老手、高手〔项目师〕,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培养企业的生手1】高职院校应根据软件企业技能型人才入门、提高、应用、实践、职业塑造五个职业成长过程,设置系统化的知识教育、工程化的技能教育、职业化的态度教育等课程体系建立基于职业成长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要注意下列几点〔1〕加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频度。
6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改频度为5.5年,教学方案修改的频度3.6年计算机软件行业新技术增长快,软件企业开发平台更新频率快,导致高职院校培养计划、教学方案跟行业导向、岗位需求有所脱节软件技术专业应2年一次深入企业和市场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修改自身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改革专业课程〔2〕建立知识—技能—态度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要依据企业新手、生手两个阶段,围绕软件技能的入门、提高、应用、实践开设专业课程,同时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职业道德素养等课程,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企业所需〔3〕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变课本实践为企业工程实战如何使学生所学能最大限度贴近企业软件开发实际,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标调研中的高职院校都实行了专业的校企共建或校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泾渭清楚,企业专家学校授课多,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少,合作结果不能满足学生在岗位任务上的需要2】〔4〕深入推进专业教师双岗制,培养项目师级的专业教师教学的推进在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基本在于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思维,建立教师双岗制通过政策引导,让教师深入企业上岗,既是高校的专业教师,又是企业的软件项目师,提高教师的软件实战能力。
3】通过教师能力的提升,使高职院校有真正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根底 4.结束语 此次调研分析是笔者在江西省2008年度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方案工程学习的阶段成果,本人的理论水平,调研分析较为浅薄,但是软件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值得高职院校重视,相关倡议对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亚平,凌红,向华,汪剑.基于软件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程课程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59-62. 【2】何静.软件技术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01):77-80+103. 【3】王娜.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08(12):57-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