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耒阳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自测模拟快速提分题(详细参考解析).docx
15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C.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D.远古人类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生活2、 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B.盘古和女娲C.蚩尤和嫘祖D.尧和舜3、 据《史记》记载,禹年轻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统治范围广阔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出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5、 河姆渡人的建筑主要是栽桩架板的干栏式建筑,与北方地区同期的半地穴房屋明显不同;在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等遗存,与半坡遗址的主要农作物也不同;这说明〔 〕A.河姆渡人时期原始农业兴起B.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C.长江流域生产水平比北方高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6、 下列言论中能直接体现老子思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兼爱,非攻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7、 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统一货币的政策,这个货币应该是( )A.圆形方孔半两钱B.刀型铜币C.铲型铜币D.圆形方孔五铢钱8、 下图的文物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此文物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B.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C.秦末农民起义D.震慑少数民族的手段9、 汉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孝廉的标准有:一是德行高妙:二是熟知经书:三是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这段材料说明汉代国家用人的原则是( )A.德才兼备,以德为先B.文武兼备,以武为先C.才干与出身并重D.社会实践与文化学识并重10、 下面笔记上呈现的内容与哪一位历史人物相关?A.秦始皇B.汉文帝C.汉武帝D.光武帝11、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墓;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材料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2、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该诗“将相本无种”用的历史典故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相关;这里的“农民大起义”是指( )A.国人暴动B.黄巾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楚汉之争13、 在“三国历史故事会”活动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A.单刀赴会B.七擒孟获C.空城计D.赤壁之战14、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15、 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下列信息不能从下图中提取到的是A.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B.迁都时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C.北魏都城由平城(大同)迁到洛阳D.与北魏对峙的南方政权是齐16、 下列关于《齐民要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者贾思勰是东晋人B.书中提出根据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C.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D.该书涉及粮食耕作、山林种植、农产品加工和育蚕等17、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即位不久,中山靖王与代王、长沙王、济川王入朝长安时,在宴会上听着音乐突然流下泪来;武帝问其缘由,中山靖王回答,中央派来的官吏监视太严厉;后来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据此可知A.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地膨胀B.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不动摇C.诸侯哭诉使武帝放弃削潘D.诸侯对中央已经没有威胁1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积极改革变法,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尤其是劳动工具发生了大的变革;劳动工具的变革具体指什么得到推广和使用( )A.铁农具和马耕B.青铜农具和马耕C.木农具和牛耕D.铁农具和牛耕19、 以往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黄河、长江流域;所以当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重见天日的时候,其内涵之丰富,发展水平之高,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A.均态分布B.复杂多样C.多元一体D.零星分散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是( )A.国家鼎立与对峙B.封建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C.形成局部统一的政权D.民族之间战争频繁二、综合题21、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人们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商鞅铜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史记·秦本纪》注: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材料二: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材料三:时间评价参考文献战国秦国宰相范雎:“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无二,尽公不还私;”《史记·李斯列传》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1912年毛泽东:“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早期文稿》〔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4分);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1〕根据材料,分析秦能灭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秦灭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2〕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4〕秦始皇、汉武帝的治国举措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23、 我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是古代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小明搜集到的三张邮票材料二:为了弘扬贾思勰精神,激励农业科技创新,2012年8月13日,寿光市贾思勰农业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召开会议,对2012年度“贾思勰农业科技奖”进行评审;最终,“贾思勰农业科技工作者奖”评选出6名获奖个人,“贾思勰农业科技项目奖”评选出4个获奖项目;请回答:〔1〕邮票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永载史册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邮票二所示人物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是谁?他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什么?〔3〕邮票三所示的仪器是什么?它是由谁发明的?有何功用?〔4〕依据史实,指出农业科技奖以贾思勰名字命名的理由;〔5〕请你总结归纳以上历史人物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共同原因;24、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中国历史》材料二 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国史大纲》材料三 材料四 七年级某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的现象,学习完“诸子百家”思想后,该班围绕如何治理校园内乱扔垃圾的行为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2〕材料二评论的人物是谁?他开创了那一学派,有什么政治主张?〔3〕材料三图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庄子和韩非的主张分别是什么?〔4〕为解决材料四中的问题,请你站在儒家的立场写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25、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贾谊《过秦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请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点;材料二:是时孝武因其余财府帑(tǎ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之蓄,始有钩深图远之意,探冒顿(mòdú)之罪,校平城之雠(chóu同“仇”);遂命票骑,勤任卫青,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汉代杜笃《论都赋》〔2〕材料二记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这场战役汉武帝还派了哪位大将出击匈奴?材料三: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3〕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三,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除材料中的羯族和匈奴外还有哪些?材料四: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秦汉时期民族间交流的特征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方地区出现的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