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有翼《艺苑雌黄》的诗学观.docx
18页论严有翼《艺苑雌黄》的诗学观 何泽棠摘 要:《艺苑雌黄》作为严有翼的代表之作,体现了他的诗歌研究观点,其对前人诗学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判,重点体现在他提出的“诗文有所本”“夺胎换骨”“吟诗要一字两字工”“最善下字”等要论《艺苑雌黄》虽不像《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对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那么深刻的影响,但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对中国诗歌理论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Key:《艺苑雌黄》;严有翼;诗学观: I207.2文献标志码: A :1672-0539(2021)01-0049-07一、引言严有翼(约1140年前后在世),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绍兴年间曾任泉州、荆州二郡教官,著有《艺苑雌黄》二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陈振孙《书录解题》则入于子部杂家类,称其书大抵辩正讹谬其目:子史、传注、诗词、时序、名数、声画、器用、地理、动植、神怪、杂事卷为二十,条凡四百[1]1797-1798据此知《艺苑雌黄》原书并非诗话专著但其中有“诗词”一目,所列诸条性质近于诗话其成书当在南宋初绍兴年间,惜原书早已亡佚《四库全书存目》著录有十卷本,但如《提要》所云:“盖有翼原书已亡,好事者摭拾《渔隐丛话》所引,以伪托旧本,而不能取足卷数,则别攘《韵语阳秋》以附益之。
又故变乱篇第以欺一时之耳目,颇足疑误后学[1]1798其中的伪作不足取信郭绍虞先生在《宋诗话考·艺苑雌黄》中肯定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又指出:“二十本已亡,十卷本又伪,今所存者仅《说郛》本,日人近藤元粹据之,收入《萤雪轩丛书》中以《说郛》多删节,原文常有字句割裂,语意难明之处余曾辑其佚文,得八十四则,入《宋诗话辑佚》中[2]吴文治先生主编《宋诗话全编》,据此整理收录本文的研究便以《宋诗话全编》所收的《艺苑雌黄》为依据,各则的序号依《宋诗话全编》《艺苑雌黄》作为严有翼的代表作,包含了他对历代诗学的研究,内容庞杂繁多,涉猎广泛在用典方面有“正用其意”不足为奇、“反用其意”更显功底之论另有“诗文皆有所本”“夺胎换骨”“最善下字”等重要观点多为后世所引用在史料方面,记录了名人轶事,并能纠正前人的错误,对各类名物进行解析,对有争议的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艺苑雌黄》难免亦有舛错,且在撰写编排中未成体系,结构散乱,条目无序,且多用一两例子加以举证后便不再加以展开论述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艺苑雌黄》进行系统的研究,只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蔡梦弼《草堂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等文本中,可多次看到对《艺苑雌黄》之文的征引。
本文拟对《艺苑雌黄》(以下简称“《艺苑》”)的诗学观点进行重点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总结其诗学价值二、论诗歌立意诗人的创作,往往皆因学识、阅历的差异而对诗歌的立意有不同的论断,《艺苑》重点讨论了“咏三良”之事第十三则云:秦缪公以三良殉葬,诗人刺之,则缪公信有罪矣虽然,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也以陈尊己魏顒之事观之,则三良亦不容无讥焉昔之咏三良者,有王仲宣、曹子建、陶渊明、柳子厚或曰“心亦有所施”,或曰“杀身诚独难”,或曰“君命安可违”,或曰“死没宁分张”,曾无一语辨其非是者惟东坡《和陶》云:“杀身故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魏顒真孝爱,三良安足希审如是则三良不能无罪东坡一篇,独冠绝古今[3]2330-2331“三良”指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是当时秦国的三位贤臣,为秦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却因秦穆公临终前的遗命被殉葬于墓中因此,后代对秦穆公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普遍提出指责如《史记·蒙恬列传》云:“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缪[4]《诗经·秦风·黄鸟》便是讽刺秦穆公而作,序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5]严有翼列举的四句诗,分别来自王粲的《咏史》、曹植的《三良》、陶渊明的《咏三良》、柳宗元的《咏三良》,这几位著名诗人都表达了对“三良”为穆公殉葬的悲悯之情严有翼认为这些刺穆公而美三良的观点都是惯性思维,却“无一语辨其非是者”他列举苏东坡《和陶咏三良》,并支持其观点,指出“三良”作为臣子,侍奉君王应当犹如儿子侍奉父亲三良”的殉葬而死,是为社稷献身,死得其所,有重于泰山的价值,并称赞“东坡一篇,独冠绝于古今”严有翼从诗歌立意的角度,评价了苏轼《和陶咏三良》的立意不同于众人,能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三良为秦穆公殉葬一事,赋予其新的意义,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思路值得肯定三、论用典艺术(一)“诗文有所本”用典是文人诗歌创作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里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6]《艺苑》提出了“诗文有所本”的观点,认为后人佳句皆有所出第五十七则云:予顷与荆南同官江朝宗论文,江云:“前辈为文皆有所本,如介甫《虎图诗》,语极遒健,其间有‘神闲意定始一扫之句,为此只是平常语无出处后读《庄子》,宋元君画图,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下立,因之舍,解衣盘礴嬴,君曰:‘是真画者也。
