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昭陵导游词(19篇).docx
51页沈阳昭陵导游词(19篇)沈阳昭陵导游词(精选19篇) 沈阳昭陵导游词 篇1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1592一16__年)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陵在沈阳市旧城之北,通常也称北陵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是继努尔哈赤之后我国古代另—位卓越的满族政治家和军事家 后金天命十—年(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和八子皇太极共同治理国事,即是“四大贝勒执政”贝勒为满语,是满族贵族的称号,相当于亲王 次年,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废除了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制度他将八旗中的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收归自己直接统率,一手控制了军政大权,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力量 为了缓和新占领区满汉民族的矛盾,他采取把汉族农民编为民户,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等新政策他还通过考试,授儒生官职等办法,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明朝投降官吏的合作,为以后进攻明朝,夺取全国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即位后就积极部署对明朝的进攻,并用反间计除了明朝抗清将领袁祟焕他多次派兵入关,使明朝疲于应付祟德七年(1642年),清军大举围攻明朝辽西的松山等地,生俘明军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明朝在关外的土地丧失殆尽。
不久皇太极去世1644年,清军长驱直入,攻取北京同年,清世祖福临在北京即位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__年),至顺治八年(16__年)基本建成,与福陵为同期工程,两陵形制基本一致昭陵建于平地,占地面积为十六万平方米,主要建筑都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它不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布局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也就是三进院落式的平面布局 三进院落的布局是明清陵寝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昭陵采用的也是这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 昭陵建筑完整,独具特色,对于研究清初历史和建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昭陵导游词 篇2 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官员的哀嚎声中结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况) 为了让大家了解清代皇陵中举行最重要的典礼——祭礼,我先介绍一下昭陵祭礼的概况祭礼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琐的礼制活动在清代,除展谒礼和清明敷土礼之外,所有重大祭礼典礼均在隆恩殿内举行所以说隆思殿是祭礼的重要场所 所谓“祭礼”,其本意是“以礼仪哀悼亡者”《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的核心是祭,其内容是“礼” 中国封建统治者一向主张“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把祭祖视为“关于大运之发祥”,“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大事,是“展孝报本”,“敬祖”的实施因此封建帝王对祭祖都十分重视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学习汉人习俗,在历代王朝祭礼基础上,经过改革并融进了满族的特点,形成与历代不同的祭礼制清朝皇帝对祭礼的重视程度与前朝帝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给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受祖宗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先的陵墓、祖宗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因为盛京是大清开国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开始就曾经策划东巡祭祖,因为顺治皇帝六岁时,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宫大政殿即位后,于第二年八月,迁都北京,就离开了他生长的地方。
在他长大成人后,十分眷恋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祖宗开国旧迹有一次甚至已准备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终因国势不宁未能如愿从此失去机遇,抱憾终生康熙皇帝比其父亲来说,要幸运的多康熙十年,当他还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时候,率先回到他梦寐中的盛京,亲祭祖陵从此开辟清代一项“东巡”定制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东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亲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趋,也效法祖父四次东巡;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两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正处清朝国势日下,列强侵犯频频,但仍行~次东巡盛典,并从此为这项盛典画上了句号 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祖宗山陵,其祭扫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第一大举行“展谒礼”,晚上住在留都宫殿,也就是盛京故宫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展谒礼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宝项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与民间到祖坟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飨礼是皇帝穿朝服在谒陵的第二天举行,地点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礼名目繁多,从规模上分,有大祭小祭;从节气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还有帝后的忌辰祭这样,每年要举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礼,繁文得节,名目之多,等级森严,兴师动众,糜费惊人。
(隆恩殿) 为了让大家了解隆恩殿,我刚才介绍了昭陵祭祀概况,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举行隆重祭扫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规模 沈阳昭陵导游词 篇3 石五供虽然是象征性的,没有实用价值,但它所处的位置却十分重要的每次皇帝到昭陵举行祭扫的前一大,都要在石五供前举行展谒礼,奠酒、行礼、举哀,随驾王公大臣站在隆恩殿两边,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大家请往上看,在两根石柱顶上,各雕着一个座南朝北的石鲁,形似狗,圆头夹目,而且都用铁链子锁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传说陵寝的地宫门就在石祭台下面,这两只石鲁就是护卫陵寝的,人们叫它护陵兽 (月牙城) 请大家跟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在我们视线正前方是硫璃照壁,照壁上有枝叶繁茂,象征着昂贵的牡丹花,共有13朵,中间九朵,四个角各一朵,绿叶红花,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从照壁下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是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点院里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蹬道,拾级而上,可达明楼和宝项。
传说,朝秘的地宫人口处就在华丽的照壁后面,为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富人口处安装有许多暗器,暗器的机关就装在照壁上面照壁上那些图案说不定那就是它的开关,谁若是不小心动了它,地宫里的毒药飞箭就会飞出来……,也有人说这里叫“哑巴院”,当年修陵时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宫秘密,地宫封闭之后,便将陵工们集中到月牙城内,强迫每个人吃上一种药,陵工们从此全都不会说话;还有人说皇上怕陵工泄密,当他们将棺椁抬进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人口堵死,将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宫里边殉葬等等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可怖 其实,从清东陵几座已经发掘过的清代皇陵地宫看,上述传说都是不存在的这座照壁只是起着美化装饰作用,它是遮挡着券洞门入口处隧道券脸的券砖,如果没有这座照壁,月牙城就更显得死气沉沉了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蹬道可上下方城和宝城另外,在陵寝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地宫了它是陵寝的心脏官书对皇陵建筑以及典章制度并不隐讳,唯独地宫内例外地宫官书讳莫如深,听以引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传说和不经之谈地宫人口究竟在哪,只有将来发掘昭陵地官方可验证 (明楼) 沈阳昭陵导游词 篇4 盛京之陵,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沈阳昭陵陵区建筑布局大致是这样的: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南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 下马碑,其次,为 华表和 石狮计有下马碑四座,华表一对,石狮一对,它们分别立在道路的两旁石狮之北建有神桥神桥之西原有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配楼俗名晾果楼,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 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 地宫。
宝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业山 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莹地除此之外,在陵寝东西两翼各三里许有陪葬墓,左侧有 武勋 王杨古里墓及奶妈坟,右侧有贞臣敦达里及安达里殉葬墓这种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寝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 封建等级制度 另在陵区之外还有藏经楼、 关帝庙、 点将台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 清朝逊国之后,昭陵虽然仍由三陵守护大臣负责管理,但由于连年战乱,国库入不敷出,对昭陵无力做大的修缮,以至陵园建筑残破凋零当时有位文人写过这样一首《游北陵》诗:涉足昭陵户与庭,辉煌眩目未曾经莓苔满径无人管,杨柳山中犹自清写出了当时昭陵的真实面貌清代陪京(沈阳)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红叶金梁在《奉天古迹考》中说:北陵多枫柳,西风黄叶红满秋林,故名北陵红叶。
总的来看,沈阳昭陵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础完好,规划、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与遗址未受后人过多的干预与改变,自然环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真实性与完整性程度很高 沈阳昭陵导游词 篇5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
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