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资料.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98041189
  • 上传时间:2019-09-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0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分析【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越来越成为被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二者互为载体、互为依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教育目标上又具有一致性,那么如何将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结合以促进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是本文所主要探讨的内容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关系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中小学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中小学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中小学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会中小学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中小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中小学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中小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中小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中小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中小学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中小学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

      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中小学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中小学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中小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中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中小学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小学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同样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中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中小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

      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中小学生,促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四、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达到让学生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以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必须做到: (一)全面性原则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德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参与活动都要着眼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面向所有学生是基于所有学生都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基于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立足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同时,还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其它人际关系无法替代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了解心理保健常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指导家庭环境建设,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气氛、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提倡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要重视对家长的心理,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如何去关心子女的学业、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调节孩子的身心状态,全方面看待孩子的成才,尊重孩子个性差异,给孩子以人文关怀,而不是以自我的意志控制孩子的情感和行为,从而配合学校搞好心理教育工作社会大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学校心理教育要关注的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众多,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成长中的学生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力,容易为多元的价值观所困扰,产生心理冲突;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要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对心理教育的配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二)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阶段,学生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个体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心理化、更抽象化、更加完整一致。

      在心理特征上,首先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对一些传统的、官方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语;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不得不从家长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家长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家长;其次,在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容易冲动的矛盾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充分而完美地展示出来,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所以尊重不同个体的发展规律,了解 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等以耐心的陪伴和温柔的坚持来对待心理发展速度不一的独特的个体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对待不同学生,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采用灵活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三)实践性原则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行动就会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也是不巩固的。

      但是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行动,只有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和巩固起来的认识,才是深刻持久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启示,才会真正增长见识和受到教育,才能解决他们认识上的问题,提高中他们的思想觉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中实践的作用,只有对学生在多次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提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活动才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进他们对思想品德要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从而把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社会期望的优良品德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功效的有效途径(一)巩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功倍的效果案例一针对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编排了一些故事,将拼音教学寓于童话故事中,比如在学习了j q x 后,为了让同学们掌握v上省略两点的规则,我特意把ju,qu,xu三个音节写在黑板上,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个孩子赶紧回答,v上两点没有了,,另一个孩子说;‘j,q,x,"真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又一个小女孩说“小v小v有礼貌,见了j,q,x,摘帽行个礼,于是,我补充说,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把从教学资料中搜集到的一个小童话故事讲给同学,有一天,小熊愚愚v见了好朋友j,q,x真是高兴,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戴帽子和别人握手不太礼貌,于是,小熊愚愚v连忙摘下帽子和他们一一握手,这样j,q,x,与v相拼的规则基本被孩子们掌握了。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该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为己任,针对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将拼音教学寓于童话故事中,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求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到理性、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育效果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其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乃至行为素质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各科教师要通过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