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 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 专题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doc
10页专题六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1 环境问题例 题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12分/4 min)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故选D答案】1.A 2.D 3.D 基 础 回 归看《穹顶之下》有感——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①根本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②主要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①主要表现形式: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②地区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③国家差异a.形式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b.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本身经济、技术条件有限,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试题2 循环经济例 题读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回答1~3题8分/3min)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A.沼气池、农田、畜牧场B.沼气池、畜牧场、农田C.农田、畜牧场、沼气池D.畜牧场、沼气池、农田2.最适宜发展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南方低山丘陵D.内蒙古高原3.图中所示生态农业体现出(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B.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D.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结合选项可知,能够提供能源的只有沼气池,故①为沼气池;沼气池需要大量的牲畜粪便,故②为畜牧场;塘泥比较肥沃,能够肥田,农田种植的农作物可以为畜牧场提供饲料,故③为农田。
第2题,图中显示有鱼塘和沼气池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资源丰富,沟塘较多,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温度高,利于沼气的产生第3题,从图中箭头所示关系可以看出,该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利用资源,体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1.B 2.C 3.B基 础 回 归从食品安全思考可持续发展途径——循环经济(1)特点: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2)具体途径①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训练一、选择题(44分/16min)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的浓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南京市某年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1~2题1.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区域是( )A.交通干道旁、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B.居民生活区、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C.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居民生活区D.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交通干道旁2.图中秋季PM10污染物浓度低,原因可能是( )A.秋季降水少 B.大气流动性强C.工业粉尘排放少 D.交通流量小【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区域在三个季节数值都较大,说明污染严重,应该为交通干道旁;乙区域三个季节数值都较小,说明环境质量较高,应该位于居民区则可判断A正确第2题,降水少不利于降低PM10污染物浓度,故A错;大气流动性强,污染物容易扩散,因而污染较轻,B正确;工业粉尘排放和交通流量一般没有季节差异,C、D错答案】1.A 2.B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示意图回答3~4题3.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4.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解析】第3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第4题,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答案】3.C 4.D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下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6.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解析】第5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6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但不能看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答案】5.C 6.D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图1、图2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完成7~8题。
7.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 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 ③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 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B.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河流沿岸,深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第8题,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靠近河流尚岸,河流补充地下水的水理过多,会使河流地上径流量减少甚至干涸断流答案】7.C 8.A下图为生态城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读图回答9~11题9.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A.保障大气、水体零污染B.关注“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C.实现污水“处理—净化—再生”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10.影响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原材料 B.能源C.科技 D.劳动力11.图示生态城建设达成的主要目标有( )A.节能、减排、再利用B.净化、循环、再利用C.降耗、节能、可持续D.净化、降耗、可持续【解析】第9题,该生态城水循环的设计,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保障水资源的利用,实现污水“处理—再生—净化”第10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第11题,该生态城建设并没有体现节能和降耗答案】9.D 10.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C 11.B二、综合题(56分/28min)12.亚洲鲤鱼是美国人对鲤鱼、鲢鱼和鳙鱼等八类亚洲鱼种的统称,30多年前,亚洲鲤鱼从中国进口到美国南方,被用于控制鱼塘里过多的浮游植物和微生物2010年,硕大无比的亚洲鲤鱼已“统治”美国几大主要河流的大多数流域,它们吃掉本地物种赖以生存的水生物,并已威胁到五大湖区的生态安全……(28分/14min)(1)分析亚洲鲤鱼较容易进入五大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亚洲鲤鱼在美国几大主要河流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说明亚洲鲤鱼迅速繁殖可能对五大湖生态造成的威胁4)亚洲鲤鱼在亚洲国家是美食,在美国却成了魔鬼,请你为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出谋划策解析】第(1)题,亚洲鲤鱼顺水北上才能到达五大湖,能想象出这条“隐性水路”的存在,就找到了亚洲鲤鱼进入五大湖的自然原因;而这条“隐性水路”的形成离不开地形地势条件、河网条件及水量条件(气候条件)。
第(2)题,亚洲鲤鱼在美国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应该从生长空间、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及充足的食物等角度去分析第(3)题,亚洲鲤鱼迅速繁殖可能对五大湖生态造成的威胁,主要从生物入侵这一角度去分析第(4)题,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一是靠技术手段,进行捕杀;二是靠经济手段,加工后出口答案】(1)密西西比河流经美国中部南北,并与五大湖通过运河相连;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夏季多暴雨,洪水泛滥时,可导致亚洲鲤鱼一路北上2)美国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是广阔的平原,是美国几大主要河流流经的地区,为亚洲鲤鱼的繁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流中浮游植物和微生物丰富,为亚洲鲤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3)亚洲鲤鱼体型大,食量大,吃掉本地鱼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导致五大湖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从而造成生态灾难4)大量捕杀;直接或加工后出口到亚洲国家 满分规范 1.时间:你是否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是 □否 2.步骤:答题步骤是否与标答一致? □是 □否3.语言:答题学科用语是否精准规范?□是 □否 4.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 □是 □否5.得分点:答题得分点是否全面无误?□是 □否 6.教材:教材知识是否全面掌握? □是 □否13.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