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认识角度论虚假新闻的发生与防范.docx
10页从主体认识角度论虚假新闻的发生与防范 【摘要】从主体认识角度来看,虚假新闻的发生根源于新闻图式的同化与顺应机制失衡?过于同化可发生于信源、传播者、网络传播者等不同主体,发生路径包括非新闻图式的越界侵扰、外来社会观念的定势渗透、主体观念之间的非理性互动传播者应将新闻真实观念牢固树立为新闻图式的核心,严格执行图式的双向平衡运行机制,维护新闻真实关键词】虚假新闻;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虚假新闻具有复杂的发生机制,但无论原因为何,都与新闻活动者的认识直接相关因为就本质而言,新闻活动属于人类认识事实世界的活动;就生产过程而言,新闻是主体对事实客体进行认识与反映(报道)的产物,是不同主体的认识串联而成的产物从认识论角度来说,虚假新闻就是指新闻活动主体的认识机制发生异化、致使认识产物不能正确反映事实的那类新闻虚假新闻的外在治理机制,最终需着落在个人的认识活动上本文拟从反映认识整体性特征的概念“图式”( scheme)人手,联系新闻图式的运行机制,来探讨虚假新闻的发生根源与防范应对一、虚假新闻的认识根源:新闻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失衡图式指认识活动中,主体面对认识对象时的“先存心灵状态”。
更具体地说,指人的各种主观意识要素以~定方式结构而成的整体模式主体意识是一种在先的既定状态,认识结果来自主观意识与客观信息的交互作用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图式运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作同化( assimilation);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应( aecommodation)正确的认识由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达成这一概念充分说明认识具有能动性, “是人在物质实践活动基础上以先存的主体认识图式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新闻图式就是个体头脑中关涉新闻活动的意识和观念的结构整体,由个体在长期的新闻传受实践中形成借助新闻图式,人们能够实现对新闻事实及其信息的选择、整理、阐释和评价正确的新闻认识应该是新闻图式同化与顺应双向运行的产物如记者在采访写作时,既要以图式为规范去筛选、整合、阐释新闻信息,也要以事实为依据而改变图式,使认识与事实相一致这种双向运行达到平衡,认识与反映的产物才是“新闻”如果过于顺应、缺少同化,传播的信息会缺少新闻价值;如果过于同化、缺少顺应,传播的信息与事实不相符合,就会造成虚假新闻概括而言,新闻图式运行机制的同化与顺应失衡导致过于同化,就是虚假新闻产生的主体认识根源。
新闻图式的构成尚待深入研究,但新闻价值观念及标准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新闻活动是主体客观需要的产物, “这种新闻需要映射在需求对象上,就是要求传播内容具有新闻价值属性”某事实之所以被视为新闻事实而非一般事实,是因为它符合人们在新闻实践中形成并普遍认可的新闻价值标准,如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大量虚假新闻的产生,是因为相关主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应用新闻价值标准去“改造”事实, “创造”事实,甚至捏造事实,以使相关信息能够以新闻的方式(或更具有新闻性的方式)得到传播当然,特定类型的报道(如舆论监督)中,主体也可能着意削减事实的新闻价值,降低传播影响从理论来说,真实性观念应并列为新闻图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不真实的信息是不能被称为新闻的但事实上,这种规范性观念常可能被个体搁置或未得以充分内化陈力丹教授就曾指出,我们对于事实本身的看重, “远不如对事实‘意义’的看重”而且新闻图式同化机制的展开,可以仅靠大脑内主观意识要素的活动,顺应机制的展开却需要切实地深入事实现场,难易程度确有差别因此,当有主客观因素干扰时,新闻图式的同化机制很容易僭越顺应机制,甚至只剩下同化单向运行,造成失实程度不同的虚假新闻。
