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总结-3.pdf
70页2017 2018 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 17 表 7 5 2017 2018 年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试品种稳定性与适应性 C S lin 分析 5 组 试点 丰 德 存21 丰 德 存23 丰 韵 麦 6号 淮核 13068 淮麦 304 机麦 212 普冰 01 赛 德 麦8号 天麦 116 西 农 235 西农 364 偃展 4110CK 益 科 麦 0732 中 农 麦 4008 周麦 18CK2 驻麦 305 阜阳 富平 华阴 淮安 辉县 连云港 洛阳 漯河 商丘 射阳 宿迁 宿州 涡阳 新马桥 新乡县 徐州 杨凌 荥阳 原阳 周口 驻马店 比例 42 9 66 7 85 7 81 0 81 0 33 3 47 6 81 0 47 6 57 1 19 0 4 8 85 7 61 9 23 8 76 2 六 试验品种审定标准 六 试验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小小 麦麦 1 1 基本条件基本条件 1 11 1 抗病性抗病性 长江上游冬麦区条锈病未达到高感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未达到高感 东北春麦早熟区秆锈病未达 到高感 东北春麦晚熟区秆锈病中抗 含 以上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 北 部冬麦区品种 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 对鉴定病害未达到全部高感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 不同麦区还应对以 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长江上游麦区冬麦品种 长江上游麦区冬麦品种 白粉病 赤霉病和叶锈病 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品种 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品种 条锈病 叶锈病 白粉病 纹枯病和黄花叶病毒病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 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品种 条锈病 叶锈病 赤霉病 白粉病和纹枯病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 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 条锈病 叶锈病 赤霉病 白粉病和纹枯病 抗寒性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 旱薄地品种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 旱薄地品种 条锈病 叶锈病 白粉病和黄矮病 抗旱性 抗寒性 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 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 白粉病 条锈病和叶锈病 抗寒性 北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 部冬麦区旱地品种 白粉病 条锈病 叶锈病和黄矮病 抗旱性 抗寒性 东北春麦区早熟品种 东北春麦区早熟品种 叶锈病和白粉病 2017 2018 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 18 东北春麦区晚熟品种 东北春麦区晚熟品种 叶锈病 白粉病 赤霉病和根腐病 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 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 条锈病 叶锈病 白粉病 黄矮病 赤霉病 西北春麦区旱地品种 西北春麦区旱地品种 条锈病 叶锈病 白粉病 黄矮病 抗旱性 1 21 2 抗倒伏性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 3 级 或倒伏面积 40 0 的试验点比例 70 1 31 3 生育期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的品种 1 41 4 抗抗寒性寒性 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抗寒性鉴定 或试验田间表现 越冬死茎率 20 0 或不超过对照的品种 1 51 5 品质品质 分强筋 中强筋 中筋和弱筋四类 各项品质指标要求都可以满足强筋的为强筋小麦 其中任何一个 指标达不到强筋的要求 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为中强筋小麦 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中强筋的要求 但可 以满足中筋的为中筋小麦 达不到弱筋要求的也为中筋小麦 2 分类品种条件 2 12 1 高产高产稳产稳产品种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 3 0 且 每年增产 2 0 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 1 每年区域试验增产 2 0 生产试验不减产试验点比例 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 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 每年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 5 每年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增产 5 的试验点比例 60 2 22 2 绿色绿色优质优质品种品种 2 2 12 2 1 抗赤霉病抗赤霉病品种 品种 抗性鉴定结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抗及以上 黄淮冬麦区中抗及以上的品种 2 2 22 2 2 节水节水品种品种 节水指数大于 0 8 且节水试验每年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 每年区域试 验 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 60 的品种 2 2 32 2 3 节肥节肥品种品种 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 20 以上试验条件下每年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 每年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 60 的品种 2 2 42 2 4 抗抗旱品种 旱品种 抗旱性鉴定等级为 2 级以上的品种 2 2 52 2 5 抗穗发芽抗穗发芽品种品种 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 小麦抗穗发芽性的检测方法 NY T1739 2009 结果达 到抗以上级别的品种 2 2 62 2 6 早熟品种早熟品种 长江中下游麦区 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比对照品种平均早熟 