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doc
28页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本章复习重点 1、组织学、胚胎学、嗜酸性、嗜碱性、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的概念 2、计量单位(µm和nm) 3、石蜡切片、HE染色法 4、透射电镜(平面像)与扫描电镜(立体像)一、概念 A、组织学(histology) 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B、胚胎学(embryology) 研究胚胎的发生、发育的过程及其规律,即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还可包括部分畸形学内容 C、易于被碱性或者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分别称为嗜碱性和嗜酸性二、石蜡切片技术 A、基本程序: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切片和染色----封片 B、HE染色法(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 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三、 计量单位: 微米(µm):光学显微镜下常用 纳米(nm):电子显微镜下常用1m=103mm=106µm=109nm第二章 上皮组织复习重点 1、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 2、上皮组织的分类与分布 3、被覆上皮组织的光镜下形态特征(单层扁平、复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假复层纤毛柱状、移行) 4、上皮细胞各面特殊结构的名称、分布(细胞衣、纤毛、微绒毛、基膜、质膜内褶、各种细胞连接)一、 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 1、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
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接触外界)和基底面(与基膜或CT相连)两面的结构和功能不同 3、上皮组织内大都无血管,细胞所需营养由其深部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渗出来供应 4、有基膜 5、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等功能二、上皮组织的分类和分布A、根据功能一般将上皮组织分为三类: 1、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 分布于体表或衬于管、腔、囊脏器内表面的上皮 以保护、吸收、排泄功能为主 2、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 组成腺体的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3、感觉上皮(sensory epithelium): 可以感受各种刺激的上皮以感觉功能为主B、被覆上皮的分类及主要分布百付上皮C、被覆上皮的详细解析表格上皮名称形态特点功能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表面观: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呈锯齿状或波浪状与相邻细胞互相嵌合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 侧面观: 细胞扁平,中央有核处较厚,余部胞质薄光滑,通透性强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 侧面观:细胞立方形,核圆形,居中。
吸收,分泌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 表面观:细胞呈六角形 侧面观:细胞呈柱状,核长圆形,靠近基底部可有大量微绒毛组成的纹状缘分泌和吸收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多种细胞在基底膜上呈单层排列而成 柱状细胞:较高,核椭圆位置高,表面有纤毛 锥体形细胞:即基底细胞,锥体形,紧贴基膜,核位置低 梭形细胞:位于上述二者之间,核居中 杯形细胞:夹于细胞之间,富含粘液,核三角形分泌,保护,自净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又称复层鳞状上皮表层为扁平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细胞,基底层为矮柱状的基底细胞可见基膜和结缔组织乳头机械性保护作用和再生能力强复层柱状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深部为一层或者几层多边形细胞,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变移上皮上皮的层次和细胞形态可随所在器官的舒缩状态而改变 表层细胞:较大,立方形,核1-2个 中间层细胞:多边形 基底层细胞:立方形三、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游离面 (细胞衣,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中间链接,桥粒,缝隙链接)基底面(基膜--支持,连接,半透膜作用质膜内皱--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半桥粒--加强上皮细胞与基膜的连接)A、 细胞衣(糖衣)----由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酯的糖链部分与吸附于膜表面的蛋白多糖构成。
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细胞识别B、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形成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C、 纤毛----细胞游离面胞质和胞膜伸出的细长突起,具有朝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节律性摆动,清除异物D、 紧密连接(闭锁小带)---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顶端---相邻胞膜上有网格状的嵴,嵴与嵴紧密贴合---封闭细胞顶端的间隙,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内,并有一定机械性的连接作用E、 中间连接(黏着小带)---紧密连接下方呈连续带状结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的间隙,内有细丝状物相连,细胞膜内面附有致密物质,和终末网细丝相连粘着,传递细胞收缩力F、 桥粒(黏着斑)---多见于易受机械刺激或摩擦较多的部位---牢固地连接细胞G、 缝隙连接(通讯连接)---位于桥粒的深部,呈斑状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传递信息H、 连接复合体---四种连接中,只要有两种同时靠近存在,就称为连接复合体第三章 、结缔组织复习重点:1、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2、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与结构,纤维的分类及各自的特性3、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形态、微细结构特点及其机能。