二、不同角色新闻主体的过于同化新闻活动者中,传播者(记者编辑)和信源(消息来源)是直接参与新闻生产的主体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又出现了融传播者、信源、受众等多种角色于一体的网络传播者这三类主体新闻图式过于同化、造成虚假新闻的情况,具有各自突出的特点1.信源:权威≠事实新闻实践中,传播者借助信源来获取事实材料是一种常态信源向记者提供与新闻事实有关的信息,是事实与记者之间的中介此时,信源是新闻认识活动的逻辑起点这也意味着,其提供的信息并不直接等同于事实,而是其新闻图式作用于事实的产物如果其新闻图式平衡运行,提供的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事实如果其新闻图式过于同化,则提供的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事实,甚至完全虚假后一种情况下,若记者对信源信息全盘接受、加以传播,就会生产出虚假新闻从现实经验来看,信源有权威与非权威、高质量与低质量之分一般情况下,权威、高质量的信源因其来自权威部门,或与新闻事件关系密切(有些就是当事人本身),提供的信息最为真实可靠但从认识机制来看,只要新闻信息是由信源提供,就一定经过其新闻图式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过于同化的可能性当有重要因素影响其新闻图式的正常运行时,这种可能性就会转化为现实。
近年来,因信源差错造成的虚假新闻案例频发,既有当事人本身捏造事实的(如2011年的“马来西亚拿督来杭辟谣”、2006年的“松原孕妇怀了五胞胎”)这些案例说明,仅因信源具有权威性就判定其提供的信息为真,是有风险的2.传播者:专业观念能力欠缺事实或信息必须经过记者编辑的认识、反映,才能转化为新闻文本如果传播者的新闻图式过于同化,产生的虚假信息会正式成为文本状态的虚假报道,传播给受众可以说,传播者在假新闻的发生中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记者编辑属于专业传播者,新闻图式同化与顺应的平衡运行,本应是其认识活动遵循的基本规范因此,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新闻图式过于同化,都是传播者专业观念和专业能力欠缺的表现与信源相比,记者编辑从属于职业新闻媒体,其图式形成与观念构成往往深受所在媒体组织的影响如果一家媒体将时效、新奇看得比真实还重,它的成员就很难坚持图式的平衡运行媒体组织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惯例、框架,潜移默化之下,容易为记者不加分别地套用到不同事实上,造成过于同化2011年的“母亲千里走单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重庆晚报》已经不止一次地刊发过所谓‘千里走单骑’的新闻,显然他们已经将这种‘现代传奇’作为一种新闻惯例来操作,以期吸引读者的眼球。
造成记者编辑个体的新闻图式运行失衡的原因很多,总体来看,未必都是蓄意而为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是无意为之,也有的是知之不明(如对“新闻价值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观念不明确或不坚定)、暖昧而行这说明,虚假新闻不仅是道德问题,同样也是认识问题对于专业传播者个体来说,树立专业观念、提高认识能力,与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同样重要3.网络传播者:技术涉入认识互联网已经成为虚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其中论坛、博客发布不实信息被传统媒体直接取用传播而造成虚假新闻的现象尤为突出与传统信源或传播者相比,基于新媒体技术出现的网络传播者具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身兼多种主体身份(如信源、传播者、受众等),其新闻图式中的新闻价值标准更贴近民众理解如果以这样的新闻图式过于同化,产生的虚假新闻更易引起社会成员的呼应2)其新闻图式中专业规范的成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处于“大致真实”的状态,[来自wwW.lw5U.coM]自我对图式平衡关系的要求不如专业传播者那样严格,这增加了过于同化的可能性而且对于那些非当事人的网络传播者来说,直接接触事实的机会少,顺应机制更受限制3)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异常便利,一条信息往往有多名个体“经手”。