2 天 含 以上的品 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与对照产量相当的品种 2 2 72 2 7 优质品种 优质品种 满足下述各项相关指标要求的强筋 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强筋小麦 粗蛋白质含量 干基 14 0 湿面筋含量 14 水分基 30 5 吸水率 60 稳定时 间 10 0 分钟 最大拉伸阻力 Rm E U 参考值 450 拉伸面积 100 厘米 2 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 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降为中强筋小麦 中强筋小麦 粗蛋白质含量 干基 13 0 湿面筋含量 14 水分基 28 5 吸水率 58 稳定 2017 2018 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 19 时间 7 0 分钟 最大拉伸阻力 Rm E U 参考值 350 拉伸面积 80 厘米 2 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 但可以满足中筋的降为中筋小麦 中筋小麦 粗蛋白质含量 干基 12 0 湿面筋含量 14 水分基 24 0 吸水率 55 稳定时 间 3 0 分钟 最大拉伸阻力 Rm E U 参考值 200 拉伸面积 50 厘米 2 弱筋小麦 粗蛋白质含量 干基 12 0 湿面筋含量 14 水分基 24 0 吸水率 55 稳定时 间 3 0 分钟 2 2 3 3特殊特殊类型类型品种品种 2 3 12 3 1 糯小麦糯小麦 支链淀粉含量 98 2 3 22 3 2 彩色小麦 彩色小麦 除白色 黄色 红色之外的其他籽粒颜色 根据中后期考察及最后田间实际收获产量 抗性鉴定和品质测试结果 结合田间长相 成熟 期 综合抗性 抗寒性 抗病性 抗倒性 耐高温 抗干热风能力 等 依据 主要农作物品种 审定标准 形成初步意见 完成试验程序 建议结合生产试验结果报国家审定品种 2 个 分别 是郑麦 136 驻麦 305 推荐参加 2018 2019 年度国家生产试验的品种有 20 个 其中半冬性品 种 17 个 分别是保丰 14511 冠麦 2 号 中麦 578 强筋增产超过 5 同步生试 丰德存麦 24 中强筋 黎丰 6 号 西农 20 强筋 万丰 269 强筋 禾丰 3 号 泉麦 31 安科 157 中 强筋 郑麦 16 轮选 2000 强筋增产超过 5 同步生试 郑品麦 25 洛麦 27 漯麦 26 泰 禾麦 5 号 西农 364 中强筋 弱春性品种 3 个 分别是淮核 13068 中强筋 益科麦 0732 西农 501 2017 年推荐生试 因供种子发芽率低育种单位提出停试 1 年 参试 1 年增产百分率和增产 2 试点率达标 继续试验品种 48 个 分别是益科麦 1506 华 成 865 瑞华 1568 丰韵麦 5 号 中麦 578 强筋 赛德麦 601 许研 5 号 新麦 45 强筋 山农 116 中强筋 驻麦 762 民丰 266 众麦 166 新农 23 涡麦 77 厚德麦 981 德研 0518 中强筋 百农 4199 轮选 6 号 中育 1428 苑丰 8 号 豫农 168 顺麦 10 号 众麦 99 LS018R 德研 0516 平安 0658 金麦 1 号 濮麦 1165 中颖 8 号 盈满 208 创麦 58 顺麦 11 轮选 2000 强筋 淮麦 1196 郑麦 22 淮核 15173 淮麦 1403 宝亮 5 号 豫农 804 西农 733 科大 1026 中强筋 淮麦 304 丰韵麦 6 号 赛德麦 8 号 丰德存麦 23 西农 235 中强筋 丰德存麦 21 中强筋 西农 501 2017 年达标续试 因供种子发芽率低育种单位提出停试 1 年 经 1 2 年试验 未达续试标准的品种 15 个 分别是百农 589 抗倒性 增产百分率和增产点 率不达标 郑麦 151 囤麦 127 天民 366 均是增产 2 试点率不达标 漯麦 906 郑麦 5138 创星 29 西农 916 嘉麦 208 郑大 1501 中农麦 4008 丰德存麦 20 普冰 01 天麦 116 机 麦 212 均是增产百分率和增产 2 试点率不达标 四 参试品种简评 早播组第 1 组 一 参试 2 年 达标品种 1 郑麦 136 2017 2018 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 20 第二年参加黄淮南片水地组区试 2016 2017 年度试验 平均亩产 589 8 公斤 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5 07 极显著 22 点汇总 19 点增产 3 点减产 增产点率 86 4 17 点比对照增产 2 比对照增产 2 的试点率77 3 居早播组 第1组 区试17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2017 2018 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 486 2 公斤 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5 73 极显著 21 点汇总 20 点增产 1 点减产 增产点率 95 2 17 点增产 2 比对照增产 2 的试点率 81 0 居早播组 第 1 组 区试 18 个参试品种的第 6 位 二年平均亩产 538 公斤 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5 4 二年差 异极显著 二年汇总 43 点次有 39 点次增产 增产点次率 90 7 有 34 点次增产 2 比对照 增产 2 的点次率 79 1 2016 2017 年度和 2017 2018 年度试验结果 全生育期 228 8 天 221 3 天 成熟期比对照品 种周麦 18 早熟 0 6 天 0 5 天 平均株高 77 9 厘米 74 厘米 倒伏程度 3 级 或倒伏面积 40 的试点率为 100 95 2 平均黑胚率 1 2 3 2 平均容重 810 克 升 813 克 升 平均亩穗数 41 3 万 40 2 万 穗粒数 32 3 粒 30 8 粒 千粒重 45 8 克 44 3 克 冬春性鉴定 2016 2017 年度和 2017 2018 年度鉴定为半冬性类 抗病性鉴定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 2017 年 2018 年结果 条锈病 中抗 慢 纹 枯病 中感 中感 赤霉病 中抗 高感 白粉病 中感 高感 叶锈病 高感 高感 品质分析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 2017 年 2018 年品质检测结果为 容重 844 克 升 822 克 升 蛋白质 干基 13 44 13 51 湿面筋 30 7 34 3 吸水率 57 3 62 稳定时间 7 2 分钟 1 9 分钟 拉伸面积 47 厘米 2 最大拉伸阻力 299E U 二年平均 容重 833 克 升 蛋白质 干基 13 48 湿面筋 32 5 吸水率 60 稳定时间 4 6 分钟 拉伸面积 47 厘米 2 最大拉伸阻力 299E U 半冬性中熟 全生育期 225 1 天 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早熟 0 6 天 幼苗半匍匐 长 势中等 叶片窄短 叶色青绿 冬季抗寒性中等 分蘖力中等 成穗率较高 起身拔节较迟 两 极分化快 较耐倒春寒 株高适中 茎秆弹性好 较抗倒伏 株高 76 厘米 株型偏松散 茎秆 蜡质层厚 旗叶窄短上冲 穗层厚 后期根系活力较强 较耐后期高温 灌浆较快 熟相好 穗 纺锤型 穗码较密 白壳 短芒 籽粒半角质 饱满度中等 黑胚率低 容重较高 亩穗数 40 8 万 穗粒数 31 6 粒 千粒重 45 1 克 综合抗病性较好 田间自然发病 抗条锈病 白粉病 中 感纹枯病 赤。