一、 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 (1)细胞少而种类多,细胞外基质多 (2)细胞无极性,散在于细胞外基质中 (3)不直接与外界相接触 (4)共同起源于胚胎时期中胚层的间充质二、 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与结构还有纤维的分类A、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为蜂窝组织,特点是基质多、纤维少、结构疏松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或细胞之间B、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与基质(蛋白多糖,糖蛋白,组织液)}三、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形态、微细结构特点及其机能细胞名称主要分布形态结构主要功能成纤维细胞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胞体大,扁平多突LM(光学显微镜): 胞质弱嗜碱性,核卵圆形,核仁明显EM(电子显微镜): 丰富的RER(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形成三种纤维和形成基质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 LM: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EM:有微皱褶和突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 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分泌功能;识别、粘附和吞噬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在一般结缔组织内很少,在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圆或卵圆形LM:核小、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近核侧,有浅染区EM:丰富的RER,发达的Golgi C.分泌免疫球蛋白 参与体液免疫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分布,在身体与外界接触的部位圆或卵圆形LM: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 EM: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细颗粒状引起过敏反应四、 纤维分类及其特性纤维名称形态结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胶原纤维(又称白纤维) LM:较粗,HE染色呈粉红带状,波浪状走行,可有分支 。
EM:胶原原纤维,有横纹胶原蛋白(I型、III型)韧性大,抗拉力性强 弹性纤维(黄纤维)LM: 纤维较细,HE染色呈浅粉红色,折光率强,有分支EM: 核心部分为均质状弹性蛋白,周围覆以微原纤维 弹性大网状纤维 LM:较细,HE染色不易着色,嗜银性 EM:胶原原纤维,有横纹 胶原蛋白(III型), 表面有多糖和糖蛋白(PAS+)五、 致密结缔组织A、 按照纤维的性质和排列方式: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如: 真皮,硬脑膜)、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如: 肌腱,韧带 )、弹性致密结缔组织 (如项韧带、黄韧带、主动脉中膜) B、 特点:以纤维成分为主,纤维粗大,排列紧密,细胞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小, 主要为成纤维细胞第四章、血液、第五章软骨与骨复习重点:1、软骨的分类骨组织的结构特点,骨板的分类,骨单位的详细结构2、红细胞、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一、 软骨A、 组成:软骨膜(致密结缔组织),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基质----蛋白多糖和水)B、 功能:支持、保护、缓冲、连结、成骨等二、 软骨的分类软骨名称结构特征分布透明软骨间质中的纤维成分为纤细的胶原纤维(II型胶原蛋白)。
基质嗜碱性(硫酸软骨素A) 新鲜时呈半透明状,无血管、淋巴管及神经鼻、喉、气管、关节软骨、肋软骨等弹性软骨间质中有大量交织的弹性纤维富于弹性耳廓、会厌等处纤维软骨间质内有大量的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I 型胶原蛋白),细胞少,位于纤维束间基质嗜酸性椎间盘、耻骨联合三、 骨的生长方式A、外加性生长: 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并产生纤维和基质B、内积性生长(间质性生长): 软骨内部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并产生基质和纤维四、 骨的组成及功能A、 骨组织--a、细胞间质(骨质)---有机成分35%(胶原纤维和基质:糖胺多糖(蛋白多糖))和无机成分65%(羟基磷灰石结晶) b、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B、骨膜C、骨髓功能:支持、保护、造血;参与机体的钙磷代谢五、 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结构相邻骨板纤维互相垂直增强骨的支持力六、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是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心管构成七、 骨组织的细胞细胞名称分布结构特点功能骨祖细胞位于骨膜内层。
胞体小,梭形,胞质弱嗜碱性是骨组织的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位于骨组织表面矮柱状或椭圆形,有突起 LM :核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碱性磷酸酶(AKP)丰富 EM:丰富的RER,发达的Golgi.C 合成分泌纤维及类骨质,钙化后形成骨质被骨质包围的成骨细胞变为骨细胞骨细胞胞体扁圆形,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位置胞体位于骨板内或骨板间的骨陷窝中,突起位于骨小管中,相邻骨细胞突起有缝隙连接维持骨代谢破骨细胞骨质吸收部位的凹陷处由多个单核细胞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