信息每经过一个主体,都要受到其图式的作用,因此过于同化可能不止发生一次如果多个主体的过于同化沿着同一或相近的方向发展,就会使其中的虚假成分越来越多,越演变越严重4)过于同化的产物多是单纯的话语型信息,而不像现实中的信源那样伴随有一定的物理信息,这增强了虚假信息的辨识难度这些特点说明,技术更深广地涉入后,主体已有的认识异化可能借力畸变,产生的虚假新闻危害更严重,更需要引起社会成员的重视三、新闻图式过于同化的发生路径主体新闻图式的过于同化,一定是因为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无论何种因素,都要先转化为主观意识,继而干扰到新闻图式的正常运行这一过程的发生路径可区分为三种1.横向:非新闻图式的越界侵扰现代社会构成领域繁多,个体认识图式中除包含新闻图式外,也含有丰富的非新闻图式,如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图式新闻图式是在与非新闻图式的共存、互动中展开运行的,规范状态下相安无事但在个体或组织利益需要的驱动下,个体认识会发生非新闻图式越界侵扰新闻图式运行的情况,导致新闻图式的双向运向失衡如经济图式就是当前具有突出影响的一类图式在其“逐利”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有些信源有意捏造、涂改事实信息,以满足一己私利;有些记者蓄意报假,好能多发稿、多挣工分, “纸包子”事件就是典型个案;有的媒体在生产常规中强调时效、娱乐因素多于新闻真实,同样是因为急于赢得市场竞争。
近年来各色假新闻不断出现,伴随的正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的过程,是经济观念逐步渗入社会成员普遍认知的过程,经济图式对新闻图式运行的越界侵扰不容忽视2.纵向:外来社会观念的定势渗透个体认识绝非孤立地在自身头脑中发展起来,其观念构成大量来自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社会观念经过主体的吸收、转化、沉淀,会内化为主体认知,甚至是新闻图式的有机部分,使主体在不知不觉之间把社会眼光内化为自己的视角这类观念能积极帮助个体认识社会,但其稳定的思维方式也可能定势成为偏见,干涉新闻图式的正常运行在这种定势渗透下,主体未必出于明确的利益需求主动造假,而可能是受偏见影响无意识地发生了错误有些社会观念会[来自wW]被社会成员普遍吸纳,依此产生的虚假新闻会更有蒙蔽性,常为受众普遍认同以2011年的虚假新闻“个税法修订”为例,假的“国税总局47号文”被炮制出炉、多家报纸给以正面详细解读、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回应,皆因其契合了社会成员对于现行计税方法存在不合理成分的普遍认知该“新闻”虽假,却反映着真实的社会期待不少虚假新闻中,都隐藏着某种深层社会心理3.交互:主体观念之间的非理性互动个体观念是主体间观念互动、共同建构的产物不同主体拥有各自图式,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认识借助新闻话语运行于公共领域,持续互动(包括竞争、协商、合作、交叉、分化、控制与反控制等多种方式)。
这种互动既影响着个体认识的发展,也直接参与了社会事实的建构当主体间观念互动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时,会侵扰新闻图式的运行,不仅造成虚假新闻,还使得“事实”本身变得异常复杂以2011年的谢霆锋、张柏芝离婚事件为例,两人婚姻存在问题已久,但在知情者披露之前,无论媒体、受众还是粉丝,无不以“童话婚姻”来形容其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在公众场合亮相时也表现得十分亲密恩爱,着意迎合并强化了公众“金童玉女”的认知期待当恶劣关系被公开后,两人转而运用各自的话语资源,分别将对方刻画成“负心汉”、 “放荡女”的形象,极力争夺受众支持锋芝离婚报道在媒体上持续数月、沸沸扬扬,孰真孰假却始终令读者难以明断某些策划、公关事件被判定为假新闻,同样是因为主体观念之间非理性互动,致使生成的事实不正当、不合法,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上主要是基于逻辑区分进行的阐述,实践中新闻图式的过于同化往往是数种路径的混合产物,但本质上都与社会结构密不可分个体认识机制的异化,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四、牢固树立真实观念,严格执行新闻图式双向运行机制论述至此,在主体认识层面,我们可以明确提出应对虚假新闻的方法:自觉抵制各种侵扰,将新闻真实观念牢固树立为新闻图式的核心,严格执行新闻图式同化与顺应的双向平衡运行机制。
这是对所有新闻活动者的要求,但对职业传播者来说更为关键因为无论新闻图式的过于同化发生于哪个主体环节,以顺应机制对其进行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