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复习(答案版).pdf
7页1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复习(教师版) 文体类别 文体特征 主要表达方式 课文或典型文章 内容提示 人物传记类 以记人记事为主,通常是通过主人公的几件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篇名中常有 “传” 、“列传” 、“本纪” 、“世家” 、“逸事” 、 “记„„事”等标志 记叙为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三个主要情节: 完璧归赵、 渑池会、刎颈之交 主要手法:选材精当、详略安排、对比烘托、对话描写 《 鸿 门 宴 》 ( 史记· 项羽本纪) 刘邦性格:知人善任、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 项羽性格:坦率粗豪,重情重义,优柔寡断,有勇少谋,刚愎自用 《苏武传》 (汉书) 主要手法:典型环境(尖锐的斗争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 、细节描写、对比烘托 苏武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左忠毅公逸事》 ( 《方望溪先生全集》 ) “逸事”的文章,不是全面地记述人物一生的生平事迹, 而是选取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 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刻画人物形象 主要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种树郭橐驼传》 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 写作意图:借种树要顺天致性,强调为官不能繁政扰民。
写作手法:借传说理 记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 《病梅馆记》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 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梅喻人 2 《黄州快哉亭记》 文章结构:以“快哉”为线索,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 思想情感: 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 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同时也含有不平之气 《游褒禅山记》 中心思想: 通过记叙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 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 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手法: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石钟山记》 文章的主旨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写作手法:叙议结合,议—叙—议 与《游褒禅山记》相比,叙得更生动,议得更简洁 《小石潭记》 《永州八记》的写作背景: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 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 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桃花源记》 对“桃花源理想”的评价: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 志 类似于“记” 记叙、描写 《项脊轩志》 结构线索: 项脊轩及轩中生活的悲喜情感 细节描写例举: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比去,以手阖门” 作者风格:朴实自然,以情动人, 含而不露,淡而有味 论 用来论断事理,有政论、史论之分 议论为主,兼有记叙 《过秦论》 写作意图: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 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实行仁政 写作特点:用叙事来说理;多处对比;语言有赋的特点,整齐而有气势;卒章显志 说 议论性文体 议论为主,兼有记叙 《师说》 写作目的: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捕蛇者说》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捐杂税之害的描写, 揭示了唐朝封建统治者苛政赋税的罪行, 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黄生借书说》 写作目的: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 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 4 诗话、词话 对诗词的评论,属于文艺理论 议论 《人间词话》 《六一诗话》 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 我国最早的诗话, 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 《板桥题画三则》 序 “序”在文言文中比较庞杂,大体上属于应用类 有 “书序”“赠序” “诗序”之分 表达方式多样,依具体文章而定: (1) 书序 《伶官传序》 在书前的称“序” 、“叙” , 出现在书后称“跋” 、 “后序” ;按作序人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一般书序的内容有:此书 (包括诗文集)的写作缘由、成书经过、作品的主要内容、章节安排、写作目的等,他序还常有对此书的评价 既是 《伶官传》 这篇文章 (不是书)的序, 同时也是借用史论的形式写序。
文中的观点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写作特点:借古讽今;对比论证;语言上整散结合 《兰亭集序》 写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 ,举行风雅集会, 曲水流觞;喝酒吟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 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情感变化: 山水之乐—生死之痛—虚无之悲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 〈指南录〉后序》 题解: “指南录”选自“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 后序:相对于之前的《自序》 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5 (2) 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 特征是:篇名中有“送„„序”的字眼,内容也通常为长辈、 上司对晚辈、属下的临别赠言,多为对对方的鼓励、期待,也有对对方的祝福、 称赞、留恋 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 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 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 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3) 诗序 《琵琶行》 (并序) 常称为 “并序” , 即写在诗歌前的文章, 内容类似书序,多交待写作诗歌的缘由、诗歌的内容等。
诗序交代的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琵琶女其人以及写作原因 《孔雀东南飞》(并序) 《水调歌头》 (并序) 表 是臣子向帝王呈献的奏章中的一种,多为陈情谢贺 抒情、议论、 记叙 《陈情表》 思想情感:报养祖母的孝心;感谢朝廷知遇之恩的忠心, 不能从命的 忧惧之情 写作特点:融情于事,语言整散结合(多成语) 《出师表》 思想情感: 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疏 臣子向帝王呈献的奏章中的一种,注重分条陈述 议论为主 《谏太宗十思疏》 语言特色:整散结合;比喻排比 书 书信体文章 记叙、《报任安书》 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 6 议论、抒情、描写 回信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 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 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 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训俭示康》 对儿子的训诫,归为家书类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一种文体,多用韵文 记叙、抒情 《陋室铭》 思想情感: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修辞手法:对偶、比拟、借代、引用 《兄百川墓志铭》 思想情感: 对兄长才华品德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诸子散文类 (语录体) 《论语七则》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两章》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 不讲篇章结构,朴实生动、简洁易懂 《庄子·秋水》 诸子喻山水 哲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 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识见而自满自足。
写作特点:寓言故事的形式;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色彩 韵文类(辞、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铺陈辞藻、 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多用整句 “辞”与“赋“类似 抒情、议论、描写、记叙 《归去来兮辞》 思想情感: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抒情线索: 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7 《阿房宫赋》 思想情感: 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前赤壁赋》 感情变化:乐一悲一喜,表现了苏轼通过理性思辩走出悲情, 从而乐观旷达的情怀 写作特点: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表现手法;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 《秋声赋》 行文结构: 自然之秋——人世之秋思想情感:借赋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写作特点:写景、抒情、记事、议论融为一体; 与童子主客问答的表现形式;形象化的比喻;整散结合的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