郭象注:‘内足者神闲而意定乃知介甫实用此语也又言:“杜陵有《有十五阁会诗》:‘病身虚俊味,何幸飫儿童俊味亦有来处《本草》葫注中云:‘此物煮为羹臛极俊美,除风破冷,足为馔中之俊……又:“杜诗《赠李校书》‘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按《文选》江淹《杂体诗序》云:‘蛾眉讵同貌而俱动于魄,芳草宁共气而皆悦于魂则动魄之说,杜亦有本[3]2350这里指出杜甫与王安石诗中用的语句皆来自前人的经典或诗文七十一则又云:中间有“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人皆以为少游自造此语,殊不知亦有所本予在临安,见平江梅如录云:“隋炀帝诗云:‘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少游用此语也……乃知名人必无杜撰语[3]2356这里指出,连秦观的名句都借鉴了隋炀帝的创作在“诗文有所本”观念的影响下,严有翼对诗词用典是极为重视的,重点放在对典故出处的分析和用典艺术的鉴赏二)分析典故的来历《艺苑》对典故来历分析包含两类:1.单纯解释典故来源如对“燕幕”的出处,第三则云:《左氏传》云:“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夫幕,非燕巢之所,言其至危也故潘岳《西征赋》云:“危素卵之累殻,甚玄燕之巢幕丘希范《与陈伯之书》云:“将军鱼游沸鼎之中,燕巢飞幙之上,不亦惑乎?”盖用此意。
后人因此言燕事,多使巢幕,似乎无谓谢宣远《九日从宋公集戏马台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杜子美《对雨书怀诗》:“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3]2327在这一则中,严有翼详细地分析了历代作品使用“燕幕”“幕燕”等词语的概况,指出了从“燕幕”到“幕燕”的发展变化过程及用意之所在其余各则论述“不道盐”“罗隐泪诗”等典故的出处,不一一列举2.对用典之误的辨析(1)诗歌创作者的失误如第十二则云:士人言县令事,多用彭泽五柳,虽白乐天《六帖》亦然以余考之,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也,宅边有五柳树,因号“五柳先生”后为彭泽令,去官百里,则彭泽未尝有五柳也予初论此,人或不然其说,比观《南部新书》云:“《晋书·陶潜本传》云:‘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则非彭泽令时所栽,人多于县令事使五柳,误也岂所谓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欤?[3]2330严有翼指出,陶渊明虽然号为五柳先生,然而陶渊明宅边的五柳树并非当彭泽县令时候所栽,而是当县令之前所种的因此诗人在指代县令时,若将“彭泽”与“五柳”连用,已成习惯性错误2)诗歌接受者的失误如第二十则云:《题玄武禅师屋壁》云:“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注:“虎头,僧相也又《送许八拾遗归江宁省觐诗序》云:“甫昔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像》,志诸篇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注云:“虎头,维摩相也考之《南史·夷貊传》:“师子国,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历晋、宋在瓦棺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躯,及顾长康维摩像画图,世人号之三绝所谓“虎头”,即长康耳注家不晓其义,或云僧相,或云维摩相,良可嗤笑[3]2333杜诗的注释者对“虎头”一词的意义不理解,有的说是僧相,有的说是维摩相,却不知是指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这样会误导读者至于第四十一则指出的,刘斧的《摭遗》“乃以王、谢为一人姓名”[3]2343这种错误就极为荒谬了三)分析具体的用典方式用典的方式很多,除了普通的正用之外,还包括反用、倒用、合用、展用、暗用等《艺苑雌黄》中主要分析了三类常规的用典:正用、反用、倒用,另外還有特殊的“用典歇后”现象1.正用与反用第五十一则将直用(即正用、明用)与反用放在一起分析: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王元之《谪守黄冈谢表》云:“宣室鬼神之问,岂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惟期死后此一联为人所称道,然皆直用贾谊、相如之事耳。
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藁,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3]2348王禹偁的“宣室鬼神之问”用贾谊之典,“茂陵封禅之书”用司马相如的故事王禹偁谪居黄州,与贬谪长沙的贾谊、落魄成都的司马相如处境相似用这两个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达到言简意丰、韵味盎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又可因命运的近似而使作者的情感更丰富,可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读者对作品的共鸣这是典型的正用除了正用还有一种方法便是反用典故,简言之,“反用”即针对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李商隐《贾生》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同样用的是贾谊的故事,却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命运与贾谊进行类比,而是反其意而用之,着眼点在于汉文帝召回贾谊并彻夜长谈,看起来似乎重新重视贾谊,但却没有将重点放在经世治国之道上,而只关注阴阳鬼神之事这样一来,可使读者更同情贾谊的命运另一个例子是林逋的《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藁,犹喜曾无封禅书。
同样是用司马相如之典,依然是反用其意司马相如去世后,汉武帝向其遗孀访求遗稿,已散佚大半,只有遗书言及封禅之事,为汉武帝采纳林逋要强调的却是自己不留遗书,表达了无牵挂的飘逸之志,使诗歌的境界更上一层楼要想将“典故反用”运用得好,要在熟悉原典故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推翻前人的固定思维,重新寻求突破点所以严有翼指出:“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3]2348可见,反用典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2.倒用第六十三则云:古人诗押字,或有语颠倒而于理无害者,如韩退之以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比观王逢原有《孔融诗》云:“虚云座上客常满,许下惟闻笑习脂黄鲁直有《和荆公西太一宫》六言诗云:“啜羹不如放麑,乐羊终愧巴西按《后汉史》有脂习而无习脂,有秦西巴而无巴西,岂二公之误邪?[3]2353倒用就是颠倒原语词的顺序,从而创造出一个意义相近的新词这种用法,有时出现在句尾,出于押韵的需要;有时不限于在句尾,则是因为作者追求耳目一新的语感但倒用的前提是不改变原词的意义,即严有翼指出的“于理无害”如严有翼所举的“参差”一词,有长短、高低不齐的意思,颠倒为“差参”,放在文中,于其含义并无影响。
其它又如 “整齐”倒用为“齐整”,“寂静”为“静寂”,此类词语的倒用不影响文本中的意思,又能达到押韵的目的,使整首诗意境完整、表达清晰至于严有翼指出的黄庭坚诗误用,钱钟书先生在《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