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doc
14页《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董睿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化学1(必修)》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微观结构上进一步认识、理解1.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元素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并对《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3.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化学1)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初中)二、本章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本章节线条清晰,逻辑性强第一节:以周期表纵向结构为线索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后,利用初中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呈现结构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从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最外层电子,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认识族的概念。
再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观查和交流,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第二节:以周期表横向结构为线索,通过周期来体现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先从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入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并体现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三、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一)近3年来高考题1、[2012广东理综]图7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Z>Y>X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C.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2、[2011广东理综]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VA族,甲和丙同主族,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则A.原子半径:丙>丁>乙 B.单质的还原性:丁>丙>甲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甲乙丙丁戊3、[2010广东理综]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丙<丁<戊 B.金属性:甲>丙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二)近5年学业水平试题原子结构示意图:5题核素与原子结构:6题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8题共价键与离子键:4题元素的位构性关系:2题(三)教学目标要求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必修《课程标准》必修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说明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1.知道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的周期、族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通过观察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之处,能够预测碱金属单质性质的相似之处(具有还原性),并通过观察其分别与O2、H2O反应的实验现象检验自己的预测,并能够通过对原子结构差异性的分析解释碱金属性质的递变性即: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知道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的关系4.知道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用其单质的还原性强弱来表示,并知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5.能够初步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分析比较卤素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并通过观察卤素单质间置换反应的实验现象检验自己的预测6.知道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用其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来表示,并知道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7.能够根据原子结构特点,判断某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并能判断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8.认识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和同位素放射性的关系,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知道质量数的涵义。
1.必修2中补充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2.建议要求学生会按照周期表格式默写1-20号元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必修《课程标准》必修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说明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2.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1.通过观察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能够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知道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而呈周期性变化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运动状态、电子排布式在必修2中不作要求3.能够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以及电子之间的排斥力来解释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同时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关系” 4.能够运用“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分析相关实验方案,探究第三周期元素Na、Mg、Al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时感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5.通过观察Na、Mg、Al分别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从微观原子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反应的本质,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建立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6.能够运用“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分析有关实验事实,探究第三周期元素Si、P、S、Cl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7.能够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判断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8.通过学习周期表、周期律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运用,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9.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微观本质的分析,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第三节 化学键必修《课程标准》必修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说明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化学键的形成1. 通过观察相关反应的实验现象、从微观粒子组成角度分析反应物及产物的变化本质、用化学方程式表述反应,建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并构建离子键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2.能够判断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3. 知道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不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3. 能够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金属键等其他类型的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键长、键角、分子极性等在必修2中不作要求四、课时安排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2 课时第1课时:周期表结构、碱金属元素第2课时:卤素、核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3 课时 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半径、化合价)与周期表的关系第2课时: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金属第3课时: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非金属,周期律的指导和应用第三节 化学键 1课时复习 2课时测验与讲评 2课时总计 10课时五、教学建议1.明确能力梯度要求,落实教学目标要求必修模块中的本章内容,比较基础,这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求。
教师在进行本章内容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范围控制和教学难度的把握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切不可把教学随意拔高,一定要适当控制深广度,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中,课本也简单介绍了周期表的排布方法:“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有老师在上课时会用较多时间用前18号或20号元素让学生去尝试自己排一排,其实意义不是太大在这里,我们只要让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周期表是一个工具,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迅速说出该元素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即可再比如: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中P13最后一段:“根据原子光谱和理论分析的结果,人们得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然后课本给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具体情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具体规律,在课本上没有直接出现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最基本的三条规律:⑴第n电子层最多排布2n2个电子,⑵最外层最多排布8个电子,⑶次外层最外层最多排布18个电子一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二来可以帮助学生对周期表的结构进行理解记忆。
但是20号之后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应淡化回避,不要主动讨论,更不要讨论ds区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甚至是电子亚层的相关理论但可以告诉他们,20号之后的元素电子排布规律复杂,相关内容在大学阶段有关专业会继续学习 有关第三节《化学键》中的电子式相关内容也可以做类似处理P22的“学与问”栏目在学生学习了用电子式表示NaCl、HCl的形成过程后,要求学生自行书写H2O的形成过程,这里教师不必要求学生书写掌握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如MgCl2、Na2S和典型的共价化合物如H2S、CO2等如何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2.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掌握基本的化学思维方法学生在初中化学和化学1(必修)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原子和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是比较低层次,比较浅显的他们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对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学习上,这种学习方法对化学科学的整体认知是非常不利的,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思维方法不进行改变的话,学生对化学的认知会越来越混乱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基本结构区别,引起微粒之间的不同作用,造成对微粒性质不同的影响为线索,形成“位置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
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化学学科发展特点,带领学生认识最核心、最基本的物质结构理论,使他们初步建立起微观物质研究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学会从微观结构探查物质性质的宏观表现,体会到化学完美的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对立统一的联系起来的独特魅力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不但需要掌握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具体知识,如:原子和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对微粒性质的影响,微粒之间的作用等等,还需要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从微观结构推断宏观性质的理念,形成从事物内在本质来探测外在表现的思想,并让学生形成从事务的相互联系中总结、抽象出规律,并从规律中预测新知(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种观念和方法论上的思维方法,不仅为学生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打下基础,更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