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高三第一轮复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ppt
58页4.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考点要求,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及其影响,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工业区,1、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厂之间的联系(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工厂之间的信息联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将越来越重要(信息上的联系),2、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聚集起来2)优势: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3、工业地域,分类:①按形成: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的工厂自发的在地理上相互接近,以降低生产成本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先建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如:我国许多地方的新兴技术开发区)②按性质: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1.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联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分散是工业过度集聚后产生的现象,其结果又形成了新的工业地域四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图解如下:,特点:面积广,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钢铁城:鞍山、包头、马鞍山、芝加哥(美国)、福山(日本),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阿伯丁(英),汽车城:长春、十堰、底特律,,特点: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如: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1、工业分散,①原因:在各地寻找最优区位;②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形成:轻、薄、短、小的电子元件生产厂与组装厂之间的分散;大型产品的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轻、薄、短、小,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厂,因运输量小,运费占成本少;复杂产品的配件厂工业分散,以便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市场更广阔跨国公司,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接近市场,接近原料,接近劳动力,二、工业地域的形成,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工业的地域联系,①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②结果:促进了地域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2.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空运,2.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比较,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产品的运费价格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①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②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③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①寻求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②环境污染小,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寻求最优区位,利于环境保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1、两者特点比较,鲁尔区,东北部工业区,中部和东北部,硅谷,大型企业,集中,中小型,煤炭,纺织,分散,高技术,工业,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①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充足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衰落的原因,,,,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②衰落原因,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科技、教育、第三产业优化环境、改善交通,③整治措施,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借鉴鲁尔区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及综合整治(1)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不,3.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应从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一般途径如下:(1)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结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3)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4)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美化环境2)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西北部:传统工业区,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南部:工业化尚未普及,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在20世纪50年代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典型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典型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①形成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典型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②主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生产过程分散。
③发展模式的特点: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 的发展模式意大利新兴工业与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典型案例——美国“硅谷”,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典型案例——美国“硅谷”,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温暖湿润;交通便利;有高等院校;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比较,区域工业图的判读【图表特征】 区域工业图是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见图表,主要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工业部门的分布特点、工业生产条件的评价及工业的合理布局等1.根据图中信息获取自然条件,分析角度如下,接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接近燃料地(煤矿、油田、水电站等),能源充足,靠近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2.根据图中信息获取经济条件,分析角度如下,接近市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和技术优势,靠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好,3.工业区位评价题的答题基本原则(1)理清要点,综合分析。
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避免思路狭窄,遗漏要点2)利弊均衡,全面分析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找出区域工业发展中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3)抓住主导,重点分析针对主导因素,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进行重点评价与分析,避免套用、空泛4)纵看变化,动态分析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地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需大量进口铁矿石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巴西铁矿石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国2010年4月13日,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共同出资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建设一家年产500万吨钢材的大型钢铁厂,所产钢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车制造、造船、石油开采等行业,部分输往中国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参考答案] 临近铁矿石产地(离煤炭产地较近);位于产品的销售市场;社会协作条件良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工人素质较高;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近,交通运输方便[思维流程]1.问题探究简述钢铁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
提示:钢铁工业应布局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或者分布在煤矿(或铁矿)附近,且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布局在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如上海宝钢)2.信息解读,高频考点突破,,解题能力培养,解题能力培养,解题能力培养,解题能力培养,高频考点突破,C,B,高频考点突破,高频考点突破,高频考点突破,A,C,,,分析图示地区发展工业的限制性条件限制性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2011广东文综卷)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题材料一: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1)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那不勒斯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发达简要分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具有有优良的港湾,海运便利而廉价,同时经济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据此完成5—6题 5.(3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消费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技术力量雄厚 D.生产成本低廉 6.(3分)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 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2009年海南单科高考卷),,,,,高频考点突破,高频考点突破,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